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擷英
齊莊公被小小螳螂看似不自量力的無畏精神感動了,在他看來,“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於是“回車而避之”。有時候只要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就能悟出很多人生哲理。原文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注釋譯文
寓意
"螳臂當車"的故事,漢朝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安的《淮南子·人間訓》都有記載。但"螳臂當車"作為一句成語,卻不是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喻不自量力。《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原話中的"螳臂",並無貶意,後來一般都將其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以“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引發出對蟲的評論“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進而這種精神感動齊莊公“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回車而避”。
翻譯
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隻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輪子搏鬥。(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麼蟲啊?”車夫說:“這是稱為螳螂的東西。作為蟲來說,(它是那種)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莊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於是讓車繞道避開了它,後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輕:看輕
為:是
對:回答
出獵:外出打獵
卻 :退
搏 :搏鬥
勇武:勇猛的武士
知:知道
避:避開
舉:托舉
輪:車輪
回車:掉過車頭
御:駕車的人
莊公避開螳螂是因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來,“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
本文中心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螳臂擋車.螳臂擋車(tángbìdāngchē)
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它並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出處:《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擋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出處簡介
《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構架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莊子》又名《南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