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國恩非爾德兵工廠在1888~1945年間研製生產了許多步槍,統稱為李-恩菲爾德步槍,口徑有5.6mm、7mm和7.7mm,分別在不同年代裝備英軍使用,有的使用多年,有的還參加過一、二次世界大戰,立過赫赫戰功。
在各種口徑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中,7.7mm口徑型號最多。1903年,恩菲爾德兵工廠開始正式生產7.7mm口徑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短步槍型——MkⅠ。1904年,皇家兵工廠、伯明罕輕武器公司(BSA)和倫敦輕武器公司(LSA)也開始生產MkⅠ。1906年,出現了稍作改進的MkⅠ*(英國國防部在步槍命名中用“*”號表示該型號只是在原型上稍作改進,但變化不大)。同年,恩菲爾德兵工廠、皇家兵工廠、BSA公司和LSA公司都開始生產MkⅠ*。
同樣也是在1903年,英國政府還批准將原有的李氏長步槍更換槍管,改成短步槍,命名為MkⅡ李-恩菲爾德短步槍。
將MkⅠ進一步改進出現了MkⅢ,該槍於1907年由恩菲爾德兵工廠、BSA公司和LSA公司開始生產。1909年,印度伊莎波爾步槍廠和澳大利亞利特高輕武器廠都開始生產MkⅢ步槍。
一戰時期,為了迅速提高產量,英國政府特批准生產了MkⅢ的簡化型MkⅢ。,簡化的零部件主要包括取消彈匣隔斷器和照門上的風偏調整螺帽,並減少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產量,因此MkⅢ*就成了最常見的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型號。
MkⅣ是將原有的MkⅡ按MkⅢ標準進行改進的。1926年,英國兵工部門感到他們的武器命名方式太混亂,因而定採用新方式
來命名。於是原有的7.7mm口徑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統一命名為No.1步槍,主要型號就包括上述的MkⅠ、MkⅠ*、MkⅡ、MkⅢ、MkⅢ*及MkⅣ。0.22英寸口徑的李一恩菲爾德訓練用短步槍被命名為No.2步槍,而P14步槍則命名為No.3步槍。
1928年,李-恩菲爾德No.47.7mm步槍研製成功,該槍採用槍機鏇轉後拉式工作原理,其特別之處是採用了覘孔式瞄具,性能可靠,射擊精度高。自1941年起,加拿大和美國就大量製造該槍,英國則少量生產。加拿大、美國、英國軍隊均正式列裝,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使用中,人們還進行了小小的革新,有的裝配了瞄準鏡,有的裝配了不同的刺刀,但槍的整體結構沒有什麼變化。
二戰期間,根據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反映——No.4步槍顯得過長過重,不太適合叢林作戰,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43年開始研製一種較短較輕的No.4縮短型,經過試驗後於1944年正式定型為李一恩菲爾德。No.57.7mm步槍,俗稱“叢林卡賓槍”。該槍的外形與No.4步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其槍管較短。
No.5步槍的設計較為成功,1944年9月12日被英軍正式列裝,後來還大量流入別國軍隊,在遠東戰場上曾大量投入使用。No.5步槍比No.4步槍縮短了127mm,雖然其較短較輕,但用來發射7.7mm步槍彈時會產生過大的後坐力和過多的槍口焰,為此專門在槍口安裝了一個喇叭形消焰器,在槍托上安裝了一個橡膠緩衝墊。不過即便如此,No.5步槍的後坐力仍然顯得過大,因而自1947年7月起被撤裝。
操作:單發手動口徑:.303
彈藥:7.7×56mmR步槍彈
彈匣容量:5發/彈夾(雙彈夾)
重量:8.8磅
全長:1130毫米
槍管長:640毫米
初速:738米/秒。射程:1000碼
四個系列
顯著的特徵,擁有多種改進型號,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1916年投產。No.1:改型Mk.III的簡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大量生產、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No.2型:採用0.22口徑。訓練用步槍。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閉鎖)槍機,槍管長660毫米,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也稱為P-14步槍。1916年轉給美國承包商生產並裝備英軍彌補步槍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裝備步槍數量不足,美國將P-14步槍口徑改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裝備赴歐洲參戰的美國軍隊。戰爭結束後,英、美軍隊全部撤裝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服役。No.3型結構上已經不屬於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但恩菲爾德兵工廠一直將它包含在恩菲爾德步槍名錄中。
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簡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外形上與No.1型很容易區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間一直進行測試而未投產,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1年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年之後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No.4的基本型號Mk.I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改進型Mk.2主要在韓戰中英軍大量使用。No.4型生產一直持續到1955年。
歷史
1888年12月,英國正式採用了他們的第一種連發步槍——李一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agazineLee—Metford),或簡稱MLM步槍。這個名稱包含了兩個發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帕里斯‘李(1831—1904,一位出生於蘇格蘭的武器發明家,後移民美國),他設計的鏇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彈匣被李一梅特福步槍採用,此後的幾十年里,英軍採用的多種恩菲爾德步槍均由這個系統改進而來,因此這一系列步槍也常常被統稱為“李氏步槍”。而“梅特福”則指的是成廉·埃利斯·梅特福(1824—1899,一位精通機械的英國土木工程師),他發明了.30314徑全被甲彈及“梅特福膛線”(一種稍帶同角的淺陰線),在黑火藥時代廣泛套用於英制步槍上。
早期槍彈所用的黑火藥燃燒殘渣比較多,淺圓陰線的設計可以減少槍膛內的殘留物,類似的設計流行於黑火藥時代。當.303步槍彈的發射藥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發射藥時,原來的膛線設計就不話合MLM步槍使用了。因為無煙發射藥的燃燒溫度非常高,對槍管鋼的燒蝕比較大,淺陰線很快就會在射擊時被燒蝕掉。因此,恩非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重新設計了“恩菲爾德膛線”——5條比較深的左鏇膛線。相應的,李一梅特福彈匣式步槍也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為李一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Lee—Enfield),或簡稱MLE步槍。MLEMk.I步槍的外表與MLMMk.II步槍基本相同,而且為了節約成本,有許多MLE步槍是直接由MLM步槍更換槍管而成,為了區分,採用恩菲爾德膛線的槍管外表打上了一個“E”字標記。由於李-恩菲爾德長步槍和李-梅特福步槍的全長都是49.5英寸(1257毫米),因此都被非正式地統稱為“李氏長步槍”(LongLees)。李氏步槍是·種手動操作,鏇轉後拉式槍機,彈匣供彈的步槍。最初的MLMMk.I採用8發單排彈匣供彈,從1892年開始,MLMMk.II改成了10發雙排彈匣,此後10發雙排彈匣一直是李一恩菲爾德步槍的標準配置。這種彈匣是可拆卸的,彈匣卡筍在扳機護圈內。但這樣設計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維護或損壞時更換,在使用期間彈匣是不拆卸的,而且每支步槍只配一個彈匣,子彈是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彈口)一發一發地 裝填進去。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人想到利用可卸式彈匣提高裝填速度,事實上軍官們還擔心連發步槍的射速過快(即使那時還只有手動連發步槍),士兵們會住很遠的距離上就拚命開槍而浪費子彈,所以當時各國的連發步槍往往都配有一個稱為“彈匣隔斷器”的裝置(一塊隔斷彈倉/彈匣的插板)。李一恩菲爾德步槍也有類似裝置,把它從機匣右側插入,這樣就無法從彈匣供彈,士兵每射擊一發後,必須從身上的彈藥袋取出另一發來裝填,這樣就可以起到降低射速、節約槍彈的作用,當戰鬥激烈時再取出來用彈匣裝填。“彈匣隔斷器”被證明不符合實戰需要,二戰時已經取消了這個裝置,但可惜英軍並沒有利用可拆卸彈匣的優點,仍然要求士兵用5發橋夾從機匣頂部裝填,雖然每名步槍手會多配發一個彈匣,但只是留作後備。李氏步槍的另一種顯著特徵是後端閉鎖的鏇轉後拉式槍機,這也是詹姆斯·帕里斯·李設計的。迴轉式槍機的後部有兩個進入機匣壁內閉鎖的凸筍,與前端閉鎖槍機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因此李氏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時代的步槍多了一倍的大容量彈匣,使李一恩菲爾德步槍成為同時代設計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步槍。
早期的李氏步槍經常都可以征前托左側的中部發現一個有趣的帶刻度轉盤裝置,並在機匣左後部有一個長桿形的摺疊覘孔照門,這就是齊射瞄準具(Volleysight),其作用是向2000—3900碼(1800—3550米)的射程內提供間接火力。這樣的瞄準方式實際上很難擊中任何單兵目標,但是當一支集中的大部隊用這種方式向遠處的集群目標(如密集的步兵或騎兵隊形)進行齊射時,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這種間接齊射的方法實際殺傷效果並不是太好,更多的是起到壓制和擾亂的作用,而且在機槍和輕型火炮普及後,齊射瞄準具的作用就顯得過時了,所以在一戰時為了簡化生產步驟提高生產速度,齊射瞄準具首當其衝被取消。No.1系列
布爾戰爭時期(1899—1902),李一恩菲爾德步槍是英軍步兵的主要武器,以往英軍在殖民地戰爭中面對的都是武器裝備落後的對手,而這次他們第一次面對同樣裝備先進的敵人。雖然布爾戰爭中英軍多次戰鬥的失利都歸因於戰略戰術的失敗,但也有許多英軍士兵認為布爾人的槍和槍法都比他們好。雖然英國陸軍也很重視射擊練習,但許多李一恩菲爾德步槍的瞄準具無法在野外歸零,不得不運回英國的兵工廠重新校正瞄具。另外一個問題是布爾人的毛瑟步槍是用彈夾裝填的,一次就可裝滿彈倉。雖然李一恩菲爾德步槍彈匣容量比毛瑟步槍多了一倍,但裝填時只能一發一發地裝,很浪費時間。英國人認真地吸取了布爾戰爭的經驗教訓,在1903年推出了一種改進型李一恩菲爾德步槍——新的缺口式機械瞄具很容易歸零,在拋殼口上增加了彈夾導槽,用5發彈夾裝填時,壓兩次彈就可裝滿彈匣。除了這些改進外,更重要是首創了“短步槍”概念。當時,世界各國普遍為步兵配髮長步槍,為騎、炮兵和其他部隊配發卡賓槍。而英國人卻決定只用一種“中間”尺寸步槍(長度介於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同時滿足兩種用途。
其實這種短步槍在1901年就已經開始試驗和生產,在根據布爾戰爭的經驗對其進行進一步改進後,這種長度縮短至44.5英寸(1130毫米)的短步槍在1903年正式命名為李一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hortMagazineLee—Enfield,英國兵工部門的命名習慣是從後到前,如同他們的日期寫法,所以這裡的“Short”所形容的不是彈匣而是步槍),通常簡稱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整體結構變化不大。槍管由原來的30英寸縮短到25英寸,前托與槍口端面平齊,因此兩者外形上能很容易區分。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的瞄準具由大麥粒準星(倒V形)和可調整的V形缺口照門組成,都裝在槍管上,準星由前托的槍口箍上延伸的兩片護耳保護。後來為簡化生產,將準星改為柱形,照門改為U形缺口。最初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仍有齊射瞄準具,但在1916年以後取消。保險在機匣的左後側,右手拇指可以很方便地操作。大多數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的槍托右側都嵌有一小片圓形的黃銅片,上面銘刻有兵團標記。背帶環有兩個,一個在前托中部的槍管箍底部,另一個在槍托底部。槍托中空,在鋼製托底板上有活門,可在槍托記憶體放維護工具。前托的前端面上有一個小螺柱凸出於槍口下方,用於安裝劍形刺刀。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最初配備的是p-1903刺刀,但由於短步槍的長度有限,有人認為這樣在拼刺時會處於不利位置,必須增加刺刀長度,因而開發了P一1907刺刀。在一戰中,由於塹壕戰的需要,德國的毛瑟98式和美國的斯普林菲爾德(舊譯春田)M一1903都試用過容量達20至25發的長彈匣,但其實恩菲爾德兵工廠早在1916年就向前線提供了至少16萬個20發容量的弧形長彈匣。恩菲爾德工廠在1903年正式開始生產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型,1904年,皇家兵工廠、伯明罕輕武器公司(BSA)和倫敦輕武器公司(LSA)都開始生產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在1906年出現了稍作改進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英國國防部在步槍命名中用“+”號表示該型號只是在原型上稍作改變而變化不大),同年恩菲爾德兵上廠、皇家兵工廠、BSA公司和LSA公司都開始生產Mk.I*。
1903年,英國政府還批准將原有的李氏長步槍更換槍管轉換成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這些轉換型號被命名為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I型。1907年恩菲爾德兵工廠、BSA公司和LSA公司開始生產經過進一步改進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II型。1909年,印度的伊莎波爾步槍廠(IshaPOrcRifleFactory)和澳大利亞的利特高輕武器廠(LithgowSmallArmsFactory)都開始生產Mk.III步槍。但新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很快就遭到守舊派的指責,有人認為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對步兵來說太短,對騎兵而言則太長,如果一定要替換李一恩菲爾德長步槍,寧可用一種毛瑟式槍機的長步槍代替。在這種意見影響下,恩菲爾德工廠研製了後來的P一14步槍。但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仍然繼續投產和改進,其中以Mk.III的產量最多。一戰中,英軍士兵很快就發現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Mk.III型是一種非常好的步槍:精確、可靠、火力迅猛、操作方便。英國士兵都必須要經過單兵射擊練習和齊射練習.一名訓練右去的士兵可在一分鐘內瞄準射擊15發,有些英國文獻甚至說射速可達30發/分,這比當時任何手動步槍都要快。當英軍士兵以齊射方式連發射擊時,德國士兵感覺就像被機槍火力壓制一樣這樣猛烈的從大而降的間接火力讓他們畢生難忘。
不過在戰爭時期,為了迅速提高產量,英國政府在1916年批准了Mk.III的簡化型Mk.III*定型,簡化的項目主要包括取消齊射瞄準具、彈匣隔斷器和照門上的風偏調整螺帽,這些簡化減少了生產工序而提高了產量,因此Mk.III*就成了最常見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型號。一戰結束時,英國軍方對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很滿意,只是建議再作一些改進,例如在機匣上安裝覘孔式照門
英國版毛瑟
如前所述,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曾遭到反對,反對者認為應當用毛瑟式步槍來替換舊的李一恩菲爾德長步槍。之所以有這樣的意見,也是因為布爾戰爭中毛瑟步槍的出色表現打動了英國陸軍高層的部分派系。英國戰爭辦公室在1910年對毛瑟步槍和斯普林菲爾德步槍進行了試驗,然後提出研製一種覘孔式瞄具和前端閉鎖槍機的新步槍,同時也認為應該研製一種口徑更小、速度更高的無突緣新彈。在接下來的兩年內,恩菲爾德兵工廠設計和試驗了多種原型槍,最後選定了一種採用毛瑟式槍機的新步槍。在1913年對1000多枝樣槍進行實戰試驗後,這種新步槍被定型為1913年式(Pattern1913)步槍,一般簡稱為P一13步槍。P一13步槍採用毛瑟步槍的前端閉鎖槍機系統,由毛瑟式的5發雙排固定彈倉供彈,覘孔式照門安裝在機匣頂部且有護耳,機匣後橋上有彈夾導槽,可用5發彈夾裝填,也可單發裝填零散槍彈,瞄準具為覘孔式,手動保險位於機匣右邊扳機護圈之上。總之P一13步槍和毛瑟步槍很相似,只是長度稍短(比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稍長)。P一13步槍使用的是一種新研製的.276寸(7毫米)無突緣步槍彈,這種子彈類似於加拿大的.280羅斯步槍彈(.280Ross)。P一13步槍精度很高,但在試驗中發現.276步槍彈的衝擊波和槍Iq焰太大,槍管很容易過熱,槍膛燒蝕過快。研究人員想了許多辦法,但直到一戰爆發都沒有找到任何解決方案。
一戰爆發後,英國戰爭辦公室決定繼續生產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同時儘快開始生產.303口徑的P一13——改變口徑是解決新槍彈缺點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在1914年10月,口徑改為.303英寸的P一14式步槍(Pattern1914)正式定型,然而當時英國步槍廠都忙於生產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於是戰爭辦公室決定由美國溫徹斯特公司和雷明頓公司生產P一14步槍。這兩家公司在1916年1月開始生產P一14步槍。英國人設計的毛瑟式步槍在技術上雖然不屬於李一恩菲爾德系列,但畢竟是由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廠的工程師設計的,所以一直以來恩菲爾德步槍的名錄中總會包含P一14在內。
到1917年4月前,溫徹斯特、雷明頓和埃迪斯特恩(雷明頓的子公司)這三家美國工廠為英國人生產了近120萬支P一14步槍,另外還有10萬支送到印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美國在1917年4月6日參戰時,他們也同樣面臨步槍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由於當時雷明頓和溫徹斯特的生產線都在為英國人生產P一14步槍,為節約時間,美國政府決定把P一14的口徑由英國的.303改為美國的.30—06,這樣就不需要重新調整生產線。1917年夏季美國開始生產.30—06口徑的P一14步槍。它的正式名稱是“美國1917型.30口徑步槍”,但總被稱為恩菲爾德M1917,而英國人則按他們的習慣稱之為P一17,如果不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光看名字可能會誤解為美國從英國購買的步槍。1917年一1918年,三家工廠共交付了超過200萬枝M1917步槍,結果原本用來補充M1903供應空缺的M1917成了歐洲前線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步槍,著名的神槍手約克軍士就使用了1917步槍。P一14步槍精度很好,但火力卻不如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強,更適合在僵持的戰線上打冷槍,而非大兵團戰鬥。所以儘管P—14步槍裝備數量巨大,但一戰結束後,英軍裝備的所有P一14都被撤裝,許多被送往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近70萬枝P一14入庫封存。美國陸軍高層雖然認為M1917和M1903性能差不多,但出於面子問題,戰爭結束後也決定只保留斯普林菲爾德M1903作為制式步槍,M1917全部撤裝,一部份作為剩餘物資出售,另外有超過100萬枝入庫封存。
英國在1926年啟用了新的命名方式後,P一14步槍被重新命名為No-3Mk.I。1939年二戰爆發,英國政府把倉庫里的No.3Mk.I步槍取出來重新服役,在制定了翻修標準後,由恩菲爾德、BSA公司、伯帝(Purdy)公司、格林納爾(Greener)公司、荷蘭一荷蘭(Holland&Holland)公司和帕克一黑爾(PakerHale)公司進行翻修。這些步槍在清除油脂後作了仔細檢查,拆除了齊射瞄準具,有部分還更換了新的槍托。安裝新槍托的步槍被命名為No.3Mk.II步槍。
1941年,美國政府也開始把庫存的M1917步槍重新取出檢驗和翻修,有超過10萬枝M1917步槍船運到英國,裝備英國國民自衛軍;另外有15.2萬枝被送到中國;還有4萬枝支援其他盟國部隊;剩餘的都裝備美軍,1942年在北非的美軍部隊就使用了少量的M1917。不過在1942年後,M1917就極少在實戰中使用,基本上只配發給戰俘營守衛。1944年和1945年,還有大量的No.3和少量的M1917提供給自由法國和自由荷蘭的軍隊。為了支援納粹占領區的游擊隊,英國向歐洲空投的步槍中也有不少No.3步槍。
要識別英國的No.3步槍和美國的M1917步槍很容易,只需要看槍托:No.3步槍都有一塊銘刻團標記的黃銅圓片嵌在槍托右側(所有的恩菲爾德步槍皆如此),而M1917則沒有。但這兩種步槍的外形過於相似,而英國國民自衛軍同時裝備了這兩種口徑的步槍,為防止誤用子彈,英國人在接收了這些M1917步槍後就在槍托上繪畫上紅色長條形標誌,以示區分。
恩菲爾德P-14步槍與美制恩菲爾德M1917步槍:
一戰結束後總結經驗時,英國人認為,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性能比P一14步槍好,但不便大量生產,需要重新設計以簡化生產工序,降低成本。此外,P一14步槍的戰鬥性能雖然不太理想,但其覘孔瞄具很有效,應該在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上使用。其實在一戰開始後不久,恩菲爾德兵工廠就已經開始試驗改用覘孔照門的李一恩菲爾德短步槍了。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22年和在1926年分別定型出No.1Mk.V步槍和No.1Mk.VI步槍。在1931年對No.1Mk.VI稍加改進後重新定型為No.4Mk.I,已經滿足改進要求了。但由於該槍的設計評審時間過長,以至於一直未能投產,直到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1月,英軍才正式採用No.4Mk.I作為新的制式步槍。在英格蘭,英國皇家兵工廠建了兩間新工廠來生產No.4步槍:一間在法扎克雷(Fazakerley,利物浦市郊),另一間在馬爾特比(Maltby,靠近謝菲爾德)。此外,BSA公司在雪莉(Shirley,伯明罕市郊)也建了一個車間生產No.4步槍。這些工廠均在1941年6月投產。
由於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撤退時損失了超過30萬支No.1Mk.III步槍,所以雖然No.4步槍生產程式已經簡化,但短時間內仍無法滿足需要,所以英國政府決定再一次由北美的私營公司承包部分步槍的生產。這次選中的是美國薩維奇輕武器公司(SavageArmsCompany)和加拿大輕武器有限公司(SmallArms,Ltd.)。薩維奇公司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史蒂文斯工廠從1941年7月開始生產No.4步槍,輕武器公司在安大略省長枝海濱(LongBranch)的工廠從1941年9月開始生產。
李恩菲爾德N0.4MK.I步槍
為提高生產速度,英國政府在1942年批准了薩維奇和長枝海濱對No.4步槍的簡化設計,這些北美生產的簡化型被命名為No.4MkI+步槍。英國從北美進13的No.4步槍超過了100萬枝。1942年2月,英國還定型了一種No.4步槍的狙擊型No.4Mk.I(T)一在通過精度測試挑選出來的量產型No.4Mk.I步槍上安裝貼腮板和瞄準鏡而成。由於No.4步槍投產時間太晚,雖然產量逐步增加,但直到1942年底前,No.1Mk.III*仍然是英軍一線部隊的主要裝備,只有極少數精銳部隊才能裝備新的No.4步槍。英國傘兵在1942年2月突襲法國布魯納瓦爾(Bmneval)時使用的就都是No.1步槍。在1942年後期,北非的英軍常規部隊也開始採用No.4步槍。不過No.1步槍仍然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尤其是其他大英國協國家軍隊。諾曼第登入後,英軍在歐洲西北部戰場上,包括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和德國的戰鬥中才廣泛使用No.4步槍。在空投給納粹占領區游擊隊的武器當中,也有少量No.1Mk.III*。
東南亞戰場上的實戰表明,No.4步槍過長過重,不太適合叢林戰。因此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43年開始研製一種較短較輕的No.4縮短型,經過試驗後在1944年正式定型為No.5Mk.I步槍,通常被俗稱為“叢林卡賓槍”。1944年底,No.5步槍開始在皇家兵工廠的法扎克雷工廠和BSA公司的雪莉工廠生產,No.5Mk.I主要是在東南亞的叢林裡與日本人戰鬥。No.4基本上是在原來的No.1步槍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進,仍然採用傳統李氏步槍的系統,但主要部件由原來的60多個減少到不足50個,又改用了比較厚的重型槍管,機匣和槍機也更結實更牢固,另9bNo.4步槍也採用了英國的新標準螺絲,幾乎全部與No.1步槍上的螺紋不通用。No.4步槍的槍托形狀稍有改變,特別是前托的延伸位置比較短,不像No.1步槍那樣前托與槍口端面平齊,因此在外形上可以很容易地區別出來。刺刀的形式也改變了,No.4步槍使用錐形刺刀而非No.I步槍的劍形刺刀,刺刀套在槍口上,但不妨礙射擊。原本的缺口照門改為覘孔式照門,覘孔照門不僅更適合精確射擊,而且由於明視距離比較近,所以照門的位置從原來的槍管尾部挪到機匣尾端,這樣也使得瞄準基線變長,進一步提高遠射程的準確性。
二戰期間除了美國外,其他參戰國的主戰步槍均為鏇轉後拉式槍機原理,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槍彈的威力和射程也大致相同,但採用後端閉鎖槍機的No.1和No.4步槍的槍機操作速更快,而且由於彈匣容量比同類步槍多了一倍,使No.1和No.4步槍成為二戰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手動步槍之一。例如德軍的毛瑟98k的實際射速為10發/分鐘,而李一恩菲爾德卻能達到15發/分鐘。而戰爭中後期開始大量裝備部隊的No.4步槍由於採用了大覘孔照門,比起採用V形照門的毛瑟98k更容易瞄準和命中目標。最後的恩菲爾德
到了60年代,由於No.4Mk.I(T)狙擊步槍的性能日漸落伍。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一恩菲爾德No.4步槍基礎
通過更換重型槍管研製成了L-42Al狙擊步槍L一42A1狙擊步槍採用10發裝梯形彈倉供彈,但是扳機與扳機護圈銷接在一起,而不是裝在機匣上。L一42Al的木製槍托很長,一直延伸到槍管中部,貼腮板也是木製的。護木上和槍托後面分別固定有前、後背帶環,扳機護圈前面的螺釘上還裝有一個附加背帶環。該槍採用LlAl式步槍的光學瞄準鏡,瞄準鏡座上也可安裝像增強瞄準具。該槍還配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開裂式,焊接在槍管上,可用螺釘調節高低。準星可以從0.3081毫米,遞增在0.7623—1.905毫米範圍內調整歸零。L一42A1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並參加過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而英國警察至今仍在使用L一42A1。時至今日,除了L一42A1外,曾經輝煌一時的恩菲爾德步槍都已經功成身退,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作為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恩菲爾德步槍將長久的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