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最早的火炮:公元1326年,黑火藥被用來在城堡門樓上發射小型彈體。這種發射裝置儘管十分原始,但已經屬於一種火炮了。它使黑火藥成了能夠使人致命的東西。因此可以說是使黑火藥具備殺傷力的一次帶根本意義的飛躍。
火繩槍
在出現火炮後約120年,發明了最早的安全可靠的槍。到了15世紀中葉,又在此基礎上製成了火繩槍。由於這種槍的射擊速率很慢,在射擊完畢裝填子彈時,射手既不能射擊又不能防衛,因此使用起來很成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由長矛兵來保護容易受到攻擊的火繩槍兵,二是將火繩槍兵編成十列橫隊,當第一列打完一發子彈後,便退回最後一列去裝子彈,接著後面各列依次輪流射擊。16世紀初的西班牙方隊便是採取這種戰術的最好例證。
古斯塔夫·阿道夫對兵器的改進:這位國王改進了當時的兵器,提高了兵器的殺傷力。這些兵器成了他全面改革後的軍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戰術以及軍事編制方面的改革則成了後來三個世紀中歐洲軍事實踐的基礎。他通過改進子(炮)彈(第一次大規模採用早就出現過的一種思路),大大提高了滑膛槍和火炮的射擊速率。為了發揮步兵的火力,他發明了“線式戰術”,將士兵編成行數較少的佇列,而不是象西班牙方隊那樣密集的隊形。為了發揮炮兵的火力,他設法減輕炮管和炮架的重量,改進炮隊的編組,使之比當時其它軍隊的炮兵具有大得多的戰術機動性和效能。
燧發槍和刺刀:這兩種兵器組成了一種更簡單更可靠的槍械。槍上帶有可進行肉搏戰的裝置,這樣,當槍在射擊之後仍然具有殺傷的能力。由於使用了環套固定的刺刀,因而結束了黑火藥兵器很長的一段過渡時期,從此,不再要由長矛兵來保護手持空槍的士兵了。在歐洲,約從1700年起開始普遍使用這種組合式兵器,直到下一世紀仍是部隊的制式裝備,前後經歷了約125年時間。燧發槍和刺刀在殺傷力方面完全可與線式戰術和滑膛槍相匹配。
公元14世紀,隨著黑火藥套用於歐洲戰爭,在人類軍事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奇蹟。將硝酸鉀、硫黃和木炭的混合物裝在密閉容器內,利用點燃後產生燃燒氣體的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系統具備了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不過,早期的火槍命中率低,射程短,射擊速率慢而且使用起來極不靈便。表一列舉了各個歷史時期中各種兵器的相對殺傷力。從表中可以看出早期火槍的殺傷力實際上還不如同時代的長弓和十字弓。但是,火槍的使用比較簡便,步兵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便可很快掌握,相反,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就得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練習,而要真正精通則需數年時間的刻苦訓練。因此從冷兵器到黑火藥兵器之間有著一個緩慢而艱難的轉變過程。經過年長日久的發展階段,黑火藥兵器才逐步代替長矛、十字弓和長弓,成了戰場上威力空前的兵器。
注——兵器殺傷力的理論指數指的是各種兵器的相對殺傷效能,系根據兵器的射程、發射速率、精確度、可靠性及殺傷半徑等性能計算所得之結果。
兵器名稱 | TLI |
白刃戰兵器(劍、長矛等) | 23 |
標槍 | 19 |
普通弓 | 21 |
長弓 | 36 |
十字弓 | 33 |
火繩槍 | 10 |
17世紀的滑膛槍 | 19 |
18世紀的燧發槍 | 43 |
19世紀的來復槍 | 36 |
19世紀中葉的來復槍(採用圓錐形子彈) | 102 |
19世紀末葉的後膛來復槍 | 153 |
斯普林菲爾德1903型來復槍(連發式) | 495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機關槍 | 3,463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機關槍 | 4,973 |
16世紀的12磅炮彈加農炮 | 43 |
17世紀的12磅炮彈加農炮 | 224 |
18世紀格里比尤伏爾12磅炮彈加農炮 | 940 |
法國75毫米火炮 | 386,530 |
155毫米通用引信火炮 | 912,428 |
105毫米榴彈炮(M-1型) | 657,215 |
155毫米艦載中央主炮 | 1,180,681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克 | 6,926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型坦克 | 575,000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轟炸機 | 6,926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轟炸機(P-47) | 135,000 |
V-2型彈道飛彈 | 3,338,370 |
二萬噸級高空爆炸核彈 | 49,086,000 |
一百萬噸級高空爆炸核彈 | 695,385,000 |
注——此表引自R·E·杜普伊和T·N·杜普伊所著的《軍事史全書》(1977年紐約哈潑和羅出版社出版)。
表中所列只是象徵性的近似數據,材料也不完整,且有混亂和矛盾現象。
名稱 | 炮重(磅) | 彈重(磅) | 口徑(英寸) | 炮長(英尺) | 直射距離或有效射程(碼) | 最大射程(碼) |
第一類:長炮(炮的長度為25-44倍口徑) | ||||||
艾斯梅里小炮 | 200 | 0.3 | 1.0 | 2.5 | 200 | 750 |
蛇形發火器 | 400 | 0.5 | 1.5 | 3.0 | 250 | 1,000 |
小隼炮 | 500 | 1.0 | 2.0 | 3.7 | 280 | 1,500 |
鷹炮 | 800 | 3.0 | 2.5 | 6.0 | 400 | 2,500 |
米寧輕型長炮 | 1,000 | 6.0 | 3.3 | 6.5 | 450 | 3,500 |
帕薩伏朗特炮 | 3,000 | 6.0 | 3.3 | 10.0 | 1,000 | 4,500 |
賽寇炮 | 1,600 | 9.0 | 4.0 | 6.9 | 500 | 4,000 |
非標準長炮 | 3,000 | 12.0 | 4.6 | 8.5 | 600 | 4,000 |
半長炮 | 3,400 | 10.0 | 4.2 | 8.5 | 850 | 5,000 |
長炮 | 4,800 | 18.0 | 5.2 | 11.0 | 1,700 | 6,700 |
特大型長炮 | 7,000 | 32.0 | 6.5 | 16.0 | 2,000 | 7,000 |
第二類:加農炮(炮的長度為15-28倍口徑) | ||||||
四開加農炮 | 2,000 | 12.0 | 4.6 | 7.0 | 400 | 2,000 |
半長加農炮 | 4,000 | 32.0 | 6.5 | 11.0 | 450 | 2,500 |
非標準加農炮 | 4,500 | 42.0 | 7.0 | 10.0 | 400 | 2,000 |
蛇形加農炮 | 6,000 | 42.0 | 7.0 | 12.0 | 500 | 3,000 |
加農炮 | 7,000 | 50.0 | 8.0 | 13.0 | 600 | 3,500 |
大型加農炮 | 8,000 | 60.0 | 8.5 | 12.0 | 750 | 4,000 |
蛇炮 | 12,000 | 90.0 | 10.0 | 10.0 | 750 | 4,000 |
第三類:射石炮和迫擊炮 [注] | ||||||
中型射石炮 | 3,000 | 30.0 | 10.0 | 9.0 | 500 | 2,500 |
中型臼炮 | 1,500 | 30.0 | 6.3 | 2.0 | 300 | 750 |
重型臼炮 | 10,000 | 200.0 | 15.0 | 6.0 | 1,000 | 2,000 |
黑火藥時代概述
黑火藥時代是以火藥的大規模使用為起點的。黑火藥兵器時代大多數為十三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中葉。火藥發明於中國的東漢時期,但直至北宋時期才小規模地套用於戰爭。這時的火藥是以硝石,硫磺,木炭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因外觀呈黑色,故名黑火藥,以區別後期諾貝爾發明的黃色烈性炸藥。
火藥的使用是兵器與戰爭史上劃時代的事件。火藥問世後,隨之又發明了各種裝填火藥來射彈丸的火器。火器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過去的作戰方式和社會觀念。比如以前的弓箭手需要很多年的刻苦訓練才能準確地射中目標。而火槍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的訓練就能在戰場上列隊齊射。火器還擊垮了一些過去的等級觀念,有身份的騎士在戰場上經常不是平民火槍手的對手。
火器的出現使高聳的城牆不再固若金湯,城堡也在大炮的轟鳴聲中成為了一堆瓦礫。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高牆在土耳其青銅大炮的轟擊下粉碎,苟延殘喘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就這樣覆滅了。面對火炮的威脅,築城技術也發生了變化。城牆的高度降低,厚度增加,還出現了經得住火炮轟擊的棱堡。其次,火槍使兵器在作戰者相距一定距離之外就可以相互殺傷,效果比弓箭,投石要好。由於黑火藥兵器時代 槍枝的精度差,火槍手總是排成排隊對敵人進行齊射,以發揮密集火力的優勢。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的早期的兩三個世紀裡,還是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作戰時火槍手與長矛兵混合編隊。到了裝備刺刀之後,火槍即使冷兵器又是熱兵器,這使步兵有了同樣的裝備,使步兵的建設走向制式化。
黑火藥時代的武器裝備
在13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發射彈丸的武器均為管狀。按大小來分,桶壯為大炮,細長管為步槍,短管的為手槍。
步槍 早期的步槍又被稱為“火炮”。在19世紀中葉以前,在步槍家族裡,以設計裝備的不同,曾經有過火門槍,火繩槍和燧發槍;以槍管有無膛線來區別,則又可分為滑膛槍和來復槍。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的早期,火槍就是火門槍,它由槍管,槍架,藥室,發火裝置等構件組成。火槍手在發射火門槍時,要把槍放在叉形支架上,用左臂和身體夾住槍托,用右手來點火。因為設計時槍手必須始終盯住槍的火門,不能瞄準要射擊的目標,火門槍的射擊精度很低,其實火門槍的使用比較簡便,而弓箭的嫻熟使用難以掌握。
15世紀,歐洲人用火繩來引燃火藥,這使槍手可以瞄準目標進行精確射擊,同時槍托也改進為曲形木托。有利於穩定槍身,提高射擊精度。但火繩槍是由火繩引燃,在戰鬥中火繩必須始終悶燒著,這使陰雨天中無法使用火槍,同時火門槍和火繩槍都是用外部裝置來點火,這使火槍在點火時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在17世初期,歐洲人發明了燧發槍,這種槍是通過打擊起火點燃火藥,燧發槍的點火器上連線一塊鐵片,射擊時火槍手口動扳機,帶動燧石打擊鐵片,產生火花點燃藥池內的火藥,燧發槍克服了火繩槍與火門槍的缺點。使用時可以不受天氣影響。
早期的火槍包括燧發槍都是槍管內壁平滑的滑膛槍,後來出現了來復槍,使子彈的射擊精度和射程大大增加。來復槍與滑膛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槍管內壁有螺鏇形的溝槽,稱作來複線,槍因此得名,也叫線膛槍。這種螺鏇槽使射出的子彈鏇轉,使彈道不易偏離。
手槍
14世紀,歐洲人減少了槍管和槍托的長度,造出了手槍。早期的手槍曾被用做騎兵用槍和軍官自衛用槍。但早期的手槍射擊時,發出和聲響和煙塵會使騎兵的馬受驚嚇,所以在戰場上作用不大。由於手槍便於隱藏,常被作為刺客行刺的武器。手槍的發展與步槍相似,也經歷了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幾個過程。真正有實際效用的手槍是16世紀使用輪盤打火的歲法手槍。這種手槍被有些國家做用騎兵的制式武器。這時的手槍騎兵採用的是一種幾叫作‘馬迴轉’的戰術,應為當時的手槍射程有限,只能在5步左右的近距離有較大的殺傷力。
火炮
14世紀時火炮的鑄造技術通過阿拉伯通入歐洲,早期的大炮十分笨重,在發射時供炮彈矯正彈道的炮管很短。甚至沒有炮管。在火炮剛出現時。火炮幾乎都用於攻城。由於早期火炮射擊距離很短,發射時要冒著稱上射來的密集的箭和投石,將火炮推到有效射擊距離內。即使這樣,火炮仍使高聳的城牆的防禦優勢大大削弱。之後,出現了厚矮的城牆和突出的棱堡,使城牆經地住早期火炮轟擊。但同時火炮也在不斷地發展著,城堡在火炮的轟擊下顯現出的有效防禦已不復存在。隨著火炮的野戰化,城堡逐漸被野戰工事所替代。15世紀末期,法國人在大炮上早出了炮耳軸。使火炮能穩固地架在炮車上,既移動靈活,又能提高炮的射擊精度。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對火炮的改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取消了可拆卸的炮尾。下令鑄造完整的火炮,並統一了火炮的口徑,把裝在炮車上的炮用於野戰。在作戰中,野戰炮隊可根據戰鬥需要,隨時變換陣地,躲開敵人的火炮,使敵人被動挨打。隨後出現了大型輪子的野戰炮,使炮能更靈活地移動和射擊。
刺刀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剛開始的兩三個世紀裡,冷兵器仍大量使用於戰爭。在混戰中,沒有冷兵器的火槍手失去了遠射的優勢,往往處於被屠殺的境地。最早的刺刀可能是火槍手將折斷的長矛插入槍管與敵人進行肉搏。隨後出現的帶木塞的刺刀。火槍手在敵軍衝來時,放完槍後將木塞入槍管,與敵人進行白刃戰。刺刀的使用有效地節省了資源,士兵在作為一個火槍手的同時也起到了長矛手的作用,而且行軍時不需要帶太多的武器。之後。帶套環的刺刀也套用於戰爭。這種刺刀解放了槍管,在作戰中可以節省裝刺刀的時間,並且在肉搏時可以擊發子彈射殺敵人。但這種套環並不是十分牢固,隨後出現了用套栓固定的刺刀。這種刺刀還在刀面上做了一個血槽,使之在肉搏中更具殺傷力。黑火藥時代的兵種概述
步兵
在火氣質量不斷提高的黑火藥兵器時代,步兵以其善於使用火器成為了各國軍隊的主力。但當時士兵使用的都是滑膛槍,射速慢(平均每分鐘只能射1~2發)射擊精度很低,為了有效地發揮火器的威力,各國都將軍隊派成佇列作戰。士兵平時練的就是以同樣的步伐行進,手持武器保持同樣的角度,射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同時完成。這就是要對軍隊進行正規訓練。一般訓練一隻常備軍需要5年時間。這時的軍隊開始注重軍服的華麗和綬帶的裝飾,這也形成18世紀作戰的特點,機械死板,只適應於開闊平坦的地形,無法有效進行機動,往往是戰線與軍隊的分布就決定了戰役的勝負。到了拿破崙時代就出現了散兵佇列來作戰,提高了作戰的機動性,也減少了戰鬥造成的傷亡
騎兵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的前期,中世紀時代沿承下來的重裝騎兵遭受打擊,原來的騎士制度瓦解,但其實作為一個影響巨大的兵種並沒有在戰場上消失,由於機動力強,常用於偵察,迂迴,包抄,衝擊敵人薄弱地段。抓獲敵軍高層和追擊逃兵。可以說在當時呆板的戰爭中騎兵是全軍的有生力量。在拿破崙、腓特烈這樣的軍事奇才手裡,騎兵往往是制勝的關鍵。炮兵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火炮以其強大的爆破力被譽為‘戰神’。起初火炮只適用於攻城,但隨著火炮機動力的提高,火炮也廣泛套用於野戰,這樣專業的炮兵部隊也隨之出現,專業炮兵的出現不僅僅有利於戰爭效率的提高,還能壟斷造炮業,鞏固國家政權。集中的火炮可以在局部形成優勢,在局部擊潰敵軍防線。龍騎兵
簡單地說龍騎兵是騎馬的步兵。像海軍中有海軍陸戰隊一樣。在陸軍中編制龍騎兵有利於部隊在一些特殊地形和作戰條件下的適應力。1805年。拿破崙在加萊集結了17萬大軍準備渡海攻打不列顛島。當時他在陸軍中培養了許多龍騎兵,其作戰任務就是登入英國後繳獲英國人的馬匹進行作戰。騎乘炮兵
像龍騎兵一樣。騎乘炮兵也是一種多用途的兵種。在作戰時即可當騎兵又可當炮兵。關鍵是有沒有炮隊他做戰。若馬和炮都有了,騎乘炮兵還有一個十分突出的作用:在一個地方戰鬥吃緊時。騎乘炮兵可騎馬將火炮拖到這個地方進行增援,騎乘炮兵不僅可以加強軍隊的適應能力。還加強了火炮的機動力。黑火藥時時代的陣形
在黑火藥兵器時代,步兵最主要的陣形是方陣和線式佇列。
方陣 最典型的西班牙方陣流行於16世紀,這種軍事體制統治了整個歐洲戰場。它是由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經驗基礎上設定的,經阿拉貢王國西
線式佇列 線式佇列是黑火藥時代軍陣的後期之秀。到18世紀初,歐洲的火器技術發展迅速,冷兵器基本被淘汰,步兵都裝備了帶刺刀的前裝遂發槍,當時步槍射程為200~300米,前裝滑膛炮的射程為600~800米,射速為每分鐘1~2發。為了有效地發揮火器的威力,軍隊排成線式橫隊作戰。左接近地方陣地時,第一列士兵為跪姿,第二列為立姿,以統一口令齊射,接著後面兩列已做好準備的士兵依次前進,用火力掩護前兩列士兵。在齊射的同時整個佇列以緩慢的速度前進,最用刺刀與敵人短兵相接。這就是線式佇列。當時之所以要採用這種隊形作戰,是因為士兵裝填子彈需要一定時間,同時射擊精度又不高,士兵排成佇列,能增強作戰時的火力,也保證軍官能有效地控制部隊。
線式佇列與方陣想比,方陣更能抵抗住騎兵的衝擊,但抵抗不住火炮的轟擊。而線式橫隊縱深很淺,很容易被攻破,狹長的正面只適應於平原作戰,無法實施機動,兩翼薄弱,容易被騎兵迂迴,包抄。為了避免線式佇列本身缺陷導致戰役失敗,指揮官們常會線上式佇列後安排預備隊,安排火炮進行攻擊掩護,在兩翼布置騎兵,也有些安排縱隊進行穿插。
黑火藥時代的戰術與軍事改革
腓特烈大帝的斜線戰術 腓特烈大帝可是說是18世紀歐洲最傑出的軍事家。是把線式佇列戰術運用到極致的軍事家。他有一種戰術十分有名,就是斜線戰術。他常用這種戰術以少勝多。當兩軍對峙時,將自己的一翼加強,力求在相對的敵方一翼上突破,但在攻破敵方一翼的同時,自己的另一個被削弱的一翼被地方攻破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被削弱的一翼就要後退。這時,戰場上的陣形就呈一條斜線。戰役的成敗關鍵就是這個後退與攻破的時間差。但可惜腓特烈大帝死後,普軍死守著他的教條,並沒有體會到精髓。真正體會到精髓的是拿破崙。
拿破崙的軍事藝術拿破崙是9世紀歐洲最傑出的軍事家,被後人稱為‘真正的軍事藝術的巨匠’。他一生指揮過的戰役近60多次。比亞歷山大,愷撒,漢尼拔這幾位歐洲名將指揮過的戰役總和還要多。他以無比的的戰術與激情將法國推倒了自路易十四後又一個輝煌的頂峰,他善於鼓勵士兵。大膽提拔有才能的將領。戰略上。他注重軍隊的機動性,經常集中優勢兵力往適當的實際和地點去攻擊敵軍要害,大膽果斷。經常取得過人意想不到的勝利。像翻越阿爾卑斯山和英吉利海峽到多瑙河的急行軍,這些大膽的戰略動作在當時只有他敢做。冒有計畫的險,那是人們最佩服他的地方。在戰術方面他應變無窮。以前作戰太多是採用刻板的傳統戰法,一方猛攻,一方堅守。而拿破崙打破常規,靈活用兵,誘敵分兵,自己則集中有時兵力,擊破敵軍虛弱之處。他通常用一部分兵力牽制敵軍主力,也要集中優勢兵力於敵軍薄弱之處。予以毀滅性的打擊,從而獲得全局勝利。在兵種上,他十分重視炮兵,因此他常能迅速地擊潰敵軍的薄弱環節。
西班牙的軍事改革 16世紀的西班牙是當時西歐頭號殖民大國和霸主。其西班牙的殖民靠、的不僅是無敵艦隊,還有西班牙強大的陸軍。16世紀處,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進行軍事改革,由火槍手和長矛兵編組成步兵方陣,在實戰中,方陣中的火槍手創造出一種新戰術---後退裝彈技術。在齊射後。前排火槍手在排與排的間隙中成排退到後排去裝彈藥。這樣如果有10排以上的火藥手橫隊就可以保持火力連續不斷,同時混編寫長矛手可刺殺近陣前的敵軍,以保護火槍手的安全。當敵軍大軍沖近時。長矛手平端長矛,火槍手扔下火槍拔出腰刀,與敵軍進行白刃戰。
摩里斯橫隊 16世紀末,荷蘭名將摩里斯對步兵團隊也進行了改革。他把火槍手縱深行列減少,而每列的橫隊則加寬到250米。這種戰術佇列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摩里斯橫隊’。他對軍事訓練很重視。要求士兵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也能迅速編隊並進行佇列變換。這種橫隊是為了應對當時的西班牙的火槍長矛混編方陣,在作戰時。面對西班牙的方陣,摩里斯橫隊可以利用橫隊比西班牙方陣寬的優勢,將西班牙的方陣三面保圍,並一次性將武器投入戰場。由於縱深淺。暴露面積小,當時的火器射擊精度很差。所以大軍團與西班牙方陣正面交鋒可能不敵,但摩里斯橫隊減少暴露面積。也就把傷之率大大減少。同時西班牙方陣薄弱的則翼也暴露在摩里斯橫隊的打擊下。摩里斯手下部隊並不多。通常不到1萬人。但打了很多勝仗
古斯搭夫的改革 17世紀處,一個北方雄師依靠著一位有著超人智慧和勇氣的國王成為了北歐的霸主。這頭雄師就是瑞典,這位國王就是被譽為‘現代軍事之父’的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剛繼位的時候,正直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但古斯塔夫不惟艱難,對全國上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以軍事方面的改革對當今的影響最大。首先是實行義務兵役制。但是西歐各國在軍隊方面以僱傭軍為主,紀律性和忠誠度很差,古斯塔夫實行徵兵制後,喚起了本國的民族力量,戰鬥力明顯加強,紀律性也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古斯塔夫還是最早讓士兵統一軍裝的。其次他仿佛摩里斯橫隊,強調火器的密集發揮;同時,他也仿佛當時著名的瑞士長矛兵,也重視白刃戰。他還使炮兵成為獨立兵種,提高炮兵作戰的機動性,減少炮的重量,簡化裝填彈藥的程式。在戰術上,他集中使用炮兵,強調炮兵與騎兵,步兵的協調作戰。
黑火藥時代的經典戰例:洛伊滕會戰
1
745年12月5日,會戰展開。雙方是由洛林親王和道恩元帥指揮的6萬5千奧軍和腓特烈大帝率領的3萬5千普軍。奧軍占領一條南北走向的防線,面向西方。左邊和背後都有一條小河。奧軍中以洛伊滕村為支撐點,左翼由NADASTI(德文)將軍指揮,跟小河之間有一段距離。右翼由LUCHESSE將軍指揮,防線長6英里,調動兵力不便。腓特烈大帝雖只有3萬5千人,而且事先沒有進入戰場。但普軍曾在這進行過秋季演習,熟悉地形,腓特烈知道奧軍右翼前方有一個BRONE山。可以用來遮蔽敵人實現,秘密機動部隊。在前哨戰中。普軍騎兵擊潰奧軍騎兵5個團。占領BRONE高地,掩護主力從高地後隱蔽向南集結。而奧軍右翼的LUCHESSE將軍以為BORNE高地的普軍是主力部隊,判斷普軍主攻方向在北,向查理親王和道恩元帥告急。查理便將大批部隊調到北方,削弱了自己的左翼。這正中了腓特烈的下懷。下午一點。普軍步騎兵突然進攻奧軍左翼,僅半個鐘頭,奧軍左翼便被展碎。查理親王不得不以中央的洛伊滕村為軸,將南翼收縮,整個防線陣向西鏇轉成向南,憑藉奧軍的數量優勢死守,並從右翼調重兵增援。下午三點半,洛伊滕村得到攻防成為焦點。奧軍頑強防守,普軍苦於無法從村里從出,陷於膠著的危險。下午4點。奧軍北翼的LUCHESSE將軍。帶著奧軍騎兵主力在洛伊滕村完成集結,卻處在普軍步兵主力和普軍騎兵主力的夾擊下。頓時奧軍騎兵進攻隊形大亂,LUCHESSE將軍陣亡。取得的譜軍騎兵向中央傲軍的側面發動打擊,同時腓特烈本人率領著普軍驃騎兵迂迴到奧軍主力背後。整個奧軍的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毀滅,奧軍崩潰。
此役普軍傷亡6382人。而奧軍損失了2萬2千人,其中1萬兩千人被俘,戰後普軍騎兵窮追不捨。又俘虜了2千人。此外又有1萬7千奧軍投降,腓特烈大帝以普軍3萬5千人打跨了奧軍6萬人,消滅奧軍達4萬人以上。
黑火藥時代的體會
黑
火藥兵器時代的許多軍事思想深刻影響了進代軍事與當今軍事的許多角落。了解這一時期的軍事,有利於我們了解軍事,認識到國防事業的重要性。以達到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觀念,促進我國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對這個時代的軍事的研究中。我們懂得了一些國防和軍事知識、一些軍事思想,懂得了一些軍事力量和戰爭知識、戰役,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遠。
在當今世界這樣一個和平的大北京下,種種戰爭陰影隱藏在世界各個角落。現代高科技發展迅速,軍事高技術日益被各國所採用,一但戰爭爆發,後果就無法彌補。同時,一些大國獨自壟斷一些技術,就會自視強大,不斷對小國挑釁。甚至發動戰爭。鑒於以上原應。我國為了更好地為了世界民族之林。為了更好地發展其他各項工作,必須做好國防工作。這樣,就需要我門這些‘共和國未來的希望’能學習一些軍事理論來提高自己的軍事素質,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就算自己沒有出力,也可以作為國防事業的堅固的基礎保障。
自古就有國就有防,況且中國現在還有許多安全問題,作為當代的學生,不能只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這是十分可悲的,而應當心繫天下,關心國防建設,做一個適應時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