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舞

《鶴舞》出現早期,舞蹈者的服裝就像丹頂鶴的複製品一樣,逼真至極。 《鶴舞》起源歷史悠久,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 不過,我國在試圖把《鶴舞》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卻受到韓國的質疑。

基本信息

大自然中的鶴舞

生活在我國東北平原上的丹頂鶴每年四月初發情期間,雄鶴主動求愛,引頸聳翅,總是“嗝——嗝”地叫個不停,而雌鶴則隨著翩翩起舞,報以“嗝啊——嗝啊”的回答,雄鶴、雌鶴對歌對舞,你來我往,一旦婚配成對,就偕老至終。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兩隻仙鶴載歌載舞,歌聲悠揚,舞姿婆娑,事後兩隻仙鶴又能白頭偕老,因此自古以來,我國特別是東北地區,把丹頂鶴擇偶過程中對歌對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鶴舞”。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濕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重視,野生丹頂鶴被一直作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加以照顧,以及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到東北觀鶴舞已經成為“驢友”們到東北,特別是吉林必不可缺的旅遊項目。

朝鮮族的鶴舞

簡介
《鶴舞》最早只是大型宮廷歌舞“五方處容舞”中的一種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時期,鶴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變化:兩隻鶴圍繞兩朵蓮花進行舞蹈,成為獨立的《鶴立蓮花台舞》。鶴舞傳入中國已有百年的歷史,經民間藝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為完善,並得以在民間流傳,深受民眾的喜愛。解放初期在延邊地區各縣市普及,目前在安圖普及最為廣泛。鶴舞主要通過模擬鶴的悠閒動作,如搭頸、啄魚和擺臂等動作,形象地表現了朝鮮族人民崇敬仙鶴的精神信仰和對善與美的強烈追求。鶴舞經由朝鮮移民傳入中國。1952年,安圖縣萬寶鄉(現為萬寶鎮)農民業餘文藝匯演時,鶴舞第一代傳承人金再善表演了“鶴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鶴舞得以流傳。1989年,在全州文藝匯演中,安圖縣代表隊表演了《鶴舞》,獲得第一名。1997年《鶴舞》被收入由國家文化部主編的《中國朝鮮族舞蹈集成》一書中。
我國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採取集體勞動、相互協作的勞動形式。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蕩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之中。
朝鮮民族自古以飛鳥為民族圖騰,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他們把“鶴”視為天界與神仙相依的飛鳥而稱作“仙鶴”。隨著科學的進步,雖然人們思想中宗教色彩逐漸淡化,但對仙鶴的喜愛與崇敬卻始終留存。人們把仙鶴作為長壽和幸福的象徵,把仙鶴棲息之地認作是吉祥之地。據說,朝族男子在一身素白衣褲外另罩一件黑色背心的傳統服飾,是來源於對“仙鶴”白羽黑翅的仿照。而且,在出席正式場合時,還要特地戴上一頂猶如“鶴冠”的黑色紗帽,給人以高貴、素雅之感。
《鶴舞》出現早期,舞蹈者的服裝就像丹頂鶴的複製品一樣,逼真至極。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傳入我國的《鶴舞》由於民間藝人的加工,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與朝鮮半島上的《鶴舞》差別越來越大。這些變化在服裝上體現得最明顯。舞者的服裝用羽紗縫製,一般染成青色,雙手拇指和食指上固定用竹筒削制的長長的“鶴喙”,利用舞者靈巧的雙手來表現丹頂鶴對歌的優美情景。表演之時,雖然只有一位舞者在舞台上表演,但看起來卻像一對仙鶴在對舞,亦真亦幻。
由於受現代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很難發展,專業表演機遇越來越少,發展舉步維艱。有表演才能並掌握鶴舞藝術的人才老齡化,骨幹力量流失嚴重,老、中、青、少年人才斷檔,青黃不接,致使鶴舞面臨瀕危。

特點

《鶴舞》主要通過模擬鶴的悠閒動作,搭頸、啄魚和擺臂等動作,描繪出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態,形象地表現了朝鮮族人民崇敬仙鶴的精神信仰和對善與美的強烈追求。它是朝鮮族民間舞中唯一的鳥類假面舞,其動律和動作以模擬鶴的形態,特徵為明顯標誌、樸素、柔和、舒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
《鶴舞》起源歷史悠久,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研究的價值,對於研究朝鮮族舞蹈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對《鶴舞》保護

由安圖縣傳承、挖掘和整理的朝鮮族傳統舞蹈“鶴舞”,以其較高的藝術性與觀賞性,日前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鶴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去年,安圖縣將鶴舞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初正式通過。針對缺乏專業人才,相關理論研究水平低的實際,從去年開始,安圖縣政府每年撥出專款兩萬元,用於人才培訓和建立表演基地,並成立了安圖縣朝鮮族藝術培訓中心,把鶴舞列為培訓內容重點。今後,安圖縣將在旅遊景區建立以《鶴舞》為主要內容的舞蹈表演隊,建設以鶴舞為重點的民俗文化體系。
不過,我國在試圖把《鶴舞》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卻受到韓國的質疑。韓國很多人認為,我國朝鮮族的“本國”是朝鮮和韓國,而《鶴舞》最早也是在韓國先出現的,因此中國並沒有為《鶴舞》申遺的資格。對此,我國一些資深專家指出,雖然我國的《鶴舞》是在朝鮮半島上原有的《鶴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是在經過近1個世紀的發展,我國的《鶴舞》已經獨樹一幟,與韓國的《鶴舞》差別很大,因此我國完全可以為安圖縣《鶴舞》申遺。

鶴舞(三灶鶴舞)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由廣東省珠海市申報的“鶴舞(三灶鶴舞)”入選,列入傳統舞蹈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珠海鶴舞分布在珠海市金灣區三灶,源於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鶴舞表演時伴有打擊樂,氣氛歡快而熱烈。它是三灶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模仿白鶴的神態動作,研究白鶴的生活習性而創造出來的民間舞蹈,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鶴歌鶴舞按照它原來的樣子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世博期間,三灶鶴舞將演繹仙鶴臨門、覓食、洗嘴、梳毛、嬉戲等過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動傳神。

詞典解釋

1.《韓非子·十過》:“ 平公 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聽之。’ 師曠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後即以“鶴舞”形容優美的舞姿。
唐 鄭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獻詩》之二:“鸞歌隨風吹,鶴舞向鵾弦。” 唐 武三思 《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筆動鸞回,弦調鶴儛。”
2. 比喻大雪飛舞。
陳毅 《沁園春·山東春雪壓境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詞:“正 遼東 鶴舞,滌瑕盪垢; 江 淮 斤運,砌玉浮雕。”

明代詩人邵寶詩作

詩作簡介

【作品名稱】鶴舞
【創作年代】明
【作者姓名】邵寶
【作品體裁】詩

詩作原文

【鶴舞】
誤向丹丘共羽流,多情今得此亭幽。
長鳴似與高人語,屢舞誰於醉客求。
風羽九逵能抗晚,野心萬里欲橫秋。
試將衣袖閒招引,轉盡花陰意未休。

作者介紹

邵寶[明](1460~1527),字國賢,號泉齋,別號二泉,無錫人。生於明英宗天順四年,卒於世宗嘉靖6年,年68歲。登成化20年(公元1484年)進士。授許州知州,歷戶部員外郎、郎中。歷為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宸濠向索詩文,嚴拒之。教生徒以致知力行為本。又革除當地親死不葬不之陋俗。為身守正,不交權勢。進浙江按察使、右布政使,為避免勞民傷財,奏停處州銀礦,轉為湖廣布政使。正德四年(1509),遷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劉瑾擅政,邵寶入京絕不與通,遂被劾致仕。劉瑾敗亡,起邵寶為貴州巡撫。未幾,升戶部侍郎。改左侍郎。又命兼左僉都御史,處置糧運。拜南禮部尚書,懇辭不就。嘉靖初(公元1522年)起復前職,仍辭去。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平生好學,博綜群籍,學者稱二泉先生。寶為李東陽門人,故詩文皆宗法東陽;文典重和雅,詩清和澹泊,尤能抒寫性靈。著有《容春堂前集》20卷,後集14卷,續集18卷,別集9卷,又有《簡端錄》、《大儒奏議》、《慧山記》、《漕政舉要錄》、《學史》、《端簡二餘》》、《定性書說》(均四庫總目)等,並行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