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商、西周時期車衡上常見裝飾物,有不同形狀。此衡飾為圓角長等腰三角形,正面為兩條相對的龍紋,龍頭有角,圓目,張口卷唇,卷尾,身下有似鰭狀足。這種體似鱷魚的龍紋,習慣上被稱作夔龍紋,是商代青銅器上常見的龍紋。龍紋飾歷史
夏朝
在夏文化晚期的青銅器表面,紋飾的製作技術相對原始,除看到一些簡單的幾何紋飾外,未看到龍紋飾的痕跡,這可能是想像力受到形象思維所限,也可能是藝術造形水平沒有到位,到商早期,龍的形象才被鑄造到青銅器表面。相比之下,商以前龍紋飾的形象較為抽象,而青銅器表面龍紋飾的形象就相對具象了。在鄭州二里崗及湖北盤龍城出土的眾多青銅器,表面多有龍紋飾出現。
商朝
商早期爵的幾何形狀不同於商晚期爵,其橫截面如同一個棗核呈兩個面。其中一個面的紋飾區可以與鼎一樣製作一個龍的面部紋飾,而另一個面的紋飾區由於中間鑄有鋬,在鋬與腹部之間必須設定泥芯,由於這個紋飾區的中間被斷開,這就打破了兩對稱的規律,形成了三個區域即一大兩小。而紋飾的製作,只能在有限的區域中進行設計。所以,看到的在商早期爵表面的紋飾,雖然也是三個龍紋,但其中一個龍紋製作成正面且大、另兩個龍紋小且是側面。
商中期
到了商中期,龍有了較為具體的形狀。隨著紋飾製作技術的發展進步,到商中期龍的形象越來越具體。國家博物館藏商中期的龍虎尊,其尊是正圓形。商中期以前的尊大多為三分法分型,也就是說此尊是由三塊范對合組成一個圓形尊的型腔。由於此尊無鋬,紋飾的製作就不受鋬的限制,可以實現三對稱浮雕紋飾的製作,龍首是分別鑄造後安置上去的。在此尊的肩部一周,我們可以看到三條造形一樣的龍,其首兩側各有一個立起的犄角,其體形似無足的蛇形。到商晚期至西周時期,青銅器上龍的紋飾多集中在鼎、簋等器口沿下的紋飾帶中,龍身上已經出現了足。儘管各地青銅器造形有所不同,但口沿下紋飾帶中龍的造形大同小異。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西周早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中,雖然存在著夔龍、應龍等不同的龍種,但從青銅器紋飾中是不容易區分的。僅以夔龍為例,《說文解字》:“夔如龍一足”。《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說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這裡的“一足”,是只有一隻足,還是有一條夔龍就足?時至今日無人知曉。
西周
受商代龍紋飾形象的影響,到西周時期,龍的形象在商的基礎上發展了四足及背鰭。陝西省扶風縣召公鎮巨良村出土的青銅龍,長63cm,扶風縣博物館藏。此龍為立體件,當是某一特大青銅器上的附屬檔案之一。
在商周青銅器中,龍紋飾一般是作為陪襯紋飾被鑄造在器口沿下的紋飾帶中,而下面的主題紋飾一般會是虎、牛、羊、鳳之類。西周中期以後至唐代,是中國龍大發展、大變異的時期。青銅器紋飾中的夔紋、蟠紋、螭紋、虺紋等,都被認為是龍的變異。在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三龍鏡、四龍鏡紋飾中,可以看到肢體完整的龍形象。傳說中的“龍生九子”,應是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龍文化。
所謂龍生九子有多種說法,這裡只列舉其中的一種,即: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他們各有各的本領及喜好,人們就根據他們各自的喜好,安置在不同的位置。如贔屓的特長是負重,人們就常在贔屓的身上壓個重物。我們常見到一個龜背上駝著一個石碑,其龜就是贔屓,是龍九子中的一個。又如蒲牢喜歡住在海邊,見到鯨魚就會大叫,人們就將蒲牢鑄在大鐘的頂部,把撞鐘的木棍雕成鯨魚的形狀,用其撞鐘以求鐘聲大而響。
東漢
在東漢的一些線雕紋飾鏡中,在龍紋飾的前面或後面常有個羽人的形象,其手中往往拿著豆(即今天的油燈)引導龍、訓龍。這種紋飾造形,在東漢的線雕紋飾鏡特別是四神博局鏡中較為普遍。查中國姓氏中董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為舜帝馴養龍的人,被舜賜姓為董。所以,我們看到東漢銅鏡中的羽人,應是董姓的先民。所以,董龍兩姓一家的說法是有來源的。同時也說明,董姓與中國龍有著深厚的淵源。時至今日,逢年過節耍龍燈時,一般會有個拿桿子舉著燈在前面引導龍的人,其風俗應源自漢代。在正規的四神博局鏡紋飾中,會有12個地支銘文按方位排列。在東、南、西、北的四個正位,按順序應該分別排列著“卯、午、酉、子”。龍代表著東方,因此,龍會在銘文“卯”的方位。圖4是一枚四神博局鏡的四分之一,按漢代的方位就是東北角。可以看到一個羽人拿著豆在訓龍。
西漢
青銅時代以後,出現龍形象最多的青銅器當是銅鏡。西漢早期就有四龍鏡,在東漢的線雕紋飾鏡中,大多有龍的形象。在浮雕紋飾鏡中,有盤龍鏡、龍虎鏡、神人龍虎畫像鏡,甚至神獸鏡上面也有龍的形象。
唐朝
一直到唐代,人們始終沒有忘記龍的形象發展。狻猊是龍的九子之一,在唐初,狻猊鏡鑄造的批量較大,幾乎各地都有出土。其鏡尺寸都相對小,一般在12-14cm左右,內外區都鑄滿了狻猊。隨著對外文化藝術的交流及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唐初的狻猊鏡終被海獸葡萄鏡取代。但是,到了武則天以後,純中國文化的龍又被作為題材鑄造成專題文化的盤龍鏡,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唐代葵花形盤龍鏡的拓片來自《故宮藏鏡》。與漢代的龍相比,唐龍的爪清晰,背鰭的形狀已經具體,犄角也有了具體的形象,身上的龍鱗已經完整,除了三爪龍與清代五爪龍的區別外,與今天的龍形象沒有什麼不同。
西漢
龍紋飾在中華文明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貫穿整箇中華文明史,它的形象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宮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漢代開始,直至西漢,龍成為皇權的象徵,龍紋飾在中國歷史上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