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村[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

龍城村[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

龍城村常用地名,龍城村隸屬於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地處高安市建山鎮西南端,鎮政府所在地距高安城區56公里,距鄰近下紡村、楓林村5公里左右。位於建山鎮東南部4千米處碧溪河(肖江上游)北岸。土地面積約12.6平方公里,村境內交通方便。 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由龍城老屋分居至此。此村依山傍水,村對面有一山形似長蛇,有一字長蛇龍門城之說;這裡人財兩旺,名人才子輩出而得名龍城。 該村現保存完好的大眾廳(祠堂)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為典型明代建築。

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

龍城村[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 龍城村[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

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委會位於建山鎮區東南丘林地帶,駐龍城自然村,距鎮區4千米。東與樟樹市吳城鎮沽塘村交界,南和下坊、牌樓接壤,西與楓林、興民毗鄰,北和坎頭連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興隆鄉,成立之初為龍城鄉。合作化時為龍城高級社。1958年為先鋒公社龍城大隊。1961年為楓林公社龍城大隊。1964年為田南公社龍城大隊。1985年為建山鎮龍城村委會。

龍城村委會概況

龍城村委會位於建山鎮區東南丘林地帶,駐龍城自然村,距鎮區4千米。東與樟樹市吳城鎮沽塘村交界,南和下坊、牌樓接壤,西與楓林、興民毗鄰,北和坎頭連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興隆鄉,成立之初為龍城鄉。合作化時為龍城高級社。1958年為先鋒公社龍城大隊。1961年為楓林公社龍城大隊。1964年為田南公社龍城大隊。1985年為建山鎮龍城村委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村有果園2個,面積14公頃;機磚廠1個,年產機磚600萬塊;小二型水庫3座,山塘18座,養殖場8個,養魚、養雞、養豬大戶8家。企業總產值300萬元,實現年利潤70萬元。

1995年,興建龍城國小新校園,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次年,新建龍城村委會村部,占地面積0.9公頃,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兩處建築共投資100餘萬元。2000年,促成英崗嶺煤礦澆築建山到伍家礦水泥路。2003年,投資50萬元,在鎮政府對面商貿路,新建商品樓1棟,建築面積 660平方米。2009年,投資50餘萬元,在步行街新建商品樓1棟,面積600平方米。

2007—2011年,對泉東、龍城老屋、安背嶺、伍家坊、福塘、城門村實行了舊村改造;除梯上、楊樹橋外,都用上深井自來水,安裝無線電視;除楊樹橋、城東口、梯上外,各村修通水泥路。

1995—1997年,被評為全省“創‘五好’先進黨支部”。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經濟發展強村。2000年,被評為全市“紅旗村”。

2011年轄16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農業戶463戶,農業人口1592人;非農戶123戶,人口508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61公頃,其中水田234公頃;山地面積25.6公頃。糧食年總產量1960噸,油脂11.9噸,農業總收入426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300元(比1985年增加560元

龍城新屋村

位於建山鎮東南部4千米處碧溪河(肖江上游)北岸。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由龍城老屋分居至此。此村依山傍水,村對面有一山形似長蛇,有一字長蛇龍門城之說;這裡人財兩旺,名人才子輩出而得名龍城。

該村現保存完好的大眾廳(祠堂)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為典型明代建築。

今全村208戶,763 人,耕地面積82.3公頃。

泉東

位於建山鎮南部3千米處山丘下。明弘治年間(1488—1505)敖氏十一世德彰公由附近龍城分居於此,立村於泉塘東面而得名。

2007年,投資40餘萬元,進行舊村改造,共拆舊房3000平方米,新建村文化中心(眾廳)260平方米,修築水泥主幹道1200米,水泥便道2000米,改水、改廁33戶,集中建牛欄25間。

今全村33戶,120 人,耕地面積 11.2公頃。

城東口

位於建山鎮東南部5千米處。明弘治年間(1488—1505)敖鏡由附近龍城分居於此。今全村16戶,43人,耕地面積7.8公頃。

安背嶺(堎)

位於建山鎮東南部5千米處山丘下。嘉靖年間(1522—1566)敖廷松明由附近龍城分居於此。立村於白雲庵背山陵上,而名庵背陵,後諧音成安背嶺。

2009年投資26萬元進行舊村改造,共拆舊房2000平方米,修水泥主幹道1000米,村內水泥便道2000米,維修村文化中心(眾廳)200平方米,改水、改廁15戶,建牛欄16隻。

今全村15戶,52人,耕地面積6.9公頃。

伍家坊(敖)

位於建山鎮東南部5.5千米處山丘上。伍氏始居於此而得名。斷嗣後,方審益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由新余市(原新余縣)方家遷此。20世紀60年代英崗嶺煤礦伍家分礦始駐此村旁側。

2008年投資30萬元進行舊村改造,共拆舊房2000餘平方米,修築水泥主幹道1000米,村內水泥便道2000米,改水、改廁20戶,建牛欄19隻。

今全村20戶,88人,耕地面積10.3公頃。

文化設施

龍城2010春節晚會 龍城2010春節晚會

龍城村姓氏為“敖”。村內文化建設完善,每年大年初一全村男丁都要舉行一年一度團拜會,團拜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晚上則舉辦村里春節晚會,每年這時候,也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到了晚上七點,村裡的祠堂人山人海,回家過年的學子們和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成了台上的主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其樂融融。龍城村山清水秀,村旁有一條碧溪河,每到夏天的時候,勞動了一天的村民們都會到河裡洗澡,大人們聊天,孩子們戲耍。河岸邊是龍城國小,學校分為三層,是村里最高的建築。村里分為三個大隊,分別是十隊、西邊、東邊。其中安背嶺、伍家方、泉東村、城東口為附村,屬敖姓。

龍城傳統文化

守歲

每年除夕之夜,在“思親堂”前燃燒三大堆火,男人們圍坐在火旁直至天明,紅紅火火迎新年。

團拜

團拜會現場 團拜會現場

新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燃響“開門爆竹”。“隆恩堂”敲響隆隆的鼓聲,全村男丁匯集在“隆恩堂”團拜(分輩分),從小到大依次拜年。村上向每位男丁分發四片油豆腐(約半斤)及瓜子,並配有酸、甜、苦、辣四杯酒、兩杯胡椒湯,男人們在暢飲中相互祝福,立志同甘共苦建設美好家園。

由一斯文先生主持司儀,先誦讀“祭文”(惜已失傳),聲調陰陽頓挫,極富韻律感,出神入化,悅耳動聽。後發令叩拜神靈祖先,祈佑翌年風調雨順,村泰民安。禮畢,則排坐在一條條用樹幹鋸開兩半做成的碩長木凳上,品嘗統一發放的暖熱噴香的糊椒湯和大片的煎豆腐,大家親密無間,吉言送祝福,良語相慶。鄉情融洽,人系和諧。兩邊牆壁安掛著銑公、和公等龍城精英人物的肖像軸畫。天井前的香案上,供放著祖傳的周代青銅鼎等無價之寶祭祀器皿,八盞大型紗燈和八根高丈許的燭台,燭光高照,燭影搖紅。“年”的氣氛濃烈迷人。

次日,大年初一清晨,全村各家男丁又絡繹不絕的去統子樓尊奉的和公坐像前頂禮膜拜。一對全豬全羊為供品,煙火鼎盛,日夜不息。隨後才由各自相互串門登堂,專向彼此家的女性長輩拜年。這種既男女有別,又不失尊重女性的風俗,是人性中本能的博愛,甚或是對遠古女氏社會一種別樣的道德遺存。故鄉父老鄉親,以如此無與侖比的隆重形式,表達了人們自發對祖先聖賢最最虔誠的敬仰。

農村建設

近年來龍城村發展迅速,基本村路硬化,農業機械化。 龍城村群山環繞,氣候宜人,無自然災害,是一片正在萌芽又尚待開發的沃土,地勢平坦,山清水秀,有利於開發休閒旅遊聖地以及其他新型的產業基地,主要糧食作物大米,一年兩季水稻。其他特色農產品 花生,大米,大豆,油菜,生豬。農民善良淳樸,勞動力富餘,近幾年農業將走上機械化。

龍城誠邀全國各地的有識之士前來考察,共同謀發展。龍城發展要靠全體龍城人民的共同努力!

發展目標

(一)農民人均純年收入達到50000元

(二)自來水100%覆蓋,網際網路100%覆蓋 ,村路100%硬化

(三)發展中小型工業,帶動村民農閒就業,增加收入

(四)提高村民勞動技能,加強技能知識培訓

龍城起源

敖氏之祖起源於春秋戰國,迄今二千多年。敖氏先人原本姓芋,為春秋戰國時楚國後裔。因戰亂為國捐驅者多人,餘下的為了生存改姓敖氏。世代居住在譙國郡。經秦、漢歷傳十七世至晉代先祖昺公。昺公慕道修真成仙而去,遺子祿實。祿實生韞公,韞公生皋,皋生禹,禹生寅。寅公於唐貞元年間為避朱沘之亂逃隱盧山,生佩公。佩生保和仕。保生七子,分別遷徙河南、山東、湖廣、江西、山西、陝西、直隸。仕生二子,長子順德遷福建,幼子宜德仍甾江西盧山,為江西世系祖。宜德祖生睢,睢生慶哲。慶哲公唐昭宗時自盧山遷居洗馬池杏花村。慶哲生子通,子通又自洗馬池遷居臨城南門。子通生鍾寧,鍾寧生琮公。琮公為避五代戰亂,隱居高安建山。琮生夢熊,夢熊生師奭三兄弟。師奭公宋仁宗景佑年間復居臨城,生子凝。凝生知言,知言生廷謨。廷謨生四子,長子度,號孟山,遷居高安龍城;次子庥,號仲山,遷居新喻水北;季子庸,號季山,遷居新喻花堆;幼子唐,號連山,遷居清江長田。

是故,龍城之祖應推度公。度公生敏,為譜記之第一世。敏公生二子,長子公仲,幼子公正。公仲生二子彥昉與彥輝。公正生四子,長子彥謨,次子彥剛,三子彥柔,幼子彥真。彥真公西遷萬載白良。六彥生十二子,十二子又生三十一邦。子孫繁衍昌盛。龍城世系又行分遷。

南宋間,六世九公東遷栗塘,尊邦佐為栗塘始祖,傳三十二世至今。

元至正年,九世敖相,字朝卿,南遷新喻龍泉湖,尊邦基公為始祖。至今三十三代。

元未,十世玉潭公從萬載白良僑寓高安白沙。尊邦績公為始祖。傳至現在凡三十二世。

五世邦俊公世居龍城。傳至十四世,和公於明代成化年捐俸築高堆,立龍城新居。偕胞弟二人,從弟二人及侄兒,率十二世祖旭公位下六房,從老居移住新居。旭公胞弟遂、丙位下各房仍居老居。傳衍至今龍城老居已三十一世,龍城新居已三十四世。其中和公三弟程公生有四子,傳至十六世之後,不知去向。傳說有個西山房遠走四川秀山縣。但譜上並無記載,兩地又無來往,是否屬實,有待考究。

敖氏祖先歷盡磨難,創業艱辛。從楚國倖存者死裡逃生起,經秦、漢、三國、晉到隋、唐、五代,南遷北徙,顛沛流離。但,敖氏祖先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勞勇敢,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子孫繁衍愈傳愈盛。事業不斷興旺發達,書香門第、仕宦顯貴代有輩出。

歷代紳士

在明清時代的中國,紳士(又稱士紳、縉紳、鄉紳)一詞是指地方鄉里上的有文化有社會地位的人,一般多是指至少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秀才或生員)以上的人物。從明代中葉起,紳士階級在中國社會和歷史的舞台上開始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紳士通常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秀才或生員)以上的人物,這種頭銜既可以通過考試取得,一但取得這種頭銜,紳士的全家都會被納入到紳士階級當中。當紳士在朝為官時,稱為官紳,捐來的生員、舉人,稱為商紳。紳士可以在朝為官,也可以是候補或者退休的官員。由於紳士至少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而科舉頭銜無法世襲,因此紳士階級不具有世襲性。

邑廩生:本縣廩膳生員。明洪武二年(1369)始,凡考取入學的生員(習稱“秀才”),

每人月廩食米六斗,以補助其生活。後生員名額增多,成化年間(1465—1487)改為定額內者食廩,稱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額者為增廣生員和附學生員,省稱增生和附生。清沿明制,廩生月供廩餼銀四兩,增生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可依次升廩生,稱補廩

郡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注意,是“庠生”,不是“癢生”“庠”讀作xiang

邑 : 邑 y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

庠 : 庠 xiáng 古代稱學校:庠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

禮部儒士這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當時的知識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機構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來源。

國學生 : ①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②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

佾生:是佾舞生的省稱牞又叫樂舞生,是清代在孔廟中擔任祭祀樂舞的人員。佾生通常由學政在不錄取入學的童生中選充,各省府州縣佾舞生額設36名牞外加4名牞以備補缺。童生非經科舉正規考試程式僅以縣教官考選舉薦、院試合格,呈報學政批准所取得類同秀才資格功名的為佾生,後人稱其為半個秀才

敖珩:邑廩生

敖均:邑廩生

敖翹:邑廩生

敖亮:邑附生

敖梅:邑附生

敖熙:邑庠生

敖誾:邑庠生

敖洙:邑廩生

敖泗:邑庠生

敖漸:郡廩生

敖洸:郡庠生

敖洵:郡增生

敖源:郡增生

敖沆:郡庠生

敖涇:郡庠生

敖瀛:郡庠生

敖澤:邑廩生

敖淑:由邑庠登成均

敖湮:邑庠生

敖淮:邑增生

敖浚:邑庠生

敖夢珠:邑廩生

敖廷杏:邑增生

敖廷樞:邑庠生

敖廷杧:郡庠生

敖廷松:邑庠生

敖材:郡廩生

敖廷栻:由邑庠登成均

敖景美:邑庠生

敖廷昂:邑庠生

敖廷榕:邑庠生

敖廷傑:禮部儒士

敖廷椿:邑庠生

敖廷林:郡增生

敖士烊:禮部儒士

敖士焯:邑庠生

敖士煃:邑增生

敖士燃:禮部儒士

敖應候:邑庠生

敖建候:邑庠生

敖士鹿:邑庠生

敖士鼎:邑庠生

敖士爍:邑庠生

敖士昌:邑庠生

敖士烶:邑庠生

敖士勛:郡庠生

敖士坤:邑增生

敖英庚:邑庠生

敖英萬:邑庠生

敖錫玉:邑庠生

敖遇:邑庠生

敖遴:邑廩生

敖祺:邑庠生

敖福:郡庠生

敖祿:邑庠生

敖禮候:邑庠生

敖嘉祉:邑庠生

敖晙:邑庠生

敖儀:邑庠生

敖法會:邑庠生

敖恂:邑增生

敖承莫:邑增生

敖法籌:邑庠生

敖家修:國學生

敖維槐:國學生

敖枝選:郡庠生

敖梅:邑庠生

敖鎮:邑庠生

敖秉順:國學生.

敖增顯:國學生

敖光筠:邑庠生

敖烺:邑庠生

敖宣:邑庠生

敖照:國學生

敖員:邑庠生

敖執瓚:恩廕邑庠祀生

敖高明:恩廕邑庠祀生

敖樹桐:恩廕邑庠祀生

敖增選:恩廕邑庠祀生

敖釗:郡庠生

敖增伸:恩廕邑庠祀生

敖增堆:恩廕邑庠祀生

敖增詒:恩廕邑庠祀生

敖增袂:恩廕邑庠祀生

敖榮:邑庠生

敖世文:郡增生

敖高震:國學生

敖高宦:國學生

敖振聲:國學生

敖致詳:國學生

敖兆詳:國學生

敖彤陽:國學生

敖增視:恩廕邑庠祀生

敖高昭:恩廕邑庠祀生

敖高鈇:恩廕邑庠祀生

敖高志:國學生

敖寶陽:恩廕邑庠祀生

敖曙陽:國學生

敖魁:邑庠生

敖溱:恩廕邑庠祀生

敖高鎛:恩廕邑庠祀生

敖主令:恩廕邑庠祀生

敖焜令:國學生

敖華遂:恩廕邑庠祀生

敖榮宗:恩廕邑庠祀生

敖華錦:恩廕邑庠祀生

敖忠厚:恩廕邑庠祀生

敖宜陽:恩廕邑庠祀生

敖潔陽:恩廕邑庠祀生

敖翔:光緒辛丑歲入高安縣學優附生員

敖炳:光緒辛丑歲入瑞州府優附生員

敖長春:清朝考試屢列前予儒學考取佾生

敖燊陽:高安縣儒學考取佾生

敖傳世:高安縣儒學考取佾生

敖培緒:高安縣儒學考取佾生

歷代仕宦

仕宦大意:仕宦-就是給皇帝當僕人,朝廷做官的意思。 文人對當官的一種謙虛稱法。現在的公務員和公僕都是這個意思

敖琮:南唐校尉

敖敏:宋宣議郎

敖傑:奉議郎永州錄事參軍賜緋魚袋

敖嵩:元瞻任大理寺評事

敖恭甫:貢生

敖良甫:敦武校尉管軍千戶予敕命

敖玟:上高教諭

敖琥:湘潭縣尹

敖鑒:分寧西番大葉茶提舉升新昌州同知再升宣政院中書

敖銓:海溪長官司長官

敖天俊:官璜池鎮副使

敖彰:南京都察院御史

敖和:景泰癸酉舉人天順甲申進士授南京刑部廣清吏司主事歷升本部員外郎擢雲南按察司僉事致仕

敖程:郡守鄺公旌為一鄉善士鄉飲大賓

敖申:由宏冶戊午歲進士任大冶縣縣丞致仕

敖鉞:正德丁卯舉人戊辰會試乙榜績溪縣教諭丙子順天鄉試同考官曆任宿松潛江龍游縣尹召拜河南道監察御史出巡貴州督理學政征剿土蠻致仕崇祀鄉賢

敖銳:由邑癢授七品散官

敖銑:嘉靖辛卯舉人乙未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升編修辛丑會試同考官晉階侍讀丁未主試會場已酉主應天鄉試癸丑主會試歷升侍讀學士掌兩京翰林院事國子監祭酒補太常寺卿贈禮部右侍郎 諭祭葬崇祀鄉賢;賜諭祭葬楓樹泉山,禮部尚書吳山撰墓志銘,大學士徐階表其墓。

敖銓:由監貢中嘉靖丙午順天舉人丁未會試乙榜任蕪湖教諭已酉主河南鄉試擢大理寺司務晉階登仕郎

敖鈞:由例貢任東城兵馬司指揮司副指揮 敕授承德郎

敖鏜:中歲貢任徽州府訓導升黔縣教諭掌縣事致仕

敖詠:由歲貢任湖州府訓導升鳳陽府泗州學政

敖廷栻:由邑庠授例入國學選授湖廣衡州通判

敖浩:由隆慶丁卯拔貢任撫州府訓導升福建漳州府詔安縣教諭致仕

敖河:由例監授史館中書

敖文正:萬曆癸酉舉人丁丑進士選翰林院吉士升簡討癸未壬辰會試同考官辛丑以少詹兼掌翰林院事充 日講升禮部右侍郎卒 贈尚書 諭祭葬祀鄉賢

敖喆:邑廩生申官生授北京都祭院檢校

敖國欽:由吏員任廣西水西驛驛丞升長洲巡檢

敖甡:邑庠生由 恩例題請官生任南京鴻臚寺鄉

敖士焯:由邑庠例授入貢縣丞

敖赤:康熙乙丑歲貢鄉飲大賓候選訓導

敖卓:康熙丁卯歲貢候選訓導

敖國鉉:由省祭任崑山縣巡簡升山東布政司檢校

敖祜:邑庠生吉之子由官生授南京通政司經歷升河南開封府通判補大平府通判

敖汝青:鄉欽介賓

敖譜:由吏員考選府經歷

敖謙:康熙甲申歲貢選南安府訓導

敖俸:鄉欽耆賓

敖堂:候選州同知

敖秉元:吏員學文

敖潭:乾隆丙辰 恩科舉人揀選知縣

敖秉綱:乾隆辛卯科四川鄉試舉人候選守府

敖秉常:四川直隸酉陽州廩生乾隆丁酉拔貢署山東蓬萊縣縣丞 特授昌邑縣縣丞

敖秉文:嘉慶丙辰 欽賜登仕郎

敖偉才:吏員

敖廷培:嘉慶丙辰 欽賜登仕郎

敖錫禱:道光辛巳 欽賜修職郎

敖秉甯:道光辛巳 欽賜修職郎

歷史名人

敖銑 :號夢坡。明朝著名大臣。 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進士,中第二甲四十六名,歷官至國子監祭酒。為人醇和,而是非所在,則界限分明。

敖文貞:(生卒年待考)。明朝著名大臣。 明萬曆五年進士,中第三甲二十八名。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禮部侍郎,掌翰林院事,教習庶吉士。生平以直道自任。

江西日報採訪

江西日報

龍城村連續十年辦“春晚”

近日,在有著531年歷史的龍城村敖姓宗祠“隆恩堂”內,村民們說笑彈唱,開始為明年的新春聯歡晚會做準備。龍城村黨支部書記敖水華告訴記者:“村里已連續10年在大年初一晚上舉辦‘春晚’,既熱鬧,又受教育!”

高安市建山鎮龍城村200多戶、1400餘人皆姓敖。明朝以來,敖姓家族崇文尚德,沿襲至今。在明朝就出現了雲南按察司簽事敖和、國子監祭酒敖銑和禮部侍郎敖文貞等名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村里還出現了冶金專家敖運亨、土木工程專家敖壽均、金融研究專家敖文超和我國第一代造紙專家敖梓材。敖水華說,現在村里在校大學生有73名,還有12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解放初期,龍城村民在木架戲台上唱採茶戲。這些年,龍城經濟社會發展提速,優良文化傳統也有了新的傳承平台。2002年,村民開始在明朝搭建的戲台上舉辦農民“春晚”,大夥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歌舞、小品、戲劇、時裝秀等節目品種齊全。“現在,因為有回家過年的大學生參與,晚會越辦越精彩,檔次也越來越高了,每年還要評選優秀節目呢!”敖水華說。村委會每年拿出2000元支持晚會,並錄製VCD、DVD。說著,他現場播放錄像,2011年的龍城村“春晚”展現在記者眼前:喜慶漂亮的舞台、溫情大方的主持、有滋有味的表演……一下子我們就被那特有的農村文化吸引住了。

“小品王”敖伙平已連續4年上村里“春晚”,被村民稱為“龍城趙本山”。見到他時,正創作明年晚會的小品。“我的小品都從農村生活中來,大夥好喜歡!”他說,每年的晚會有30多個節目,要演3個小時,外村人都跑過來看,有2000多名觀眾。過年看龍城“春晚”,已成為十里八村的大事呢!

現在村裡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村民都自覺保護村中古城牆、宗祠等文化古蹟,村民關係也更加和諧。前不久鄰村一家四口食野菇中毒搶救,村民一下捐了4000多元。在夕陽餘暉里我們結束了採訪,只見村民的庭院裡到處曬滿了金燦燦的稻穀。“霜熟稻粱肥,幾村農唱。”豐收的喜悅寫在村民的臉上,龍年的晚會將更精彩。

整理編輯:敖俊文(新屋左門)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