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子俊

餘子俊

餘子俊(1428年-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屬湖北省荊門市)。明朝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餘子俊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進戶部員外郎。在戶部十年,以廉潔奉公稱。巡撫延綏時,苦築延綏長城,史稱“盡心邊計,數世賴之”。 巡撫榆林時,與徐廷璋、馬文升並稱關中“三巡撫”。 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弘治二年(1489年),餘子俊逝世,年六十一。追贈太保,諡號肅敏。有《餘子俊奏議》、《余肅敏公奏議》等,今已佚。《皇明經世文編》錄有《余肅敏公文集》一卷。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為官廉乾

餘子俊祖籍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時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縣。餘子俊十歲喪父,自幼有大志,異於常人。

景泰二年(1451年),餘子俊考中進士,被授予戶部江西司主事,升為戶部福建司員外郎。在戶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幹而著稱。

天順四年(1460年),出任西安知府,遇到災年,餘子俊打開糧倉取出十萬石糧食救濟貧民,償還時區別對待,做到官府不受損而百姓得到救濟。 在任六年,位居關中七府之冠。

成化二年(1466年),主管部門上報政績突出應當受到表彰的官員,知府有十人,而餘子俊位居第一。由於林聰推薦,餘子俊被任為陝西右參政,督三邊軍餉。次年提升為右布政使。

成化六年(1470年),轉任浙江左布政使。半年後,朝廷授餘子俊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大興邊牆

餘子俊 餘子俊

巡撫王銳從長遠考慮,請求沿邊境築牆建堡,工程還未動工就被否決了。餘子俊上疏說:“三邊只有延慶平坦開闊,利於驅馬急馳。寇(韃靼)屢次入侵,俘獲邊民做嚮導,一直進入河套駐紮放牧。從此寇竟居於塞內,我們反而屯於塞外,在沿邊築牆建堡是當務之急。況且現在舊界石還在,高山多懸崖陡壁,依照山形,隨著地勢,有的鏟削,有的壘築,有的挖壕溝,延綿相接,形成邊牆,這對於邊牆工程來說較為方便。”兵部尚書白圭以陝西百姓正貧困,奏請緩興工程。不久,韃靼軍進入孤山堡,又入侵榆林,餘子俊先後與朱永、許寧一起擊敗韃靼軍。

這時,韃靼軍占據河套,朝廷連年派遣大軍征討,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餘子俊說:“現在征討河套的兵馬駐紮在延綏的有八萬,牲口飼料靠內地,如果今年冬天敵寇不向北退卻,又需要準備下一年的軍需供應。姑且用今年的數額約略估計,米豆需銀九十四萬兩,草料需銀六十萬兩。每人運米豆六斗、草四束,應該動用四百零七萬人,大約花費用八百二十五萬兩。公私冗雜繁亂到這種地步,怎能不改變謀劃!臣先要求築牆建堡,詔書說要等事情安定後再進行,請求於明年春夏敵寇人馬疲乏時,役使陝西運糧百姓五萬,供給食物,興建工程,要求兩個月完工。”白圭仍然堅持他的意見,阻撓興建工程,明憲宗認為餘子俊說的對,下令迅速進行此項工程。

餘子俊先因軍功升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搗毀紅鹽池巢穴有功,升為右都御史。由於巢穴被搗毀,韃靼軍因此遠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內地憂患漸漸平息,餘子俊就全力興建工程。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連綿一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築牆,又在其下挖濠溝,一直連綿不絕。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柵以便巡視警戒。又在崖柵空處築矮牆,橫一斜二如箕狀,用來瞭望和避箭。總共建築城堡十一個、邊墩十五個、小墩七十八個、崖柵八百一十九個,動用士兵四萬人,不到三個月就完工了。牆內的土地全部分給軍隊屯墾,一年收穫糧食六萬石有餘。

成化十年(1474年)閏六月,餘子俊向朝廷一一稟報工程之事,因為母親年老懇求回鄉,朝廷安慰挽留餘子俊,沒有批准餘子俊返鄉的請求。

當初,綏德州是延綏鎮的地方官署所在地,所轄米脂縣、吳堡縣都在鎮外。韃靼軍用輕騎入境劫掠,等鎮兵發覺而去追擊,總是追趕不上,韃靼軍往往得利而去。自餘子俊將鎮遷徙到榆林,增加守衛,擴大城牆安署軍隊,攻守器械都俱備逐漸成為重鎮,韃靼軍來掠奪次數漸漸少了,軍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撫治陝西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餘子俊調撫陝西,在餘子俊任西安知府時,曾因了解到居民為水質含鹼發苦不能飲用而發愁的情況,他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時間長了渠水往外漫而無法排泄,此時,餘子俊主持在城西北開鑿渠道排水,水渠流經漢代舊城到達渭水。對國家和百姓更加有利,號稱余公渠。又在涇陽鑿山引水,灌溉農田千餘頃。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達漢中,方便來往的旅客。對於毀塌破舊的學校、公署全部補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衛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萬多人。更換了南北輪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讓他們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餘子俊埋伏軍隊突然出擊,將其擊敗。

主政兵部

成化十三年(1477年),朝廷召還餘子俊任兵部尚書。餘子俊上奏章申述明確條例十項,又列立軍功懸賞等級,由此朝廷內外有章可循。緬甸酋長卜刺浪企圖奪取思洪發、貢章地,找藉口向朝廷要求。餘子俊說不能答應,朝廷諭止了卜刺浪奪地的企圖。貴州巡撫陳儼等因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請求調湖廣、廣西、四川兵五萬,會同貴州兵一起圍剿。餘子俊說叛軍在四川,而貴州請求征討,是為邀功,上奏章止息這件事。

當初,餘子俊疏論大臣陳鉞擊殺進貢的夷人之罪,憲宗由於太監汪直的緣故寬恕陳鉞。陳鉞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餘子俊,時逢餘子俊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喪,才免遭陷害。

始終憂勤

三年服喪期滿後,憲宗授餘子俊戶部尚書,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的軍務。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天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變異,餘子俊陳述時弊八種,憲宗大多採納。沒多久,又到邊境巡視。

當初,餘子俊巡視宣府、大同兩鎮,要求以延綏邊牆法在兩鎮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這次餘子俊又巡視邊境,餘子俊堅決要推行,餘子俊說東起四海治,西抵黃河,連綿一千三百餘里,舊有墩一百七十個,應增建四百四十個,墩高寬都是三丈,估計需要勞動人手八萬六千人,幾個月可以完成。憲宗下詔書同意第二年四月開工,然而到了那個時候,年成不好,國家和百姓都不寬裕,陡然興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難。餘子俊又想責成邊臣去完成,而自己不親自管這件事,由此招來毀謗和議論。到冬天,餘子俊上疏請求還京,憲宗聽信謠言,改任餘子俊為左都御史,撫巡大同。宦官韋敬進讒言說餘子俊借修邊牆侵吞財物,又彈劾餘子俊以私人恩怨換將帥。兵部侍郎阮勤等為餘子俊辯白,憲宗發怒,責備阮勤等。而給事中、御史又紛紛呈上奏章彈劾,宦官大半想搞垮餘子俊。工部侍郎杜謙等前往調查,按實事情況公平地對待,返京向朝廷奏報換置將帥是同阮勤說的情況相符,沒有侵吞建邊牆的費用。然而花費銀一百五十萬兩、米豆二百三十萬石。耗費財物,勞動百姓,不能說沒有罪。於是削去太子太保職,退休回家,這時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缺尚書,憲宗醒悟到餘子俊無罪,又召餘子俊回來任職,仍加封太子太保。

明孝宗繼位後,因餘子俊是先朝老臣,對餘子俊更加尊敬。

弘治元年(1488年),餘子俊上疏陳述十件事,完後又陳述邊防七件事,孝宗大多同意實行。

病重逝世

弘治二年(1489年),餘子俊病重,仍親自撰寫奏稿,陳述救荒息盜的辦法。剛剛得到朝廷的允準便逝世,享年六十一歲。孝宗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太保,諡號“肅敏”,授其一個孫子為官 。

人物評價

丘濬:今余公之建功,在延綏、環慶之間,蓋二公(范仲淹、韓琦)故壤也。而榆林邊牆之修,延袤餘二千里,虜人望望而去,邊民優遊以嬉者,餘二十年矣。使繼公者人人皆體公心,踵而葺之,使母致廢壞,則公之功留於後世者,豈下二公哉?夫天之於夷狄,固限之以山川,山川不足,而以人補之,因厄塞之闕、順形勢之便,以扼異類之衝突,似不過是。……而公則遂矣,且有效矣。而或者不廢其前功,而顧逆料其後弊何哉?忌之也,亦非專公也。方公建議時,有雲凡事務須足到目過、似能經久者,方始之。予固知公非苟然而漫之者,邊牆之修成不成不足惜,而所惜者民財。民財不足惜,而所惜者國計。嗚呼!決一已之弘,而忘國計之大,斯人何人哉? ( 《兵部尚書余肅敏公子俊傳》)

劉健、謝遷:子俊沉毅寡言,團達有才略。論者謂其所施設,在狹西為多。在延綏功尤卓絕,邊人利之至今。及用於北邊,時與地異,而行之不疑,其招物議以此。然憂勤為國,始終不變,一時臣僚亦罕有其雲。 (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唐樞:①博達有才略,宏施利斷,不殉世耳目,以尼事功。初守西安,輒擅發賑,及引渠為民利。成化中,歷陝西藩使,並巡撫經略榆林,墩台延袤二千里為固備,且請置榆林衛,墾曠土為屯,致器訓蒔,虜至必齧指莫敢近。又開涇陽堰以便溉,鑿南山道以便餉,奏易南北更戍,收岷番之捷。公略邊務,廣蓄儲,有警,輒厚嘗,下乃用命,官至兵部尚書。 ( 《國琛集》)②群公者惕警之遺,自幼而老,砥礪之風自子而孫,渾厚英發之氣自家而國,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於藥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氣腴矣。( 《國琛集》)

項篤壽:昔先襄毅(項忠)以撼汪直去位,余公繼入為兵書。余承乏職,方覽故所存堂稿,皆明確可為法守。其所經畫邊事,大都重修守先牆堡,意深遠矣!當是時,市事不常有,間被邊患,猶有餘力。及板築頻年,通市烽火,稍希練習,兵將綢繆,戶牖可置不講乎?竊跡二公勛名在榆林尤著,而才幹宇局。及出處會遇,亦略相同。公即鏇罷鏇起,席不及溫。襄毅一蹶,竟不復起。成功難居,多口難調,豈非命耶? ( 《 今獻備遺 》)

王世貞:子俊無首功,然修築之利,至於今之言守者祖焉。 ( 《名卿績紀》)

宋徵璧:①一國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師,以匡王國,惟大司馬(兵部尚書)是賴。強本弱枝,制變弭患。雖事難隃度,而枕席度師。或躬親簡練,而旌麾改色。本朝如於忠肅(于謙)、王莊毅(王竑)、項襄毅(項忠)、余肅敏、馬端肅(馬文升)、劉忠宣(劉大夏)、王恭襄(王瓊)、李康惠(李承勛)、王康毅(王憲)、王襄敏(王越)、楊襄毅(楊博),諸公之在樞密,尤為矯矯。 ( 《 皇明經世文編 》)②有若劉莊襄(劉天和)之造車、余肅敏之修邊、潘司空(潘季馴)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啟)之制器,考其遺制,允為國工。( 《 皇明經世文編 》)

張廷玉:①餘子俊盡心邊計,數世賴之。 ( 《 明史 》)②譚綸、王崇古諸人,受任岩疆,練達兵備,可與餘子俊、秦紘先後比跡。 ( 《明史》)

個人作品

《明史·藝文志》載有《餘子俊奏議》六卷。 《皇明經世文編》錄有《余肅敏公文集》一卷。 《四庫禁毀書叢刊》有《余肅敏公奏議》三卷。

軼事典故

餘子俊當初建造的榆林邊鎮城牆,有人懷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韃靼入侵後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寇入侵內地,許寧等追逐的韃靼軍被城牆濠溝所困,四處亂跑而出不了城,於是被打得大敗,邊鎮的人更加思念餘子俊的功勞。

餘子俊每天到半夜才睡,餘子俊曾說:“大臣為國,應當不考慮自身利害關係,怎能躲避埋怨換取恩惠,為保全自己作考慮?”因此榆林的邊牆工程才開始,怨言誹謗眾起,餘子俊態度更堅決,終於大功告成,有利於後世幾代人。餘子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母喪守服時,要兒子余蜫不參加會試,餘子俊說:“雖然律令上沒有這條,但我於心不忍。”本當蔭庇封兒子官職,餘子俊改為蔭庇封弟弟官職。

親屬成員

父親:余祥,曾任戶部郎中。

兒子:余寘,字奠邦,別號青野翁,官至指揮同知。

孫子:余承勛,登進士第。官至翰林修撰;余承業,登進士第,官至雲南僉事。

史料記載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十三》

《國琛集·下卷》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名卿績紀·卷二》

《續藏書·卷十六·經濟名臣》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八》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