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廟李人民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解放思想,完善經驗,轉變觀念,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高歌猛進,譜寫了新的篇章。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2000年被命名為市級"文明鎮",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GDP)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元。在鄭州市社會經濟綜合實力30強鄉鎮排名中,位居第2。基礎設施完備發達。廟李鎮位於鄭州市文化路北端,東臨107國道,西依河南省體育中心,北靠鄭州大學城,東風路、南陽路、北環道、310國道穿鎮而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孟輕線、南花線等主幹高壓線路覆蓋全鎮,電力充沛;全鎮電話鎮普及率達95%,已基本建成電話鎮;村村用上自來水。市天然氣總公司第二儲備站、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及白廟水廠均在轄區,為轄區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都市農業多姿多彩。圍繞農村服務城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抓住鄭州市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機遇,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目前,我鎮的糧食作物已由1998年的畝調整到2001年畝,無公害蔬菜、林果和花卉面積發展到 畝。在實施規模經營的同時,廟李鎮以陳砦花卉市場為依託,以陳砦園藝公司為龍頭,由點到面,逐步發展為以花卉、苗木為主要品種的集約化農業體系,並向農民無償提供鮮切花種苗,負責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指導和產品回收;在310國道以北的杲村,我鎮集中進行畜牧養殖,建成了杲村牧養殖區,在琉璃寺、二十鋪,突出重點地抓好觀光農業,規劃改造現有果園、漁池、飯店、房屋等,並在周邊環境植樹、種花、種草,改善周邊生態環境,體現出農村和田園特有的淨美和純樸,增強吸引力,為市民提供觀光、餐飲、休閒、娛樂的一條龍服務,使城郊農村成為市民調節生活,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隨著綠茵廣場、鄭州珍奇植物園的成功運作,廟李鎮重點在張家村、杲村等北部村發展花卉業,爭取用2-3年的時間把花卉業發展成為我鎮的支柱產業,並且加快豐慶路花卉一條街建設,為建成"廟李大花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我鎮代表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試點鎮,參加了農業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交流會,受到農業部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好評。
都市型農業
廟李鎮緊鄰鄭州市區北部,全鎮1.5萬人口,人均耕地僅0.5畝。過去,該鎮農民幾乎全靠種植小麥為生,到90年代初人均年收入僅千元左右。近年來,廟李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以花卉、蔬菜種植為支撐的都市型農業經濟,單純從事傳統農業的人口比重已下降到30%。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1億元,3年來年均遞增13.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85元。廟李鎮緊緊抓住鄭州加快城市化進程這一機遇,以服務轄區單位為重點,積極建設科技市場、花卉市場、建材市場、蔬菜批發市場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市場數量由1998年的8個增加到2001年的13個。同時,培植科技信息網路、房地產開發、中介服務三大新興產業,推動全鎮經濟朝區域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更多的農戶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從事交通運輸、通訊、餐飲、娛樂等服務性行業。目前,位於市區環道以內的3個行政村已無人涉足農業生產。
廟李鎮以陳砦高效農業示範園、珍奇植物園等示範工程為載體,推動農業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發展。目前,全鎮基本形成了蔬菜、花卉、養殖三大主導農業產業,糧經比例由1997年7∶3發展到現在的2∶8,全鎮及周邊2000多戶農民從事花卉生產,有的農戶年收入可達3萬到4萬元。以金苑面業、金水食品有限公司為骨幹的農副產品流通加工貿易體系日趨完善。目前,全鎮各類企業達3479家,到2001年底全鎮企業增加值達到4.6億元,為城郊地區的民眾增加了就業機會。
工業園
金水印刷工業園位於廟李鎮轄區北部,索凌路以東、東風渠以西、賈魯支河以北、310國道以南,總規劃面積1244畝。北環路、國基路、新柳路、東風路、文化北路、豐慶路和索凌路所交織的四縱三橫的公路網,為工業園區帶來了便利的交通;周邊的海洋館、花卉市場、古玩城等文化服務業為工業園區帶來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現已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印刷包裝業,為打造印刷工業園區的規劃發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根基。現有工業多數屬印刷包裝業,如:華英包裝,占地40畝,2004年銷售收入4480萬元;其它附帶大中型規模企業,如:利寶龍磨具、敬業混凝土、索凌電氣等已入駐工業園區。
根據區、鎮兩級規劃,擬招有相應資質的國內外大型建築開發商承建起點高、建設標準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化現代工業園區。同時,面向國內外廣大客商誠招以大中型規模印刷包裝企業為主,電子信息、輕工、生物工程、社會公共事業等環保、高效、高附加值產業為附的相關產業項目入駐。
文化中心
廟李鎮黨群服務中心絲竹歡暢,掌聲陣陣,轄區內近200位居民在欣賞精彩的戲曲表演。一位老人高興地說:“家住廟李,我們有福啊!”2006年10月22日,廟李鎮成立全省首家黨群服務中心。兩個多月來,這裡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把轄區黨群的心吸引過來、凝聚起來。
服務中心人氣旺
進入黨群服務中心,迎面就是紅色展廳,廟李鎮的黨員、民眾在這裡重溫黨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一樓到三樓,藏書5000冊的圖書館、多媒體培訓中心等多個服務場所免費向黨員和民眾開放;從周一至周五,放電影、搞培訓,文化活動天天不重樣。不久前,中心專門為100多名外來建築工人放映電影。家住廟李鎮陽光嘉苑小區的吳先生說:“什麼是執政為民,什麼是和諧社會,我們在這裡體驗到了!”
寓“管理”於“服務”
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症,廟李鎮廿鋪村村民陳欣英家裡負債累累。黨群服務中心幫助陳欣英家申請了農村低保,又通過“愛心橋”給予了他們現金救助。
為解決轄區黨員和居民民眾遇到的生產生活難題,鎮裡將民政所、司法所、計生辦、企業辦和社保辦等部門的職能延伸到了黨群服務中心。
民政所在中心設立愛心橋,兩個月來,動員組織和社會力量救助轄區困難黨員、民眾和外來務工人員83人,為困難民眾發放了價值1萬元的愛心醫療卡。
企業和社保辦把就業再就業服務前移,定期提供轄區內各企業用工信息,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已幫助81人實現再就業。
在廟李鎮陳砦花卉市場經商的浙江籍退伍軍人顧小馬說:“黨群服務中心把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變成了親情服務,讓我們流動黨員願意常常回‘家’,更自覺地為黨添光彩。
跨越式發展
文明的力度穿透歷史,古老文明在今日依然綻放光芒,又值一年春色好,位於鄭州市北郊的廟李鎮一派繁忙景象。一條條平坦筆直的水泥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樓,一張張喜悅的笑臉,一曲曲熱情的讚歌,播種的季節,我們聆聽著和諧村莊的腳步,迎來了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個春天,他們按照“規劃先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分步推進”的原則,加強村中基礎設施建設和為民眾服務設施建設,最佳化人居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修道路,整村容,調整產業結構,大搞特色產業,使這塊充滿希望的熱土更加春意盎然、富有生機。(一)民生工程
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黨在農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村社會保持了安定和諧的大好局面。但是,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土地資源的個體分割使其能量的發揮受到限制,以張建坤為首的新一屆張家村“兩委”經過反覆研究,通過一年多的村社區建設實踐,破解了這一問題。他們大力開展社區建設,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租房業,“大手筆”做好規劃,讓村民們蓋起了小洋樓,使“租賃房”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如今,整個村中已經改造了75%,已有400多戶建成新房,還有15~20%的民眾在積極按村的計畫進行申請,村規劃面貌已初見成效。這樣,不僅有效地整合了農村各種資源和力量,而且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實現社區內人力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的互通整合,把優勢整合發揮到了最大限度。
一座座布局合理、規劃統一的六層小洋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為3萬多流動人口解決了住房問題。為更好地推動租房業的發展,鎮裡專門為公交公司開闢兩塊空地,作為公車的停車區,吸引來了41、209、98等線路的公交,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在給外來人員帶來便利的同時,村民們的口袋也鼓了起來,每戶每年僅租金收入就達4萬多元。
(二)發展經濟
展經濟,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不斷提高化解各種複雜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為建設和諧經濟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張家村一是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維護穩定工作網路,及時準確掌握縣域內的各種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二是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積極開展創建平安社區,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三是積極研究新形勢下外來流動人口增多的現狀,制訂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基層治安防範工作體系,做好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各項工作,鎮裡計畫投資300萬元,對全鎮安裝監控系統,一期工程先在主要幹道上、繁華路口安裝,二期工程計畫每戶都裝上電腦聯網監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