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局鏡

博局鏡,鋸齒紋、捲雲紋或卷草紋等,別稱規矩鏡。

博局,實際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山東費縣曾出土過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的博具,其博局上有TLV規矩紋。這種遊戲的歷史很久。《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就是對它的詠頌。據《古博經》記載:“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采以瓊為之,二人互擲採行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二籌。”這是古時宴樂時的一種文娛活動。以後,在日晷、壓勝錢、銅鏡等器物上,均採用這種紋樣作為裝飾。
博局鏡,又名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主要流行於中期,包括西漢末至王莽時期。王莽篡取皇位後,鑄鏡以炫耀其政績,曾製作了一批華美精巧的作品。所以有人評論認為:“漢鏡的精巧作品,似乎要算新莽時代為最盛。”該鏡因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在這類銅鏡上,一般都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做圖案裝飾,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這時期在鏡緣上有著複雜的裝飾,有鋸齒紋、捲雲紋或卷草紋等。方座紐,八乳丁。由於方與圓的對比,形成了一個優美的圖案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