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橋戰役是新四軍奉中央命令向蘇北敵後發展中,於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粉碎韓德勤部進犯的一次戰役決戰。
一九四〇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被打退後,將摩擦中心由華北移向華中,密令第三、第五戰區和魯蘇戰區大舉進攻華中新四軍。曾參加過台兒莊會戰的抗日將領、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向反共,其所轄國民黨軍部隊和新四軍在此前曾有過多次武裝衝突。
九月,協同新四軍開闢蘇北的南下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分別抵達漣水以北地區和大運河西岸,與我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九月三十日,韓德勤集中其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黃橋進犯。這時,八路軍南下部隊尚在老黃河一線,第五支隊仍在運河以西,難以對我蘇北部隊進行戰役配合。為了贏得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時間,陳毅決心以劣勢兵力在黃橋地區獨立同韓部決戰。粟裕協助陳毅具體組織戰役並負責戰場指揮,決定以黃橋為軸心,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擊韓部。
戰役自十月三日起至六日勝利結束,共殲滅韓部第八十九軍軍長以下一萬一千餘人。我軍乘勝追擊,進占海安、東台等地。十月十日,我蘇北部隊前鋒與南下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鎮。
黃橋戰役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頑固派,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意義。
形勢
1:國際國內形勢國際上,九月間,德意日法西斯簽訂了三國軍事同盟協定,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正由歐洲、非洲向太平洋擴展。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準備南進,向太平洋地區英美勢力範圍進攻,急於結束對中國的戰爭,故於加緊對蔣誘降的同時,向其施加軍事壓力,準備向昆明、重慶進攻,企圖達到使中國屈服的目的。
英美一向企圖壓迫中國對日投降,以犧牲中國換取日本放棄其南進政策;現在則改為援助中國抗戰,利用中國的抗戰拖住日本,遲緩其南進行動,以便他們集中力量於歐、非,對付德意。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他們對華政策的影響,我國的抗戰局面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中國抗戰開始進入更加困難、更加嚴重的階段。一方面,由於日本對昆明、重慶的威脅,使投降派抬頭和更加露骨的提出同日本帝國主義講和,某些頑固派也更加動搖起來,走向敵人方面去;另方面,由於英美採取支持中國抗戰的政策,又使頑固派中一部分主張走英美路線的抬起頭來,想投到英美懷抱里去,夢想一面抗日,一面反蘇反共。乾是,國民黨反動派便從華中開始,密鑼緊鼓地掀起新的反共浪潮。我們的黃橋自衛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2:蘇北的政治情況自韓德勤執掌江蘇以來,盤踞蘇北敵後,苟且偷安,與日寇互不侵犯。他實際上統治的地區只有蘇北六個縣。在他的統治下,貪官污吏腐化成風,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土匪流氓橫行鄉里,弄得民不聊生,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廣大民眾以及稍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社會上層人士,無不反對韓德勤而盼望真正抗日的軍隊來改造蘇北。
我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蘇北的,這當然是有利的。可是,蔣介石認為蘇北我們的力量小,他們韓德勤、李守維的力量大。韓德勤背棄姜堰談判協定,發動了戰爭,破壞了和平,使自已處於孤立地位。由於我們連續勝利和自動退出姜堰,使統一戰線得到更大的開展,爭取了李明揚、陳泰運以及非韓德勤嫡系的保全旅團的中立,是黃橋戰役我們能夠勝利的有力因素。
3:韓德勤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內在矛盾,也是對我們有利的。他們政治上腐敗,除了苛捐雜稅,毫無政績,民眾不堪其苦。韓德勤所屬部隊,派系非常複雜,嫡系與非嫡系之間存在著矛盾,明爭暗鬥很厲害。韓德勤往往用非嫡系部隊在前面當炮灰,結果使非嫡系的各保全旅團及其他雜牌部隊,也不完全聽他擺布,他們各霸一方,自成系統。
4:我軍情況自營溪戰鬥和姜堰戰鬥勝利後,我軍聲威遠揚。頑軍過去認為新四軍只會打游擊,不會打大仗;只會打夜戰,不會打白晝戰斗。這次勝利證明,新四軍游擊戰會打,大仗也會打;夜戰會打,白晝戰鬥也會打。
5:韓軍部隊由於長期沒有作戰,加之在城市中生活腐化,以致削弱了戰鬥力。他們的士兵與很多下級軍官還是愛國的,要抗日,不願內戰,對韓德勤驅使他們來打我們非常不滿。
方針
全力依託黃橋這一基點,採取攻勢防禦,將頑軍殲滅在我工事面前。
1)以黃橋當軸心進行攻勢防禦,軍事上的主動權仍然操在我們手裡,我們可以利用軸心向左向右自由轉動,用兵依然很自如。
(2)我們依託黃橋作戰,是完全的自衛,政治上有充分的理由,不僅廣大民眾擁護我們,上層人士也會同情、贊助,就是頑軍的大部分官兵也會對他們的這種進攻不滿。
(3)在黃橋作戰,能得到民眾有力的支援,事實上,在黃橋戰役前兩三天,就有幾千名民眾日夜幫助我們趕修工事,其中不僅有勞苦民眾,還有學校師生、商店店員等等,戰事爆發後,民眾又踴躍參加抬傷兵,送燒餅、豬肉進行慰勞,對我軍幫助的確很大。
(4)黃橋地區距離頑固派的據點相當遠,約需兩天行程才能到達,我可利用他開進的兩天時間,進一步查清情況,採取適當部署,使勝利更有把握,尤其是他們軍隊越前進,離後方越遠,交通的維持很困難,如果派部隊維持交通,又減弱了第一線兵力,而且離後方越遠,其翼側和後方就更加暴露,更便於我們的襲擊。
(5)因為他們離後方遠,我們突擊勝利後,追擊起來更容易收效,剛才我講了,營溪戰鬥的教訓是我們打得太早了,所以頑軍不到半夜功夫就退回烏龜殼裡去了,這次頑軍深入黃橋至少要兩天才退得回去,部隊疲勞了,兩天還退不回去,而且在我們有民眾工作基礎的地區,他們更難退,我們就可以在幾天中追擊將其消滅。
(6)我們讓出姜堰,繼續讓出加力、古溪、分界,固然可以使他們提高士氣,但他們部隊看見我們不打就退,也會驕傲和疏忽起來,這就給了我們突然進攻和突擊的機會。另外,由於我們沿途進行了廣泛的政治宣傳,也會影響他們的士氣,使他們內部逐漸覺悟到不願打自己人。
經過
1940年9月3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部隊,對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再次發動進攻。
其部署是:韓德勤以第89軍李守維部和獨立第6旅翁達部為主力,組成中路軍,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區游擊軍李明揚部、蘇北游擊第8軍陳泰運部組成右路軍,以保全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組成左路軍,掩護主力之兩翼,攻擊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成功地爭取了李明揚部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同時採取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在黃橋地區進行自衛還擊。10月1日、2日國民黨軍受阻於暴雨。
3日雨過天晴,即分幾路撲向黃橋。4日下午3時許,獨立第6旅3000餘人進抵黃橋附近。擔任伏擊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分四路猛插,將獨立第6旅分成數段。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國民黨軍為扭轉被動局面,猛攻黃橋,一部突入東門。守衛黃橋的第3縱隊頑強反擊。第2縱隊從八字橋插至分界,第1縱隊揮師南下,完成了對第89軍的合圍。
經一夜激戰,至6日清晨將該軍全殲,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黃橋戰役進行時,八路軍第5縱隊從淮陰地區南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部隊東進至運河,在戰略上起了策應作用。
此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餘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繳獲步馬槍3103支、駁殼槍229支、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5挺、山炮兩門、迫擊炮6門、子彈、手榴彈、電台等軍用品甚多。新四軍傷亡900餘名。
意義
首先: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使中國最進步、抗戰最堅決、革命最徹底的八路軍、新四軍會合起來了,能夠互相取得更好的配合和更多的發展;使蘇北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華北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聯成一片;不僅奠定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而且使華中革命勢力取得第一步的優勢,也就是增加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有利條件。這是第一等的重大意義。
其次:造成了我黨我軍在蘇北抗戰的領導地位。本來蘇北存在好幾種力量,最大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軍,其次是韓德勤(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所部,再其次就是李明揚所部(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當時我們挺進縱隊在蘇北活動,力量是非常小的,只算得第四位。自從今年六月二十八日郭村保衛戰勝利以後,我們由第四位升到了第三位。由郭村地區東進黃橋,我們的力量逐漸加強起來。這次黃橋戰役的勝利,我們的力量便由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了。就抗戰立場和抗戰力量而言,我們在蘇北已經取得了實際的抗戰領導地位。從今以後,我們可以集中精力,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作鬥爭,而韓德勤已經不是我們的對手了。
第三:大大發揮了統一戰線的威力,獲得了豐碩成果。這次戰役,雙方兵力對比,我們以一個打頑方三個。如果以韓方的整個兵力來比,我們的力量更小,兵器上我們也是薄弱的。可是,我們開展統一戰線,不僅中立了兩李(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正副總指揮李明揚、李長江)和薛承宗(國民黨江蘇保全第一旅旅長)等部,而且中立了已經奉韓命出動的國民黨財政部稅警團陳泰運部。這樣,造成了韓德勤部孤立,使我們能夠集中兵力去打擊韓德勤的嫡系部隊第八十九軍,而殲滅其全部。統一戰線的勝利,對於今後在蘇北團結友黨友軍共同抗戰,有著深遠意義。
第四:使韓德勤最終喪失了單獨向我們進攻的能力。黃橋戰役是隨著九月初的營溪戰鬥和姜堰戰鬥來的。韓德勤在那兩次戰鬥中雖然先後失敗了,當時他還掌握相當強大的兵力,許多雜色部隊也還在他的控制之下,數量約有三四萬之眾。可是,在這次黃橋戰役中,他的基本嫡系部隊已全軍覆沒,團以上主官無一生還。雖然還逃回去幾千人,但戰鬥力已大大削弱。從此以後,韓德勤再也沒有單獨向我們進攻的能力了。
第五:解決了抗日的後方問題。這次戰役是我們能否在蘇北立足的關鍵。由於勝利,我們占領了許多戰略要點和廣闊地區,便可以在蘇北生根開花,建立起比較鞏固的後方,能夠有依託地放手在華中進行大發展。
正因為這次戰役有這些重大意義,所以在新四軍歷史上是空前的勝利。
補記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
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四川樂至縣。1916年,15歲的陳毅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他從小不滿黑暗腐敗的舊社會,追求真理,嚮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運動影響之下,陳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他因參加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被中法政府聯合派人押送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2年,他在重慶編輯《新蜀報》,同年秋,他進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從事北京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他在四川協助北伐軍做兵運工作。1927年,被調到武漢中央軍校擔任該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在二十二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陳毅為推翻黑暗的舊中國,建立光明的新中國立下了不可磨滅功勳。解放後,陳毅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長。他忠實執行黨的革命路線,在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鬥爭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上海做出了成績,他進行了優異的統戰工作,頂住了美蔣機的轟炸,發展了上海的生產力和文化建設,為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1954年,陳毅調中央工作,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以後兼外交部長,還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在兼任外交部長期間,他協助周恩來總理,堅決執行黨的外交路線,十次陪同周總理出國訪問,團結亞非拉廣大朋友,反對蘇修美帝,做了許多工作。陳毅是周總理很得力的助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2年1月6日,因患直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