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鎮

鳴沙鎮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轄鎮。1955年置鳴沙鄉,1958年改鳴沙公社,1986年建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21公里。面積31.2平方公里,人口1.7萬。2801省道與中(寧)鳴(沙)線交會於此。轄黃營、薛營、鳴沙、養馬、二道渠、五道渠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毛紡廠、塑編廠、絨線廠、地毯廠等,仿古地毯大量出口中東國家,是全區對外貿易拳頭產品。農業主產小麥、水稻、玉米,兼產西瓜,特產龍骨、髮菜。安慶寺永寺塔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中寧縣有個鳴沙塔,據史書記載,“靈州有沙,踐之有聲,故曰‘鳴沙’。”鳴沙鎮之名由此商來。在鳴沙鎮西約300米的“黃河古道東岸有一座八角形樓閣式磚砌古塔,名叫“鳴沙塔”,塔基呈圓形,高出地面1.5米,塔身六層以上已坍塌。傳說“鳴沙塔”原有13層,高40多米。現只剩下20多米。

概況

傳說鳴沙原來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非常繁華,城池也大,現在的鳴沙鎮只是原來鳴沙城東南的一角。以前這裡人很多,城市也很熱鬧。黃河水像一條金色的鏈擦城而過,給鳴沙城增添了不少光彩。後來,從崑崙山上下來一條蛟龍,到這裡興風作浪,一夜之間,黃河水就吞掉了半個城池,不到三天,美麗的鳴沙城只剩下東南拐角了。許多人被洪水吞沒,活著的人爬上了城牆向天祈禱,求來了一隻神鷹,神鷹撲到河水裡,與蛟龍博斗,把蛟

龍的雙眼給啄瞎了,但蚊龍仍然不屈服。為了征服蚊龍,神鷹下凡來到人間,托胎為人間的能人,這就是後來成為宋朝大將的范仲淹。范仲淹鎮守宋朝北部邊陲,來到鳴沙城,把自己的寶盔寶甲壓在蛟龍身上,於是一座直插雲天的寶塔就從地里冒了出來,把蛟龍鎮住了,從此,蛟龍再也翻不了身,河水也就退下去了。塔身壓住蛟龍後,鳴沙城一帶再也不受黃河洪害之苦了。可是蛟龍的尾巴還在水裡扑打著,處在蛟龍尾巴一帶的舟塔地區人民仍然遭受水災的危害。

過了不久,范仲淹再次來到鳴沙城,舟塔百姓要求范仲淹徹底馴服蛟龍,永除禍害,使人民永享幸福。但狡猾的蛟龍,見范仲淹一來,就裝得非常老實。等范仲淹一走,蛟龍又興風作浪,放肆起來,反覆幾次。范仲淹為了為民除害,治服蛟龍,採取智斗方法,隱去自己的身份,扮成一個拾糞的老漢,每天天不亮就在鳴沙城周圍拾糞,當蛟龍正捲起尾巴在舟塔興風作浪時,范仲淹把糞叉向鎮蛟龍的塔擲去,剛巧只叉走鳴沙塔的上半截,這上半截塔飛一般地落下把蛟龍的尾巴壓住了。這就是後來的舟塔。從那以後,鳴沙城一帶人民才真正安居樂業了,而鳴沙塔也就僅剩下半截六層了。

地理

鳴沙塔坐北向南,塔南面辟有一券門,券門高1.55米,寬0.66米,每層以迭澀磚出檐,檐下每面正中轉角處,飾有磨磚對縫的仿木斗拱。挑檐的折角處僅存風鈴殘柄。塔體外表以白灰抹壁,通體簡潔素雅。塔室採取厚壁空心木板樓層結構,原有木梯可以逐層攀登。

歷史

鳴沙塔始建年代不詳,據塔磚上刻字為“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慶府重造。”可見,現存的古塔是明代重建。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安慶寺,寺內浮屠,相傳建於諒祚之時者。”安慶寺位於鳴沙洲城內,李諒祚是西夏第二代皇帝,據此,鳴沙塔始建於西夏初期。

相關詞條

中寧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