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蠅

麥稈蠅

麥稈蠅,屬於昆蟲綱,雙翅目,黃潛蠅科,在我國15個省、市、自治區已有記載,在內蒙古、華北及西北春麥區分布尤為廣泛,在冬麥區分布也較普遍,並在局部地區為害嚴重。麥稈蠅主要為害小麥,也為害大麥和黑麥以及一些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雜草。

基本信息

麥稈蠅

正文

昆蟲綱雙翅目(Diptera)黃潛蠅科(Oscinidae)。俗稱麥鑽心蟲、麥蛆等。主要為害小麥,偶亦為害大麥黑麥。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華北、西北等冬、春麥區。
特徵 成蟲體長雄3.0~3.5毫米,雌3.7~4.5毫米,體黃綠色。胸部背面有3條深色縱紋。卵長1毫米左右,長橢圓形,卵殼白色,表面有10餘條縱紋。幼蟲蛆形,老熟幼蟲體長6.0~6.5毫米,淡黃綠色至黃綠色。
寄主植物和為害 幼蟲從葉鞘與莖間鑽入,在心葉或穗節基部呈螺鏇狀蛀食。植株在分櫱拔節期受害,可造成枯心、爛穗、壞穗、白穗等症狀。春麥區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披鹼草等禾本科雜草中越冬。越冬代成蟲多產卵於小麥葉片基部,幼蟲孵化後入莖為害。第1代成蟲一般在麥收時大部羽化,飛離麥田至野生寄主上產卵越冬。在山西南部及關中冬麥區一年發生4代,以幼蟲在麥苗或野生寄主內越冬。越冬代成蟲在返青的冬麥上產卵寄生為害。第1代成蟲羽化時,值冬麥生育後期,第2、3 代幼蟲寄生在冬麥無效分櫱、春小麥、落粒麥苗或野生寄主上,第3代成蟲羽化後,在秋季早播麥苗或野生寄主上產卵寄生並越冬。冬、春麥區都以第 1代幼蟲為害為主。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越冬代成蟲發生期與春季氣溫有關,溫度高則出現早,為害重。成蟲產卵對植株有嚴格選擇性,拔節末期著卵最多,拔節初期次之,孕穗期更少,抽穗期則極少。麥稈蠅的發生消長與寄主植物的品種有密切關係,早、中熟品種比晚熟品種受害輕;生育期相同的品種,凡葉片基部較窄、茸毛長而密的品種著卵少,受害輕,相反則重。受害程度與耕作栽培技術也有關,在春麥區,一般適期早播、合理密植、水肥條件好、生長發育快、拔節早、茂密旺盛的麥田受害較輕;土壤鹽鹼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施肥不足、遲播、播種過深、麥苗生長不良,受害就重,前期生長緩慢的麥田受害更重。
防治途徑 農業防治結合必要的藥劑防治。越冬代成蟲盛發初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主要措施有:①加強小麥栽培管理,採取適時早播、適當淺播、合理密植、及時灌排等措施。②選用抗蟲品種或早、中熟良種。③噴灑樂果對硫磷粉劑或液劑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