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鎮位於府谷縣東北部,距離縣城50公里,總面積116平方公里。全鎮轄11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1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所在地有駐鎮事企業單位22個。全鎮有1356戶,6014人,其中農業人口5158人,屬純農業鄉鎮。
歷史探源

麻鎮的古建築保留最完好的是大廟,麻鎮大廟始建於明朝初年,以後累經擴建,到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時,已經成為規模宏大的廟宇建築群。重修時請教了五台高僧,取名為龍興寺。其他廟宇還有很多,均已毀壞,不復存在。最可惜的是魁星樓。魁星樓位於南口子以內百米處中山大街上,底層門洞貫通,上有兩層樓閣,雄偉壯觀,曾是麻鎮人引為驕傲的標誌性建築,人們習慣稱南閣樓。不幸的是南閣樓在1953年端午那天毀於龍捲風。
麻鎮古民居原來多樓閣,和黃甫有類似的風格,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回民起義軍入境(民間所謂賊回回造反),麻鎮與沙梁、哈拉寨、古城一樣,慘遭搶掠,樓房多毀於戰火。後來建築多為平房。麻鎮完小過去所占舊院,建築風格特別,此院為山西靈石王家(王家大院那個王家)所建,風格和王家大院一樣,不同於其他起脊瓦房兩面出水,而是向內一邊傾,叫做肥水不外流。
明清時期

黃甫川蒙漢貿易從嘉靖年間開始,一直到清朝中葉,久盛不衰,清道光年間達到頂峰,當時有“金黃甫銀麻地溝”的說法。此後黃甫川蒙漢貿易的中心就逐漸由黃甫向麻鎮轉移。到了晚清,府谷境內蒙漢貿易以沙梁、哈拉寨、古城為最盛,其次就數麻鎮。
清末民初,麻鎮為全縣最大集鎮,商貿興隆,近則內蒙古、河曲、神木、榆林,遠則京津諸路客商,紛紛麇集於此,時有貨棧36家,居民萬餘,為陝北一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民國時期

山西大同、河曲等地的富商紛紛逃難到麻鎮,一些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聚集於此,加上駐軍,人口猛增,消費加大,市場空前繁榮。據周圍鄉下老年人回憶,當年麻鎮是個最殺貨(能賣動東西)的地方,肉類瓜果蔬菜等產品,不管什麼時候,拿去多少能賣多少。
麻鎮人戲劇欣賞能力普遍較高,在麻鎮演戲,演員稍出差錯,台下就有人責難。同時本地也出了一些民間藝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全孝先、丁喜才。全孝先能創作詩歌小劇,善表演,會魔術,解放後多次參加民間藝人匯演,曾獲表演一等獎;丁喜才演奏的《尼姑思凡》、《五哥放羊》等節目,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丁後來一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丁家本是祖傳的打玩意兒(二人台)出身,以家庭成員為單位,最初每年割洋菸(鴉片)時到內蒙古薩縣一帶洋菸市上演出,掙洋菸抽。此外還有冰巴涼老漢(本姓張,旅麻榆林人)亦小有名氣。
繁榮的麻鎮成了晉陝蒙交接地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有一個說法是“南有重慶,北有麻鎮”。國民政府向大後方轉移,遷到重慶,晉綏人向麻鎮轉移,仗著黃河天險,在這裡安定下來。麻鎮和重慶確有相似之處。
麻鎮一帶民風古樸,自明朝開放邊貿以來,買賣人一直奉“經商信為本,買賣禮為先”為準則,後來雖有外商大量擁入,但此風不改。經營同一商品的店鋪,價格也同一,要漲俱漲,要賤都賤,貨真價實,不搞投機生意,不坑消費者。只要認識,不帶錢,可以少給,可以賒欠,欠賬者也會把錢如約送來。所以麻鎮一帶的人有“君子”的美譽。
新中國時期

經濟繁榮,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麻鎮過去文化藝術、各種製作工藝、食品加工等方面都興旺發達過。恢復過去門類齊全的手工業既無可能也無實際價值,但一些傳統的技法一定要保留和繼承下來。
當代時期
概述:

麻鎮人傑地靈,傳統文化蘊積深厚,黃甫川縱貫南北,明長城橫亘東西。境內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長城、峰火台、楊家峁智通寺和我縣最大的廟宇群——始建於明代的麻鎮大廟(龍興寺),是該縣的旅遊亮點之一。
農業生產:

麻鎮在農業生產方面注重產業結構合理調配,在穩定發展玉米、糜子、穀子、蕎麥、土豆等傳統作物種植的時,建成了1800畝旱窖集雨雙溝覆膜綠豆基地、500畝日本小黃穀子種植基地、3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200畝良種洋芋種植基地、700畝瓜菜種植基地。在發展特色種植的同時,回響國家號召,實施了8595畝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種植沙棘24000多畝,建成了1000畝稀有果種——海紅果基地。麻鎮鎮政府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是實施了“五個千畝”工程,並逐步形成基地。在賈家灣、后庄、埝墕三個行政村種植了“沁州黃”穀子1000畝,並與天漠農產品有限公司簽訂契約,按每公斤2元收購;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農戶﹢企業”優勢互補,實現雙雙贏。
二是鼓勵養殖業發展,建成小規模養雞廠2個,建成小規模養豬廠2個。同時還引進優質良種山羊25隻,目前畜牧養殖業成為麻鎮農民增收的又一條重要途徑。
三是培植“一村一品”後續產業。引進黑龍江康派爾集團食品加工技術,辦起以加工花生為主的東華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將啟動二期工程,進行果品加工。對麻鎮街、楊家峁村以杏瓣加工為主的小作坊、小手工予以重點扶持和培植,為他們提供資金、信息、銷售、產品註冊等方面的扶持。
四是引進農機具,扭轉傳統農作方式。全鎮購回多功能粉碎機128台,碾米機8套,玉米脫粒機146台,點播機22台,手扶拖拉機29台,發動民眾購置農機具,做到科學安排,不誤農時。劉家坪、前堯灣、坪倫墩、后庄等川道地區80%的土地實行農機耕作、點播,減輕了勞動負擔,減少人力物力的的投入,充分發揮了農機的優勢作用。
五是大力實施沼氣工程。在埝墕、前堯灣、劉家坪三個行政村建造沼氣池共150眼,其中劉家坪行政村被列入市級沼氣示範村。
農副產業:

實施了萬畝草場建設,發展舍飼養羊8000多隻,羊子存欄數達13000多隻。在鎮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下,新發展規模養雞戶2戶,雞存欄約4000羽,養豬戶1戶,豬存檔達300頭。麻鎮是府谷縣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集貿市場繁榮,小商品經濟和副業、加工業也是本地的主導產業。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部分村子戶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旅遊資源:
麻鎮人傑地靈,傳統文化蘊積深厚,黃甫川縱貫南北,明長城橫亘東西。境內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長城、峰火台、楊家峁智通寺和該縣最大的廟宇群——始建於明代的麻鎮大廟(龍興寺),是該縣的旅遊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