村情概況
![遠景](/img/8/540/nBnauM3XxIDOycTOwEjMxATNwMTM3UTN3IjMxADMwAzMxAzLxI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60畝(其中:田1541畝,地825畝),人均耕地0.8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3531畝(其中森林2758畝);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7.5攝氏度,年降水量1280毫米基礎設施
![村莊](/img/6/ae0/nBnauM3X4gzNwATM3EjMxATNwMTM3UTN3IjMxADMwAzMxAzLxI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246戶飲用井水,429戶飲用自來水。有67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7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2%和3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0戶,建有圖書館1個。
該村已通公路,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部分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距離鄉政府7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8輛,機車10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15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5萬元,其中:經濟作物收399萬元;畜牧業收入148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24頭,肉牛208頭,肉羊457頭,雞鴨22290隻);漁業收入7萬元,林業收入88萬元,第二、第三產業收入107萬元。
工資性收入250萬元,其中外出勞務收入205萬元;全村外出務工520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0人(省內:315人,省外:1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81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產品主要供民眾自己消費。目前該村正在發展甘蔗種植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75戶,共鄉村人口2800人,其中男性1530人,女性1270人。其中農業人口2800人,勞動力2140人。該村以哈尼、彝族為主(是哈尼、族混居地)。少數民族2785人,其中哈尼族2319人,彝族466人,漢族15人。
鄉村人口中按教育程度分,大專以上11人,中學673人,國小1372人,未上學的744人。
到2009年底,該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20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337人,五保戶16人。名單附於各自然村對應欄目內。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建有衛生所1個,衛生所面積為8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農戶203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360人,距離鄉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1人,其中小學生380人,入學率:98%,中學生111人,入學率:86%。
該村是彝族和哈尼族雜居地,這裡的民族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彝族有傳統的“火把節”。哈尼族有傳統“苦扎扎節”(磨秋節),“扎勒特”節(十月年)。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9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1925個(勞均9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科技信息、人口管理等內容。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黨支部11個,共有黨員71人,少數民族黨員71人,其中男黨員60人、女黨員101人。團總支部1個,團員人數27人。村幹部3人,村小組幹部1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有8個自然村,下設阿布、1、2、3、4組、龍車1、2組等等12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少數民族禮俗禁忌點滴
不能隨意摸小孩、少女的頭和頭飾。
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不能踐踏民族宗教標誌、不能踐踏婦女的蓑衣、背索。
不能用屁股坐到枕頭上。
不要隨便向少女贈送飾品。
不要進入產婦和病人的房間。
不能在哈尼山寨里和屋子裡吹口哨、戴草帽。
不能用筷子敲碗、打貓狗。
禁止在家中談論性方面的話題。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產業結構不合理。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改善交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