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樂育鄉,地處鄉境東部,距鄉政府所在地0.3公里,到鄉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23公里。東鄰紅河縣尼美村委會,南部是大新寨村委會,西鄰龍車村委會,北鄰迤薩鎮勐甸村。轄樂育、上寨、玉古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20戶,有鄉村人口4632人,其中農業人口4632人,勞動力258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80人。全村國土面積26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280毫米,適合種植甘蔗、木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932畝,人均耕地0.8畝,林地153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43元。該村屬於復興村,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31.78畝(其中:田1566.42畝,地2365.36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530畝。有竹子、杉木等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935戶通自來水,有220戶飲用井水。有1155戶通電,有3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5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7.7%和3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0戶(分別占總數的40%和34.6%)。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5輛,機車4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95畝,有效灌溉率為37.9%。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6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有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7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77萬元,占總收入的35.1%;畜牧業收入457萬元,占總收入的18.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93頭,肉牛286頭,肉羊710頭);林業收入167萬元,占總收入的6.6%;第二、三產業收入746萬元,占總收入的29.87%;工資性收入234萬元,占總收入的9.37%。農民人均純收入18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0人(占勞動力的4.3%),在省內務工390人,到省外務工14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23.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7%。該村以發展甘蔗、木薯種植為主。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20戶,共鄉村人口4632人,其中男性2483人,女性2149人。其中農業人口4632人,勞動力2580人。該村是哈尼族、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3128人,彝族1362人,漢族14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82人,參合率85%;享受低保41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無村內排水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440平方米,擁有教師46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77人,其中小學生1457人,中學生220人。該村有民間業餘文藝隊1支,有老年文藝隊一支,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為樂育鄉普法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宣傳發揮了積極作用。
村務公開
2009年來,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0215元(勞均2.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規民約、環境衛生治理、低保發放、農村6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黨員定補情況等。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9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10人,少數民族黨員100人,其中男黨員90人、女黨員20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樂育、玉古、桂東等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設團支部8個,有團員32人。
人文地理
少數民族禮俗禁忌點滴不能隨意摸小孩、少女的頭和頭飾。
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不能踐踏民族宗教標誌、不能踐踏婦女的蓑衣、背索。
不能用屁股坐到主人的枕頭上。
不要隨便向少女贈送飾品。
不要進入產婦和病人的房間。
不能在哈尼山寨里和屋子裡吹口哨、戴草帽。
不能用筷子敲碗、打貓狗。
禁止在家中談論性方面的話題。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後沒有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農民民眾產業發展成果的經濟轉化率低,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增產不增收現象突出;第二、三產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競爭壓力增大。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充分發揮道路交通運輸便利的優勢,在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縣域龍頭企業的聯繫,確保農產品流通,保證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緩解第二、三產業發展壓力,促進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