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抗戰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區域主要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從1938年4月開始,新四軍各支隊相繼挺進華中各個地區開展游擊戰,建立根據地。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歷史背景

戰略方針

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還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由劉少奇任書記,統一領導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成立南方局,由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任副書記,負責領導長江以南地區黨的工作。

3

1939年2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到新四軍軍部,確定新四軍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12月初,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抵達皖東定遠藕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先後主持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討論發展華中的戰略方向、根據地建設的方針任務和統一戰線的策略等問題,決定執行向南防禦,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戰略任務。同時建議中共中央派八路軍一部南下,新四軍主力北上,大力發展華中

敵後任務

1939年華中新四軍完成了向敵後展開的任務。5月初,新四軍軍長葉挺到廬江東湯池,組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張雲逸兼指揮,徐海東、羅炳輝為副指揮。同時成立江北指揮部前委,張雲逸為書記。

隨後,江北指揮部前委對第四支隊及江北部隊進行整編,由徐海東兼任第四支隊司令員;以原第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組成了第五支隊,羅炳輝為司令員。第四支隊在皖東津浦路西開闢了以定遠藕塘為中心的皖東根據地。第五支隊在津浦路東開闢了以來安半塔集為中心的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一部在皖中巢縣、無為地區堅持鬥爭,保持與皖南的交通聯繫;一部進至和縣、含山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開闢了皖中抗日根據地

建立根據地

鄂豫邊抗日根據地

1938年3月,由高敬亭、林維先領導的鄂豫皖游擊隊東進後,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以確山竹溝鎮為開展河南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武漢失守後,豫南特委以竹溝留守處分隊與信陽、泌陽等地游擊隊合編為信陽挺進隊,12月進入四望山開展游擊戰爭。同年冬,中共中央派李先念率一部分幹部由延安赴豫鄂邊,領導當地游擊隊,挺進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1

1939年6月,陳少敏率信陽挺進隊與李先念部會合,將部隊統一編為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不久由陶鑄代理政治委員。11月,根據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的指示,將豫南、鄂東、鄂中地區的部隊統一編為新四軍挺進支隊。1940年1月,挺進支隊改稱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下轄5個團隊、3個總隊,進入大、小悟山地區。1940年底,鄂豫邊區擴大到十幾個縣的範圍,部隊發展到1.5萬餘人的游擊兵團,建立了鄂豫邊抗日根據地。

蘇皖抗日根據地

1939年11月,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江南指揮部,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之後,由葉飛管文蔚領導的挺進縱隊和由陶勇領導的蘇皖支隊渡江北上,向江蘇儀征、揚州、天長、六合、泰州地區發展,並控制了揚州、大橋一帶長江渡口,開闢了蘇皖抗日根據地。

奠定基礎

不久,蘇皖支隊與皖東根據地的第五支隊打通了聯繫。1940年6月,江南指揮部渡江後,改為蘇北指揮部,由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7月,蘇北指揮部揮戈東進,占領泰興的黃橋、蔣垛、古溪等地。隨後轉兵南進,連克靖江東北之孤山、西來鎮,挺進到以黃橋為中心的泰興、靖江、南通、如皋地區,開闢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9月底,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糾集3萬餘人,分路南下,10月4日進犯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陳毅等領導下,堅持自衛立場,在政治上徹底揭露韓德勤反共投降陰謀,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軍事上採取誘敵深入、斷其歸路、在運動中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此役新四軍殲滅韓德勤主力1.1萬餘人,為發展蘇北奠定了基礎。

在蘇南新四軍主力北上後,堅持蘇南鬥爭的新四軍一部,於1940年7月,在茅山地區重新組織了江南指揮部,堅持茅山抗日陣地。為加強蘇南地區的抗日鬥爭和統一黨政軍領導,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於1940年5月進入該區。6月,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譚震林任司令員,堅持蘇南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春,由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豫東遊擊支隊,由河南鹿邑地區東進,進入商丘、亳州、永城地區。5月又進軍淮河以北。年底,游擊支隊發展到9個團,1.2萬餘人,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2月,第六支隊進入商丘、亳州、睢寧、夏邑、碭山游擊區,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6月,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與八路軍南下部隊第三四四旅(欠第六八七團)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轄3個旅9個團,共1.7萬餘人,由彭雪楓任司令員,留在豫皖蘇地區,執行向西防禦任務。

1

1939年5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主力越過隴海路,進入安徽蕭縣,河南永城、夏邑地區;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進入皖東北泗縣地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一部會合,開闢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不久,張愛萍率中共豫皖省委進入皖東北,設立八路軍、新四軍聯絡機構,加強皖東北的鬥爭力量。1940年5月,韓德勤向蘇皖邊的金鎖鎮、界頭集等地進犯。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第一團等部進行自衛反擊,經過13天戰鬥,將韓德勤頑軍逐回泗陽、宿遷縣境。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開闢,為新四軍東進蘇北開創了新的前進陣地。

力量壯大

1940年5月,黃克誠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第三四四旅、新編第二旅)共5個團1.2萬餘人,由冀魯豫南下,6月到達豫東北永城南新頭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這支部隊的南下,為發展華中抗戰增加了突擊力量。6月底,以八路軍新二旅及第六八七團、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轄3個支隊9個團,近2萬人,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東進蘇北任務。8月東渡運河,進入沭陽、淮陰、宿遷、東海地區,建立了淮海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部在東台以北白駒鎮勝利會師。11月,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在蘇北鹽城成立。葉挺、陳毅分任正副總指揮,葉挺抵蘇北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

至1940年年底,新四軍解放了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國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東、皖東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皖南等根據地,軍隊由組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10萬餘人。從1938年4月到10月,新四軍取得了一百數十次戰鬥的勝利,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敵人,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同時積極進行創建根據地地各項工作,為擴大華中根據地、進一步發展游擊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反共摩擦

1941年1月4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企圖消滅我皖南新四軍的大血案,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國際輿論的譴責。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餘人由涇縣雲嶺地區出發,準備分左、中、右三路縱隊,經江蘇南部向長江以北轉移。5日,部隊行至茂林地區時,遭到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理由,無預警地將新四軍軍隊包圍和襲擊。

3

6日,顧祝同與上官雲相率第三戰區之第32集團軍8萬多人,在蔣中正命令下,向新四軍發起總攻,並強令“徹底加以肅清”。項英曾數次發電報給中國共產黨中樞延安,要黨領導毛澤東向國民黨交涉停火,但毛並無相關回應。9日,劉少奇電毛談起項英的情況,毛回電說他什麼情況也不知道。10日,新四軍總部報告毛:“支持四日夜之自衛戰鬥,今已瀕絕境,幹部全部均已準備犧牲。”“請以黨中央及恩來名義,速向蔣、顧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脅,要顧撤圍,或可挽救。”12日,毛要求周恩來“向國民黨提出嚴重交涉,即日撤圍”。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黨提出抗議。

兩黨交涉期間,雙方火線衝突進行了七天七夜,新四軍因兵力薄弱陷於絕境。為保全部隊,葉挺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的意見,致書上官雲相,指責其“背信棄義”,表示願往上官總部協商。14日葉挺一到上官處即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圍時陣亡。同日,新四軍茂林陣地完全被占領。全軍約9000人,除約2000人在黃火星、傅秋濤率領下突圍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陣亡。

新四軍副軍長項英與副參謀長周子昆在蔣介石下令停火後突圍逃出,3月12日兩人於涇縣濂坑石牛塢赤坑山遭隨從副官劉厚總開槍打死。3月17日,蔣中正發布命令,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軍事法庭審判。中國共產党進行回擊,指示八路軍、新四軍在軍事上自衛,在政治上反攻。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黃橋大戰

2

1940年,以黃橋為中心的根據地初具規模。但韓德勤堅持反共,進攻古溪受挫後又指使駐姜堰的保全第9旅封鎖黃橋地區糧食運輸通道,企圖勾結日偽軍圍困新四軍。9月中旬,新四軍奪取姜堰,後又退出,交由李明揚、陳泰運部接防,從而博得各界人士的同情與支持,使頑固派更加孤立。
韓德勤氣急敗壞,調集第89軍和獨立第6旅共1.5萬親人於9月30日從海安、曲塘一線分3路南犯,並以李明揚、陳泰運部和5個保全旅分置兩翼,企圖聚殲新四軍於黃橋地區。陳、粟指揮部隊頑強堅守,勇猛出擊,首殲獨立第6旅,再擊第89軍,打得頑軍潰不成軍。韓德勤領著殘兵敗將逃回興化。新四軍連下東台、海安,10月10日在白駒鎮與由漣水南下援助新四軍的八路軍第5縱隊先頭部隊勝利會師。此役,共殲頑軍1.1萬餘人。作戰期間,地方黨政機關動員民眾支前參戰,組織擔架隊搶運傷員;於家萬戶趕做當地特產“黃橋燒餅”,車推擔挑從四面八方送往前線,對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黃橋決戰勝利,一舉解決了蘇北問題。

歷史意義

從1941年開始,華中各根據地針對日偽軍的大“掃蕩”和“清鄉”,進行了艱苦而又堅決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鬥爭。自1938年至1944年春,華中根據地軍隊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有力的打擊了華中的日偽軍,粉碎了日寇的企圖,堅持並發展了敵後游擊戰。

1

華中敵後抗戰的基本經驗充分顯示,新四軍的勝利,是貫徹中共中央正確戰略指導方針的勝利,是執行抗日民族中統一戰線政策的勝利,是人民戰爭和游擊戰爭的勝利。
中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在八年浴血奮戰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也付出了巨大犧牲,中國共產黨居功至偉,功在國家民族,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新四軍抗戰的歷史功績,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上,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在中國革命的歷中卜,永遠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光榮獻身的新四軍英烈,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華中敵後抗戰的基本經驗充分顯示,新四軍的勝利,是貫徹中共中央正確戰略指導方針的勝利,是執行抗日民族中統一戰線政策的勝利,是人民戰爭和游擊戰爭的勝利。新四軍的勝利,是和八路軍的戰略配合及大力支援聯繫在一起的,是與國內外的各方支援分不開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歷史觀,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認真總結反思的基礎上,強化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和宣傳,為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