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秀

鄭毓秀

鄭毓秀(1891—1959),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權運動的倡導者 。出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西鄉鄉屋下村(今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鄉鎮樂群村)一個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鄭姚,窮苦出身,後在香港發跡,成為大商人,曾賑濟黃河水災,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師,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清末民初的中國,處在一個多事之秋,不但在政治體制上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傳統中國婦女的地位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近代啟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在解放婦女方面所作的宣傳倡導和實踐,像一股清風、一泓碧水,給纖細沉悶的女性世界注入了活力。女學的問世,各種維新報刊的出現,使一些思想先進、文采飛揚的女性們大開眼界,思想上起了巨大的變化。

於是,她們步出閨房,投身到火熱的運動中去。這一時期,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平等,維護婦女權利的女權運動高漲,湧現了一大批思想活躍、才貌雙全、勇敢頑強的傑出女性,如秋瑾、陳擷芬、何香凝等炬赫一時的代表人物。在眾多的傑出女性之中,有一個集諸多“第一”於一身的女性,特別引人注目。

鄭毓秀 鄭毓秀

她曾經是民國政府時期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律師……這位擁有眾多“第一”、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女中翹楚,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權運動的倡導者鄭毓秀。

叛逆少年

父鄭文治,是清末戶部一官吏。鄭毓秀自幼聰明伶俐,其母為了讓她有一技之長,常常教她誦讀經文。她天性叛逆,對“三從四德”的規訓置之腦後。當時裹腳之風猶存,家人憂其不纏腳,將來大腳女難嫁人,然而任憑家人軟硬兼施,年僅五六歲的小毓秀死活不讓纏腳,家人無計可施只好作罷。

出國留學

鄭毓秀年方十三,初涉人事,當她得知祖母在她年幼時,就把她與當時兩廣總督的兒子定了婚約,頗為不滿,毓秀竟親自寫信給男方,解除了這個未經其同意的婚約,為此她惹了一場風波,只好離家出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鄭毓秀進入了天津“崇實女塾”教會學校,接受西式教育。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她隨姐姐東渡扶桑。在日本期間,鄭毓秀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薰陶,認識到要救國,只有反清。次年,經廖仲愷介紹,她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不久,鄭毓秀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鄭毓秀是在1914年被迫出國留學的。因為她被袁世凱追殺。”到了法國後,她進入了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大學學習,1924年,鄭毓秀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女性第一位獲此殊榮者。回國後,她在上海創辦了律師事務所,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律師。“這個律師事務所是她同老公魏道明(1901~1978)一起創辦的,魏道明1926年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婚後,二人的夫妻店為他們創造了巨額的財富。”後來,鄭毓秀先後出任過上海地方審判廳廳長、監察廳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等職,後任上海法政學院院長、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她的丈夫魏道明先後出任過多國大使,她的身份也轉為大使夫人。

投身革命

孫中山聯合海外各派革命黨組成同盟會,主張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從1905年到1908年冬,同盟會已經發動了6次武裝起義,但都相繼失敗。大批革命青年為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梁啓超等為代表的保皇黨乘機批評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尤其是批評革命黨領袖們“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是遠距離革命家而已。”同時,革命黨內也出現了一股“倒孫狂潮”。

鄭毓秀 鄭毓秀

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會,汪精衛主動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使黨內外的懷疑人士重樹對革命的信心。汪精衛計畫他和黃復生先期抵達北京作好準備,然後由喻培倫、陳璧君等人再攜帶炸彈到北京。

暗殺行動

汪精衛、黃復生兩人先乘英國船到天津。同盟會的鄭毓秀專程迎接他們。此時廖仲愷特別寫信給鄭毓秀,要求她全力幫助汪精衛等人的暗殺活動。雙方見面後,汪精衛說:“聽說最近北京的火車站盤查得很嚴,我們這些男人攜帶炸彈容易引起懷疑,想請你幫我們把炸彈帶入北京。不過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炸彈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鄭毓秀當即答應:“如果不會爆炸,還叫什麼炸彈,這事就交給我了。”鄭毓秀憑藉她的機智勇敢和社交界的名氣,以及一位西歐外交官和幾位外國朋友的掩護和幫助,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的一兩個月,鄭毓秀多次為革命黨人秘密運送軍火,傳遞情報。作為頗富傳奇色彩的女性,鄭毓秀曾兩次參與了革命黨人暗殺清廷要員的活動。

刺殺袁世凱

時值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恐懼,為挽時局,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以鎮壓革命黨人。於是,革命黨人決定行刺袁世凱。民國元年1月9日(1912年1月9日),革命黨人羅明典、張先培得知袁世凱將於翌日早上上朝,於是,鄭毓秀、錢鐵如、傅思訓等十餘人聚集商量,決定先暗殺袁世凱,以除革命的真正障礙。根據刺殺行動計畫,將刺殺成員分成四組進行。第一組張先培、傅思訓、許同華、黃永清、陶鴻源等隱匿於三義茶葉店樓上;第二組黃之萌、李懷蓮、李獻文在詳宜坊酒樓偽裝飲酒;第三組錢鐵如、曾正宇、楊禹昌、邱壽林等在東安市場前徘徊;第四組鄭毓秀與吳若龍、羅明典三人則共乘馬車一輛,游弋於東華門、王府井大街之間。各組準備在預定地點同時向袁世凱投炸彈。1912年1月15日,各組已奔赴戰鬥崗位。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的情況表明,南北議和的真正阻力是來自良弼,而不是袁世凱。鄭毓秀連夜行動,根據平時的線索,通知了八位戰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戰友還是按計畫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但刺袁未遂,大批軍警趕到出事地點,當場捕獲了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陶鴻源、李懷蓮、許同華、傅思訓、黃永清、蕭聲等十餘人。鄭毓秀當時在現場,由於她機智勇敢,最終得以脫離現場。當天晚上,袁世凱的特務頭子、營務處總理陸建章對抓獲的十餘人親自審訊,後來其中七人由鄭毓秀去找外國記者出面保釋,只有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是在射擊時被捕,罪證確實,被立即執行槍決。

行刺良弼

鄭毓秀又加入了行刺良弼的第二次暗殺活動。良弼是滿人,他掌握著一定數量的軍隊,是宗社黨的核心人物。他堅決反對清帝退位,是頑固守舊的人,成為了革命黨的死對頭。鄭毓秀等接到任務後,吸取了刺袁行動的教訓,改變了行刺方法,決定派一人先接近良弼,然後近距離炸死他。

擔當刺殺任務的是革命黨人彭家珍,其時彭家珍正與鄭毓秀的姐姐處在熱戀之中,生離死別,鄭毓秀的姐姐傷心欲絕。鄭毓秀也十分悲傷,但為了革命事業,仍然堅決支持彭家珍的行刺行動。由於鄭毓秀等人的周密安排,刺殺良弼的行動終於成功。

揚名巴黎

留學巴黎

活躍了幾年的鄭毓秀忽然發覺,救國救民,僅有熱情還遠遠不夠,必須具備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再加上,1914年,獲知袁世凱有暗殺鄭毓秀的計畫,在這種情況下,鄭毓秀選擇了出國留學的計畫。她的革命生涯暫告一段落。她在巴黎取洋名蘇梅,進入法國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大學攻讀法學專業。學習期間,鄭毓秀依舊忙於社交界,是巴黎華人女性的傑出代表。經過3年的刻苦攻讀,她於191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巴黎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並且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求學期間,她加入了法國法律協會,是該學會的第一位中國人。鄭毓秀不但聰明好學,為人熱情,且性格溫和,風度優雅,能言善辯,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有一次,在法國大學成立中法協會時,她登台演說,面對數千聽眾,用慷慨激昂的語氣,宣揚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以及愛和平、重信義的傳統美德,使聽眾耳目一新。之後,歐洲各國文人、政府都向她了解中國的真相,鄭毓秀也因此聞名巴黎,在留法的學生中可算得上一個佼佼者。1918年,鄭毓秀受南方軍政府吳玉章主持的外交委員會的委派,在法國進行國民外交工作。

玫瑰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也派代表出席了和會。鄭毓秀因精通英、法兩語,被任命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擔任聯絡和翻譯工作。鄭毓秀當時還是留法學生組織的重要領袖,是組織留學生經常到中國代表團駐地遊行、請願,要求代表團拒絕簽字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和會期間,給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鄭毓秀導演的“玫瑰枝事件”。在西方列強操縱的巴黎和會上,相關條約不利於中國,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國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

由於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約的壓力很大,北京政府便把簽字與否的責任推給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團長、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這使陸左右為難,提出辭職又不準,便裝病躲進巴黎近郊的聖克盧德醫院。就在巴黎和會簽字的前一天晚上,即1919年6月27日晚上,300多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首席代表陸征祥的下榻地,要求他不要在和約上籤字。由於鄭毓秀出色的辯論和外交才能,她被推舉為代表與陸征祥談判。而此時,陸征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的示意,準備在和約上籤字。鄭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園裡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裡,頂住陸征祥,聲色俱厲地說:“你要簽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陸征祥不敢去凡爾賽宮簽字,保留了中國政府收回山東的權利。後來,鄭毓秀還將這根玫瑰枝帶回祖國,在客廳里懸掛多年。1924年,品學兼優的鄭毓秀終於取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子獲此殊榮的人。

女權運動

1920年

鄭毓秀 鄭毓秀

鄭毓秀應吳玉章邀請,從法國回國,赴四川宣傳男女平權,鼓勵女生出國留學。同年12月,鄭毓秀與張申府、蔡元培、陳大齊、劉清揚等同船去法國,鄭毓秀還親自帶了四川女生張振華等6人赴法,為她們籌措旅費,送至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中國到法國留學的學生已達1000多人,其中女生約30餘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許多工廠停工,留學生找不到工作,生活十分清苦。當時,鄭毓秀結識了一位法國的美籍參議員格儒夫人,鄭毓秀請她在一段時間內援助中國留學生向警予等人的生活費。保存的向警予烈士的書信中,有向警予1922年3月14日給中法協會的信,其中多處提到鄭毓秀在巴黎幫助她們解決困難的活動。

20世紀初

婚姻自由觀念開始抬頭,在新思想影響下,一些地區的婦女,特別是受過教育的女學生衝破舊風俗,自由擇偶,並在城市中舉行文明婚禮。為了能讓婚姻自由的觀念制度化,鄭毓秀在南京國民政府立法會中首次提議,將婦女婚姻自主權利寫進法律條文之中。1912年3月,唐群英、張漢英等成立神州女界參政同盟會,以實行男女平權,普及教育為宗旨,在各省建立了支部。五四以後,婦女參政再起波瀾。1919年,廣州軍政府外交部任命鄭毓秀為外交調查名譽會員,被稱為“中國女子參政之先例”。其他各省婦女參政運動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當時社會輿論對婦女參政熱潮褒貶不一,多數人不支持女子參政,認為“不知法律,不知道德,不知名譽之人,使之參與國政,吾恐參政不已,必得以無窮希望,作非分之要求,名為二萬萬女子爭權,實為十數女子爭利,不幾貽民國之玷污,而招外人之訕笑乎”。

世俗

一些人雖然認為女子應有參政權,但鑒於政界齷齪,主張婦女不應捲入,應更多地致力於社會改革。女子應該先謀“教育平等”,“要求生活技能”,“謀求新的經濟”,然後再考慮參政。而從海外留學歸國的鄭毓秀,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婦女的能力,宣揚了“女子有才才有德”的新觀念。1925年鄭毓秀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她先後寫有《My Revolutionaryyears,the Autobiography of Madame WeiTao-Ming》、《國際聯盟概況》、《中國比較憲法論》。《國際聯盟概況》於1926年出版,由王寵惠作序,最早向國內介紹了國際聯盟的情況,對於開闊國人視野功不可沒。《中國比較憲法論》是鄭毓秀的博士論文,將中國憲法與外國憲法進行比較研究,意義重大。1926年,鄭毓秀與同學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開設了一個律師所,執行律師業務,並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律師。同年,鄭毓秀與魏道明結為伉儷。以後,鄭毓秀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人際關係,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的社會事務活動,開始揚名上海灘。

工作

鄭毓秀除了從事律師工作外,還在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里擔任過多項重要的社會職務。1927年,鄭毓秀歷任上海審判廳廳長、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江蘇政治委員會委員、江蘇地方檢察廳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兼上海發行院院長。1928年,鄭毓秀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出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建設委員會委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於1928年成立,次年1月即指定鄭毓秀和傅秉常、焦易堂、史尚寬、林彬五人組成民法起草委員會,專門負責民法的起草工作。由此可見鄭毓秀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紮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在當時是屈指可數的。抗戰期間,鄭毓秀曾任教育部次長。1942年,其夫魏道明接替胡適任駐美大使,鄭毓秀成了大使夫人,協助夫君開展外交工作。1943年,鄭毓秀陪同宋美齡訪美,深諳政治的羅斯福總統夫人稱讚鄭毓秀“具有政治頭腦,不同於歷任中國大使夫人”。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夫人雖不過問政治,但仍和鄭毓秀結為知己。1947年,魏道明改任台灣省主席,鄭毓秀隨夫赴台北。1948年,陳誠取代魏道明任台灣省主席,同年鄭毓秀夫婦移居美國,從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落寞晚年

脫離波譎雲詭的政治中心後,鄭毓秀夫婦曾一度困頓迷茫。為求安身立命,她們前往距離中國萬里之遙的巴西,從事商業活動。但由於經營不善,外加人脈生疏,鄭毓秀夫婦在巴西逗留數年後又復返美國,過著旅居生活。此刻的鄭氏夫婦,欲返中國大陸不能,想回台灣,蔣介石又“緩發”他們的通行證。漂泊異鄉的鄭毓秀,痛感英雄落魄而無用武之地,只好終日聚集朋友搓麻將、敘故舊、憶往昔,消磨時日。1954年,鄭毓秀左臂病發,現癌變症狀,被迫切除左臂,這對一世英名的鄭毓秀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客居他鄉、倍感落寞的鄭毓秀,晚年疾病纏身,度日如年,於1959年12月16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

名人分類導航模組

名人出名的方式很多,一些名人是通過社會事件出名的,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壞人,可以是英雄,可以是丑角,只是因為他/她的行為吸引了公眾眼球而已。然而成為名人也未必是好事,有句俗語“人怕出名豬怕壯”。而惡名滾滾也是為眾人所排斥的。一個人的名氣,還是要能夠體現積極的社會價值、並且與他的實力相稱比較好。
中國名人歷史名人建國大業人物原型高官子女
古代名人當代名人世界名人官二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