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伴奏為打擊樂,樂器有鑼、鼓、鑔、鈸等。鼓譜很簡單,只有兩個樂名反覆演奏。表演者,少時十幾個人,多時二十餘人。這種表演,除去八名舞龍者和一名指揮者外,同時還有表演荷花仙子、魚精、蚌精的角色若干人。表演時,指揮者手中持有一桿大旗,八名武士裝扮的舞舟者,在手舉大旗的指揮者號令下,手持黃色木漿,上下揮舞,左右扭擺,一會兒是在洶湧的波濤中追波逐浪,一會兒又在平靜的水面上嬉戲飄遊,扮演成荷花仙子、魚精、蚌精的表演者在龍舟周圍隨著波浪的起伏翩翩起舞。這種舞蹈的步法為平穩的“圓場步”和略帶彈性的“小顫步”。

據當地民間藝人說,該舞最早起源於江蘇南部。龍舟原為船燈,每逢元宵節,當地不少鄉民都做船燈參加燈會。後因乾隆皇帝坐船游江南,鄉民為了紀念,便把船燈改為龍舟。因為龍喻皇帝,由是船頭船尾也成龍頭龍尾狀。每逢元宵佳節或喜慶豐收以及寄寓來年風調雨順時,當地人都要舞龍舟。舞龍舟動作經過不斷加工,再配上唱腔、鑼鼓,逐步形成了豐富的表演形式。
龍舟舞據說開始一舟多人,後逐步發展為多舟多人。一舟多人的龍舟舞,是一隻龍舟在船兩旁配上二至四人,並以龍舟的動作幅度節奏為倚托,各自表演“風平浪靜”、“乘鳳破浪”等情景。龍舟舞隊,多則二十餘人,少則十餘人。龍舟舞有單獨的樂隊和助唱者。樂器有笛子、二胡等絲竹樂,以及堂鼓、高鼓、小鑼、碰鈴、鬧鈸和大蘇鑼等打擊樂。龍舟舞一般農曆正月為多。有的單獨出舞,有的配合龍燈舞。龍舟舞表演粗獷,氣氛熱烈,舞蹈動作與鑼鼓節奏都很明快,每一個動作都以形象表述。舞蹈有一定的情節性:先是風平浪靜、順水推舟,以突出平穩;然後作大海顛簸前行狀,突出“乘風破浪”;最後安全返航,表示“轉危為安”,突出“一帆風順”。龍舟本是在水上劃的,可在橋頭村,龍舟不是劃而是被村民舞著,穿街過巷,此端午舞龍舟之表現形式,除橋頭外中國亦未嘗見過。
傳說

為酬謝神龍普降甘霖,也祈求風調雨順,村民請來能工巧匠,連夜趕製神龍。端午之夜,村民砍樹枝作槳,排成兩行。一人舉龍於佇列端首,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仿神龍盤鏇往復之狀。舉樹作槳者,則用力搖動,激昂呼喊。鑼鼓齊奏,聲若震天,遠觀如真龍下界,非常壯觀。此後,每年端午之夜,村民皆舞龍舟於村上,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康。久而久之,遂成習俗,為橋頭之一大特色。據說舞龍舟之習俗,除橋頭外,中國至今尚未發現其他地方有。厚街鎮橋頭乃東莞一大村落,人口眾多,由七條自然村組成。每年端午,陳姓村皆各組一龍船隊。夜幕降臨,七條龍舟舞於村上,鄰近村民,扶幼攜老、呼朋喚友、相約而至觀看。現在橋頭舞龍舟已成厚街民間活動的一大特色。

獨木龍舟古樸、獨特,舟身用三根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間一根獨木為母舟,兩邊各置一根小於母舟的為子舟,下水時將母舟和兩根子舟並列紮成一排,裝上精雕細刻的五彩龍頭,划船前將親朋好友饋贈的鴨、鵝掛在龍頸上。每條船載三四十人都是青年男子。母舟前方坐著四個人,最前一個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第二個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第三個一般是寨老,稱為鼓主,穿戴特別,負責敲鼓;第四個是十來歲的男孩,身穿銀飾服裝,負責敲鑼;母舟尾部還有三位老人,負責掌握龍舟的方向。其餘的水手分站兩排手拿橈槳負責划船,他們一律穿著紫色土布衣服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花釘上銀泡的腰帶,頭戴插著三根如鳳冠銀片的馬尾斗笠,古樸而整潔.競賽時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氣勢磅礴、熱鬧非凡。
龍舟舞精神

在現代社會,龍舟舞依然深受集美民眾的喜愛,異彩紛呈的龍舟舞競賽,一直是集美社會民間生活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說明,即使在現代工業經濟的環境中,在現代城市化的背景下,優秀的傳統文化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集美人依戀龍舟舞,正是希望展示和弘揚一種不應消逝的精神力量,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勢,給自己給社會帶來鼓舞。集美的龍舟精神,不僅從歷史延伸到現代,而且還從本地出發,走出大陸,延伸到海外。今年6月,將有還會有台灣代表隊參加,美麗的龍舟池,激起了兩岸統一欣喜的浪花。龍舟精神再一次讓集美人在世界舞台上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展現了神奇的風采。
至今沿用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臥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划龍舟,作救伍員狀。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