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中葉以後﹐嚴重的政治統治危機和財政危機﹐加深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激烈。萬曆三十三年(1605)被罷官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回到家鄉無錫後﹐與高攀龍等講學於東林書院﹐諷議時政﹐要求改良政治﹐以緩和統治危機﹐得到在野及部分在朝士大夫的呼應﹐形成了一種頗有影響的政治勢力﹐被代表大地主集團的反對派稱為東林黨。在顧憲成罷官同年﹐浙江寧波人沈一貫入閣成為大學士﹐幾年後任首輔﹐他糾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結成東林黨的反對派﹐被稱作“浙黨”。此外﹐朝中官僚組成的東林黨的反對派還有“齊黨”(以黨魁亓詩教籍貫山東而得名)﹐“楚黨”(以黨魁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都籍貫湖廣而得名)。以及“宣黨”﹑“昆黨”等﹐也都是以地緣關係結成的黨派。浙黨勢力最大﹐齊黨﹑楚黨皆依附於它﹐聯合攻擊東林黨,故合稱“齊楚浙黨”。
明末黨爭
明朝末年的黨爭始於明神宗萬曆中期,終於南明朝滅亡,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半個多世紀的黨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明神宗萬曆中期至明熹宗天啟初年,這一階段是黨爭的起始時期。主要的黨派有:以內閣輔臣浙江人沈一貫、方從哲 和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浙黨”;以給事中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為首的“楚黨”;以給事中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齊黨”;國子監祭酒宣城人湯賓尹為首的“宣黨”;左諭德崑山人顧天峻為首的“昆黨”。
這些黨派彼此傾軋,爭權奪利。正因為這些黨派鬥爭又與宦官專權產生矛盾,所以引發了一系列廷事件。
東林黨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黨爭始於爭國本﹐既而爭“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綿延數十年。對立雙方還都利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作為排擠打擊對方的手段﹐使考核京官的制度成為黨爭的工具。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主持京察,貶謫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斗等﹐沈一貫從中阻撓。三十九年北京京察驅逐齊楚浙黨官員,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齊楚浙黨人手中,又大肆貶謫東林黨人。四十五年浙黨主京察,也大肆斥逐東林黨人。天啟三年東林黨人主京察,又盡逐齊楚浙黨。宦官魏忠賢得勢後,齊楚浙黨大多投靠其門下,形成閹黨,慫恿魏忠賢殘酷鎮壓東林黨人,編造黑名單《點將錄》﹑《天鑒錄》﹑《同志錄》、《雷平錄》、《剃裨錄》、《蠅蚋錄》、《蝗蝻錄》﹐合稱“東林七錄”,興起黨獄,企圖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