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他一生給友人和弟子寫過許多書信,闡述蘇菲派宗教哲學和修持理論。去世後,其弟子們對這些書信進行蒐集整理,約於17世紀後期成書,定名為《麥克圖巴特》(即“書信集”)。全書3卷,9部分,共收入書信536封。每封信單獨成篇,著重闡述蘇菲派教義、學說的一、兩個問題。
著述介紹
《麥克圖巴特》在蘇菲派教義學方面堅持“見證單一論”,認為道乘功修者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並非與真主融為一體(即人主合一),而是道乘功修者一心喜念真主,除真主外別無所見,因而忘卻了世間萬事萬物以至於功修者自身的存在(見《麥克圖巴特》第272封信)。在處世態度方面,主張人世主義,不贊成在遠離塵世到深山隱遁修煉,認為人世間的事務是天命,功修者只要內心虔誠,即使身居鬧市,也可以淨化心靈,同樣能達到認識真主的最高精神境界(見《麥克圖巴特》第78封信)。不贊成把道乘功修神秘化,反對以顯示“奇蹟”傳教。主張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釋深奧的道乘功修意義,使一般人都能理解,並能做到(見《麥克圖巴特》第78封信)。在功修方式上推崇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傳統的虎非耶行道方式,即默念迪克爾(讚詞),但也不排斥其它念迪克爾的形式(見《麥克圖巴特》第266封信)。批判滲入伊斯蘭教中的 希臘哲學成份,力圖把這些“不純”成分排除出去(見《麥克圖巴特》第266封信)。強調履行教法規定的“五功”(念、禮、齋、課、朝)的重要性,認為捨棄“五功”而單純從事道乘功修,即使非常刻苦也是無益的(見《麥克圖巴特》第114封信)。
著述觀點
《麥克圖巴特》綜述了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宗教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並在反對將道乘功修神秘化,寬容不同功修方式等方面有所發展。《麥克圖巴特》於18世紀後期,由伊瑪目蘭巴尼的第六代再傳弟子卡里·阿格德和第八代再傳弟子沙·奧里亞等人傳入中國新疆地區。19世紀末,俄國喀山伊斯蘭教學者穆拉德·阿凡提經多年努力,將《麥克圖巴特》從波斯文譯為阿拉伯文,於1901年 在麥加出版,擴大了在阿拉伯各國的影響。不久,《麥克圖巴特》阿拉伯文譯本被回族朝覲者帶回中國,在上海影印出版。此後,《麥克圖巴特》波斯文本和阿拉伯文譯本同時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被列為經堂教育讀本。
傳入中國
《麥克圖巴特》是傳入中國的第一部較為全面地闡述印度希爾信迪學派宗教理論的書籍,被維吾爾族蘇菲派和回族各門宦宗教學者譽為傳入中國的四部重要蘇菲派經典之一正另外三部是《瑪斯納維》(Mathnawi)、《人類的馨香》(Nafhat al-Ens)和《拉沙什哈特》(Rasha-hat)],豐富了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宗教理論的內容。
(譚吳鐵 馬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