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學

黃土學

黃土學(loessology)是以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理學、土壤學、古生物學、環境地球化學等學科的理論為基礎的地學邊緣學科。由於黃土與人類生存環境關係十分密切,促進了對黃土的深入系統的研究。黃土的研究對認識全球變化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黃土學(loessology)是以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理學、土壤學、古生物學、環境地球化學等學科的理論為基礎,以地球上第四紀時期形成的複雜成因的陸相沉積物黃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時代、成分、結構、性質、地層、分布、成因等的地學邊緣學科。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對黃土的研究多集中在黃土的成因問題上。各國的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成因假說。萊伊爾認為黃土成因有沖積的、漫灘的、湖積的和海積的。1886年F.李希霍芬提出風成成因說。此後有人又提出了洪積、邊坡堆積等假說。由於黃土與人類生存環境關係十分密切,促進了對黃土的深入系統的研究,如對黃土地層、物質成分、結構、工程地質性質,黃土中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黃土中的古土壤等。黃土—古土壤序列記錄了自新近紀末以來260萬年內大陸的古氣候變化過程。黃土的研究對認識全球變化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