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奉州置黔州,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縣(治今重慶市彭水縣郁山鎮)。大業三年(60)年改黔州置黔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為黔州。開元二十一年始,唐實行羈縻制,黔州領勞、福、犍等50個羈縻州,領地轄今渝、黔、鄂、桂結合部約30萬平方公里,羈縻州委任土著首領管理。宋紹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為紹慶府,轄彭水黔江2縣,並領羈縻州49個。轄境相當於當今湖南浣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後來稱貴州省為黔。
史料記載
黔州,黔中。下都督府。開元戶三千九百六十三。鄉一十一。元和戶一千二百一十二。鄉九。今為黔州觀察使理所。管州十五,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貫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錦州,敘州,溪州,施州,獎州。縣五十二。
本漢涪陵縣理,後漢獻帝時分為四縣,置屬國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增置一縣,改為郡。晉永嘉後,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蠻帥田恩鶴以地內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為黔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犬牙難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名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陵,即今辰州敘浦縣是,後魏移理臨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錦、敘、獎、溪、灃、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岭,東有沅江水及諸溪,併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巴)〔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柯北歷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貞觀四年,於州置都督府,總務、施、業、辰、智、?、充、應、莊九州。其年,自今州是東九十里故州城移於涪陵江東彭水之南。聖曆元年罷都督府,景龍二年又罷莊州都督府,復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罷播州都督府,復以黔中為都督府。開元二十六年,又於黔中置採訪處置使,以都督渾?為使,又隸五?諸州入黔中道,仍加置經略使。天寶元年改為黔中郡,六年都督蕭克濟以舊城傾欹,移築城於江畔。乾元元年,復為黔州。大曆中年,以辰錦等五州為辰錦觀察使,至十年奉敕?隸黔府。
州境:東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東〕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到萬、開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東南至思州二百八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貢、賦:開元貢:黃蠟。賦:?,布。元和貢:蠟五十斤,竹布,?麻布。
管縣六: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寧,都濡。
彭水縣,上。郭下。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自吳至梁、陳,並為黔陽縣地。隋開皇十三年蠻帥內屬,於此置彭水縣。
伏牛山,在縣北一百里。
左右鹽泉,今本道官收其課。
黔江縣,中下。西至州二百里。本漢酉陽縣地,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屬庸州,大業二年廢。武德元年又置,天寶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武德二年,析彭水縣於今縣北十八里置,因縣東一里洪杜山為名,麟德二年移於今理。
洋水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武德二年,於今縣東置盈隆縣,貞觀十年移於今理。先天元年改為盈川,以縣南有盈川山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洋水,以縣西三十里洋水為名。
信寧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三十里。隋大業十年,於今縣西南置信安縣,武德二年改為信寧縣,屬義州。義州,今夷州義泉縣理是。貞觀四年移於今理,十一年屬黔州。
涪陵江水,去縣二里。
都濡縣,中下。北至州二百里。本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縣置,以縣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為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