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特徵
原植物 黃皮為常綠小喬木,高5~10米或過之。葉互生,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11片,紙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2.5~6厘米,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尖至圓,多少不對稱,邊緣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圓齒,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花春季開放,白色,芳香,兩性,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蕾近球狀,有5鈍角;萼基部合生,裂片5,長不及1毫米;花瓣5,長不及5毫米,兩面被黃色短柔毛;雄蕊10,排成2輪,外輪與萼片對生,內輪與花瓣對生,比外輪長,插生在花盤上。漿果球形、卵形、倒梨形或橢圓形,長1.2~3厘米,橫徑1~2厘米,黃色或暗黃色,被密或疏的柔毛;種子1~3顆,很少5顆。
採收加工 夏季收集成熟種子,洗淨,蒸熟,曬乾。
分布範圍
原產我國南部,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等省區均有栽培。
主要價值
本品為卵圓形,稍扁,長1~1.8厘米,寬0.6~0.8厘米,基部鈍圓,先端稍尖而彎向一側,表面光滑,明顯分為兩色,上部1/3灰黃色,下部黃青色。種皮多已脫落,故商品多為種仁;子葉2片,肥厚。質堅實,折斷面黃白色。氣微酸,味苦澀、辛辣。以顆粒完整、黃青色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苦、辛、微溫。理氣,止痛.散郁,拔毒。用於疝氣痛,睪丸腫痛;外用治小兒瘡癤,蜈蚣咬傷,黃蜂螫傷。常用量5~1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功用: 理氣,止痛.散郁,拔毒。用於疝氣痛,睪丸腫痛;外用治小兒瘡癤,蜈蚣咬傷,黃蜂螫傷。
性味: 苦、辛、微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