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第二大河。它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直入渤海,流經9個省區,300個縣市,全長5464公里。黃河水色澄黃,河面寬廣,波濤洶湧,十分壯觀。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中山橋是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隻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線,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是我國目前最長的公路橋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南起鄭州市花園口,北至原陽縣劉庵村,全長5549.86米,為我國目前最長的公路橋。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南接鄭花公路,北連鄭新公路,是京廣公路幹線上的咽喉。1948年7月5日開工,1986年9月17日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車。按設計竣工日期提前1年零9個月。經國家鑑定驗收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被評為優質工程。整個大橋設計流量(三百年一遇)為360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94.78米(黃海高程)。核算流量,黃河花園口防洪標準460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95.47米。正橋面總寬18.5米,行車道寬16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米。南引橋面寬19.5米,行車道寬16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5米。橋型上部構造為預應力混凝土筒支梁,橋面每140~250米設一伸縮縫,以伸縮縫為分界線,計25聯。下部構造為鑽孔灌柱樁基礎,框架式橋台,雙柱式橋墩。橋孔布局137孔。全橋共圬工體積為14萬多平方米。因大橋地處鄭州黃河處,故名“鄭州黃河公路大橋。”
為了慶祝大橋竣工通車,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參加了通車典禮。鄭州黃河公路大橋的建成通車,從根本上解決了鄭州黃河公路老橋長年堵塞的嚴重問題,使行人車輛暢通無阻。這不僅對黃河兩岸的工業、農業的發展和人民民眾的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起到極大的作用,而且對促進祖國南北的京廣幹線公路運輸,也會發生重要的影響。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
橫跨黃河的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山東省濟南北郊,是一座新型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斜拉橋,設計精緻,結構奇特,站在橋上,可充分領略黃河的風姿,體驗黃河的偉大。大橋由主橋和引橋組成,總長2023.44米,主橋長488米,有5個孔,其中最大跨徑220米,在當時世界十大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中排行第8位。橋面分行車道和人行道兩部分,全寬為19.5米,其中行車道為15米。該橋於1978年12月正式破土動工,1982年7月建成通車。
濟南黃河第二公路大橋簡介
濟南黃河第二公路大橋是國家重點建設中的京福、京瀘高速公路重合路段的一部分,也是山東省“三縱三橫一環”公路主框架“一縱”的一部分。該橋將京福、京瀘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和濟聊高速公路聯接在一起,是發揮路網整體效益的關鍵工程,是濟南繞城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濟南第二黃河公路大橋北接高速公路德齊段池莊互通立交,南至濟德路齊濟段槐蔭互通立交, 大橋位於濟南市西郊大楊莊,全長5750米,主橋長947.66米,引橋長4152.98米,其中,北引橋35米×105孔,共3690.32米。南引橋35米×13孔,共462.66米,引道長649.36米,主橋最大跨徑210米,主橋為預應力連續剛構連續梁結構形式,引橋為35米預應力T梁結構。橋樑寬35.5米,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20公里/小時,是目前黃河上設計標準最高,建築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橋樑。大橋於1999年7月6日竣工通車。
勝利黃河大橋
勝利黃河大橋位於墾利縣城東北側。大橋全長2817.46米,由主橋、南北引橋組成。主橋長682米,為新型鋼箱斜拉索橋結構,用57段鋼箱梁連線而成。主跨288米,塔頂標高78.6米。大橋橋面寬19.5米,4車道,北向連線京津地區與東營港,南向連線濟青高速公路及膠東地區。1985年12月開工,1987年10月1日建成通車。榮獲中國建築業聯合會頒發的“魯班獎”。勝利黃河大橋是中國第一座雙鋼箱式斜拉公路橋,也是黃河下游的最後一座橋樑,橋名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題寫。夕陽西下,可看到“長河落日圓”的美景。
勝利黃河大橋從側面遠望,猶如一架巨大的豎琴,矗立在碧空原野之間,飛架於滔滔黃流之上,飄然欲舉,壯麗秀美。入夜,橋上華燈齊放,水中回光倒影,宛若為“母親河”戴上了一串桔紅色的“珍珠項鍊”。
勝利黃河大橋主橋為五孔跨徑,連續雙箱正交異性板鋼斜拉橋,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兩端為造型優雅的橋頭堡和花園式綠化帶。
秀麗壯美的勝利黃河大橋,既是溝通黃河尾閭兩岸交通的樞紐工程,也是黃河三角洲上的一大現代工程景觀。
開封黃河大橋
2006年11月28日,大(慶)廣(州)高速公路河南段標誌性建築――開封黃河大橋建成通車。開封黃河大橋於2004年9月開工建設,總投資約20億元,全長7.8公里,主橋長1010米,橋寬37.4米。開封黃河大橋的建設在五個方面創下了全國第一:一是橋的長度及其七座塔的橋式和八橋跨的連續數量,在國內居第一,在世界上居第二,只有美國有一座九塔橋。二是國內第一次採用了由日本引進的環氧填充型鋼絞線斜拉索體系,作為主橋斜拉索。三是國內第一次在主橋鞍座部分採用耐老化、高強度的HDPE分絲管結構,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四是支撐橋塔的支座第一次採用萬噸抗震球形支座,目前國內其他同類橋樑支座均達不到萬噸。五是國內第一次在50米T梁安裝時採用雙固定墩結構。
平陰黃河大橋
平陰黃河大橋位於平陰縣西部平陰鎮龍橋村西的黃河上,距縣城14公里。由山東省交通廳設計院設計、交通廳工程大隊組織施工,泰安地區、聊城地區民工團配合施工。1969年春開工建設,1970年12月1日竣工通車。濟南軍區司令員、山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楊得志參加了通車典禮。大橋全長963.5米,寬10米,高14.8l米。由主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主橋6孔,611米,為拴焊鋼航架結構。引橋10孔,352.5米,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兩端各設有兩座橋頭堡,頂端為三面紅旗形狀。橋南端建有一座供遊人休息的4柱涼亭和小花園。亭中有用鑽探河底橋基時採集的圓柱基石為柄作成的巨型火炬。平陰黃河大橋似長虹臥波,雄偉壯麗,當時,為黃河上第一座最大的公路橋。登上黃河大橋,舉目遠眺,滔滔河水,不見盡頭,不由使人想起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低頭俯視腳下,波浪滾滾,後浪追逐前浪,令人油然增添了奮進的力量。汛期橋上觀浪,猶如錢塘觀潮。平陰黃河大橋建成後,平陰縣成了省城濟南聯接魯西北的重要門戶。平陰的建築材料石料、石子、石灰等通過大橋源源不斷地運往魯西北。對於平陰內引外聯,繁榮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日車流量在萬輛以上。大橋至縣城的14公里路段兩旁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