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久鎮

可久鎮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可久鎮地處雲川兩省三縣交界,位於縣城西南部,距北城18公里,距雲南省興隆鄉12公里。幅員面積 87.7 平方公里。幅員面積87.7平方公里。轄20個村128個組,總人口19417 人。耕地面積18677 畝。地形多為丘陵山區,平均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043 米。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可久鎮地圖 可久鎮地圖

可久鎮處於雲川兩省三縣交界,二夾河、符可路貫穿全鎮,交通情況較為便利,該鎮現有鄉村公路80餘公里,車輛可直接通慶符、落潤、羅場和雲南省興隆鄉等。2002年底耕地面積18677畝。全鎮20個村,128個組,4700餘戶19417人。 計畫生育率達94.07%。

可久鎮地多人少,加之二夾河貫穿全鎮,土地資源(如頁岩資源)和水能資源較為豐富,為土地開發和水能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基礎。全鎮森林面積較廣,覆蓋率較高,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但地下水資源缺乏。因降雨季節高度集中,農業生產用水和民眾生產、生活用水缺乏。

可久鎮黨委政府下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與計生辦、財政所。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中心、勞動人事保障中心、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歷史沿革

可久鎮 可久鎮

清代為高縣歸化鄉河左二甲可久沙。民國 18 年( 1929 )置鄉。民國 24年改聯保。民國 29 年 11 月復為鄉。民國 32 年分置可久鄉、天星鄉。 1958 年 10 月劃歸四烈公社。 1959 年 10 月,置可久公社。 1984 年復鄉。 1992 年 9 月,由可久鄉、紅旗鄉、清潭鄉合併為可久鎮。

特色產業

可久特產-柿子 可久特產-柿子

可久柿子以其果大、色艷、果肉好、酸甜適度著稱,因而高縣可久鎮富有“柿子之鄉”之美譽。

可久柿子主要分布在團包、民主、高嶺、永和、大壩、金龍等村,種植面積 400 畝,年產量 400 噸,年產值 40 萬元以上,是可久鎮的一大特色經濟和特產。

櫻桃,也是可久鎮的一大特產。主要分布在民主、高嶺、民治 等村,種植面積 250 畝,年產量 40 噸,年產值在 8 萬元以上。

可久鎮也高縣的蠶繭生產大鎮, 2003 年,該鎮發展“一步成園”桑 1000 畝,全年發種 7839 張,產繭 4045 擔,產值 180 萬元,蠶繭產業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高嶺村王氏地主莊園古居建築群和古墓群、百年楨楠古樹以及中寨村紅岩組的紅岩山半邊寺浮雕佛像等極具史料價值。

還有可久的螃蟹。那是一道美味。

止2015年底,可久鎮竹林面積突破5萬畝,2015年竹片產量達1.5萬噸,產值達750萬元,成為宜賓市目前最大的竹產業基地鄉鎮。

農村經濟

可久鎮街道 可久鎮街道

可久鎮以糧食生產為主,茶葉、蠶桑、生豬是該鎮的支柱產業。現正在培植和壯大竹業產業。近年來,改造低產茶園 2000 畝,新發展良種茶 500 畝。糧食產量保持在 8861 噸以上,茶葉 55 噸,產繭 3738 擔。 2002 年— 2003 年,糧食總產量分別為 8988 噸、 8861 噸,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 3029 萬元、 3356 萬元,第一產業分別為 2137 萬元、 2232 萬元,財政收入分別為 163 萬元、 10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1749 元、 2031 元。 2004 年,國民生產總值 3750 萬元,農業生產總值 3336 萬元,財政收入 50.0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316 元。

支柱產業

苦竹基地 苦竹基地

支柱產業方面:一是鞏固茶葉支柱產業,改造低產茶園,推廣先進的名優茶製作技術,大力開發名優茶,使茶業逐步走出低谷,為再創茶葉輝煌奠定了基礎。二是蠶桑發展實現新栽桑200萬株,其中“一步成園”栽桑1200畝,全年發種近1萬張,產繭4018餘擔,實現單產25公斤,蠶繭飼養技術普遍得到提高。三是以生豬為龍頭的養殖業快速發展。全年生豬出欄 實現1.9萬頭,引進二甲(三元雜交)母豬養殖項目,建立母豬基地村一個,已有養殖戶140餘戶。四是以退耕還林為契機,全鎮已完成退耕還林3800畝,建立苦竹基地和竹業產業10000餘畝。

工業經濟

可久鎮的工業經濟以頁岩磚、茶葉加工、發電為主。有頁岩磚廠 1 個,年產磚 1000 余萬塊,產值 150 余萬元。有茶廠 8 家,小型酒廠 10 余家。引資 300 余萬元修建 500KW 的月亮沱電站已竣工投產。 2003 年,生產白酒 82 噸,頁岩紅磚 1200 余萬塊,工業產值 1155 萬元。 2002 年— 2003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分別為 1062 萬元、 1040 萬元。 2004 年,生產白酒 24 噸,頁岩紅磚 300 余萬塊,工業產值 440 萬元。

特色產業

可久柿子以其果大、色艷、果肉好、酸甜適度著稱,因而高縣可久鎮富有“柿子之鄉”之美譽。

可久柿子主要分布在團包、民主、高嶺、永和、大壩、金龍等村,種植面積400畝,年產量400噸,年產值40萬元以上,是可久鎮的一大特色經濟和特產。

櫻桃,也是可久鎮的一大特產。主要分布在民主、高嶺、民治 等村,種植面積250畝,年產量40噸,年產值在8萬元以上。

可久鎮也高縣的蠶繭生產大鎮,2003年,該鎮發展“一步成園”桑1000畝,全年發種7839張,產繭4045擔,產值180萬元,蠶繭產業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基礎設施

一是自籌資金40萬元修建可久二夾河大橋,實現沿河兩岸人民幾十年的夢想,大橋建設已竣工通車。

二是四夾溝水庫的病害工程,經過專家勘測後,對白蟻病害水庫壩堤進行專項整治,通過加固堤壩,修築反濾層以及溢洪道的加寬整治,確保了水庫安全。

三是對金高路、可興路的標準整治23公里已全面完工,通過了交通部門的檢查驗收。

四是新修菊高公路8公里,通過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毛路已基本打通。

五是投入資金完成了清潭院小的圍牆、校門修建和校園綠化,改造學校危房,改善了辦學條件。

六是完成了2200畝苦竹基地建設,占年初任務的110%。

七是實現了新栽桑200萬株,發展一步成園1200畝。

八是15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並通過縣扶貧辦的檢查驗收合格,現已全部遷進新居,同時還完成了滑坡地段的7戶重點戶的搬遷工作。

九是農網二期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

十是引資300萬元的月亮沱電站正在修建之中,2003年年底投入運行。

教育醫療

紅旗國小 紅旗國小

可久鎮有縣級中學1所, 12個教學班,中心校1所,完小3所, 5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11人,教師127人。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已開通,水電設施齊備。在安裝了遠程教育設備的村,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路的優勢,以農村黨員幹部帶動廣大民眾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各村明確1名村幹部負責“文化大院”的管理,鎮上安排1名鎮幹部對口聯繫“文化大院”,及時為“文化大院”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料,主要開展國家的政策法規宣傳、農業科技信息培訓和婚育觀念講座等活動。

高縣可久鎮醫療衛生院建於1953年,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編制床位10張,在職職工11人,主治醫師2人,護士1人,執業助師5人,是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醫療防疫、保健機構。職責:為人民身體健康提供醫療、預防、保健服務。主要是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護理、鄉村醫生培訓、衛生監督與衛生信息管理。醫院主要設備有10MAX光、B超、心電圖。開設科室有內科、外科、婦科、中醫科、預防保健科、醫學影像科、檢驗科等。

旅遊資源

可久鎮紅岩山 可久鎮紅岩山

可久鎮紅岩山地處該鎮中寨村,位於高縣城西約15公里處,是平地聳起的神秘險峻的山峰,它是以雲風寺為主體的幾十座小山峰成,山下有微波蕩漾的魚塘,是人們遊玩休閒的好地方。在這紅紅的岩坡上,長滿了茂密翠綠的樹林,山中有許多景點,其中以“半邊寺”、“人頭石”、“馬公洞”、“大寺上”、“狗爬岩”、“蛤蟆石”、“鸚鴿石”、“南桷先知”、“南廣河域岩墓群”、“金水灣”等最為出名。

紅岩山上西側原有一座半邊寺,該寺面臨懸崖,背靠峭壁,海拔高度約900米,相對高度約500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 (公元1792年),曾兩次培修,其後逐漸荒廢。據了解,原寺鑿岩為龕,依岩建廟,僅一面滴水,故名半邊寺。今木建築部分已蕩然無存,石梯、保坎殘缺,唯三個岩龕及其內的十二軀摩崖造像完整無損。正面兩龕造像內容一致,雖長度不同,但高度、深度相同。兩龕總長約12米,深約1米,高約2.5米。共有造像9軀:正對石梯的左龕右部 (實為整體的中部)3軀為“過去”、“今生”、“未來”三佛座像,三佛左右側立著兩尊圓雕,一為阿難,一為迦葉。左龕左部兩軀為觀音、地藏。右龕兩軀為文殊、普賢座像。諸佛座下,皆鑿有蓮台,蓮台之下皆為層迭式須彌座。須彌座中層刻有半圓雕力士、獅、象等圖案。諸佛背壁,均刻有立屏式浮雕圖案,圖案內容豐富,有仙鹿、羅漢、佛手、龍、青獅、白象等圖案。

距左龕約3米遠的岩壁上,有一長約2米,高約1.5米,深約0.5米的岩龕,其內有3軀“供養人”造像。12軀造像上均貼有佛金,塗有色彩,現大都剝蝕、變色。.這些摩崖造像,造型準確、雕刻精緻,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高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7月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2003 年,榮獲縣委“五好黨委”榮譽稱號。

2003年,宜賓市人民政府授予該鎮“無毒鎮”稱號。

2009年被評為高縣人民政府表彰的科學技術普及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