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復生(1883-1948),四川隆昌龍市鎮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任四川分會會長兼《民報》經理,是在天津成立京津同盟會的主要人員之一。先後策劃參與刺殺清朝重臣端方、慶親王奕劻、攝政王載灃及袁世凱爪牙徐寶山、鄭汝成等六次暗殺行動,兩次被捕入獄。
民國成立後,歷任參議會議員,南京臨時政府印鑄局長、川東道尹、四川省代省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政府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1948年10月1日病逝於重慶,追贈陸軍上將,享年65歲。
人物生平
初入瀘州川南經緯學堂,為尋求救國之道與同學黃方等十餘人組織了“輸新社”,畢業後其又東渡日本,進入宏文學院和東京株式會社學習工科,繼續尋找興國之路。在此期間結識了孫中山等人,在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感召下,遂決意追隨先生獻身革命,成為了首批同盟會的成員,且深得中山先生的讚賞,先生稱之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隆昌人”。後被推舉為同盟會四川分會會長。後為革命需要,再次赴日學習炸藥製造技術。回國後,為儘快完成“永寧首義”的準備工作,在瀘州興隆場加緊了炸彈的研製工作,在一次實驗中不慎引發爆炸,黃復生頭部、面部及左手血流如注,左眼幾近失明,在眾人的全力搶救下得以挽回性命,為紀念這次死而復生,更為繼續堅定革命信念,“捨生取義,死而後生”,故從此更名黃復生。這場震撼清廷,驚動慈禧太后的“興隆場爆炸案”引起了清廷的極度恐慌,清廷派出大批鷹犬捕殺革命者,黃復生等人因走避及時得以倖免。
劫後餘生,黃復生更是義無反顧走上了對封建統治政府摧枯拉朽的“爆炸革命”之路。從1909至1914年6年中,他與汪精衛、喻培倫、陳璧君、彭家珍等人,先後對封建勢力代表載洵、載濤、端方、良弼等多次實施謀炸行動,有力地震懾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次是1910年,與汪精衛、喻培倫等人在北京擬炸攝政王,雖故知“此行無論事之成否,皆必無生還之望”,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行動之中,後雖未成功但無疑又給了封建政權統治當頭一擊。
1909年冬,黃復生與汪精衛、喻培倫等人在北京琉璃廠大街開設“守真”照相館為掩護,籌划行刺,覓得菸袋斜街“甘水橋”乃攝政王載灃上朝的必經之路。1910年2月22日夜11時許,黃、喻二人將照相用之巨帕包裹地雷,埋入坑中,牽電線至陰溝洞口。黃留下“觀其究竟”,隱於樹後,“見一人持燈籠向橋下尋覓,俄頃而去”,而後欲將電線等物收回,然又聞腳步聲,隨即將相關物件全埋入坑中,又隱於樹後,見三人持燈籠在橋下尋覓良久。黃復生見事不成,怏怏而歸,時已午夜二時。
黃復生在事發被抓後,大義凜然,慷慨自陳“唯我做此事,生死固早已置之於度外,為國家人民謀幸福,死亦兮也”。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拋棄孫中山聯俄聯共方針,而黃復生堅持孫中山的策略,矢志不與合作。此後,黃復生由國民黨執委(核心層)降到委員,再降為國民政府委員後,1936年中風致半身不遂,成了閒居的顧問。那時的黃復生僅每周一坐1個多小時的轎子去重慶參加國民政府為孫中山先生做的紀念周。
黃復生訂閱《大公報》、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和共產黨的《新華日報》,聽收音機,經常與孫子孫女們談論時政,講歷史故事。
1946年,病痛彌重的黃復生在重慶成立辛亥革命同志聯誼會,以維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反對內戰,實現和平。會員近百人。
1948年10月1日,黃復生病逝,終年65歲。辛亥革命同志聯誼會也隨之解體。
姓名來歷
1905年加入同盟會,受孫中山派遣,在日本橫濱學習化學,研製炸彈。1907年初,奉派回川組織革命活動,一度任同盟會四川分會會長,在川南永寧組織起義,研製炸彈時,炸彈意外爆炸,頭部、面部及左手血流如注,左眼幾近失明,在眾人的全力搶救下得以挽回性命,為紀念這次死而復生,更為繼續堅定革命信念,“捨生取義,死而後生”,故從此更名黃復生。從此,他畢生與炸彈為伍,決絕地走上自己的炸彈革命之路。
人物紀念
2008年,為紀念這位革命先賢,龍市鎮黨委、政府舉全鎮之力為其修建了黃復生公園,建立了復生史料陳列館。
尋跡於龍市古鎮,信步於斑駁鹽道,在這塊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歷史仿佛得以重現。“復生橋”、“復生塘”、“復生公園”、“復生路”,以“復生”命名的建築布局雅致嚴謹,古鎮飄蕩著歡歌笑語,歲月的流逝仿佛又將歷史蕩滌得越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