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鳴沙塔是一座八角多層、樓閣式空心磚塔,距今有900多年。塔原高14級,
是一座八角樓閣式磚塔,青磚挑檐,白灰抹壁,角掛風鈴,寶瓶鑽尖。修復後略如舊制。塔基是正方形,邊長14米。塔體距塔基5米,進塔的門高*對米、寬0·70米,塔壁厚3·05米。塔座為一低矮的磚砌八角須彌座。第一至第四層的塔檐下有仿子一層磚一砌,上為出一跳的磚砌假斗拱,為一斗三升、角牙子相間的做法,共十層。第一、第二層券門11西南,第三、第五層券門東西相通,第四、第六層券門南北相通,內有木梯登頂,可登高遠眺。明嘉靖四十年(1561)地震,震倒7級。隆慶至萬曆年間慶王府主持重修,始名永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地震,又震倒7級,殘塔留世200餘年。1985年撥專款進行修繕,重新修復4級,共11級。鳴沙塔的造型、風格與銀川西塔相似。現存殘塔,是明代重修。
歷史記載
嗚沙塔的始建年代,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安慶寺內浮屠”,相傳建於諒祥時者。”李諒祥是西夏第二代皇帝,在位於lop年至lods年。從塔的造型、風格來看,像銀)!!西塔,可能為西夏所建。不過,後來人們看到的鳴沙殘塔,已非西夏之物。
據《鳴沙州重修安慶寺碑記》記載:“至於嘉靖四十年*561 年),坤道弗寧,震動千里,山移谷變,寺宇傾頹……”又據《慶府重一命“浮屠”,又作浮圖。即佛陀的異譯,古人一般稱佛教徒為浮屠氏,佛經,為浮屠經。中國又稱佛塔為浮屠。有一句老話說,“救人一命,勝造六級浮屠”,就是指造七級寶塔。建鳴沙州安慶寺永壽塔碑記》記載:“鳴沙額設祿田軍校恆產之地,
創有安慶寺,壯麗規模,一方頂禮。我列祖明德恤把,重修耷,香火綿延。嘉靖四十年震劫,梵宇寶塔傾法,獨中殿大佛伊然未動,若有靈光感應。住持洪林頗有僧行,具啟。父王發慈悲心,捐祿掄材,命官董事,善類景從,悉輸資力。越歲,金碧輝煌,殿廣宇朗,偉然改觀也,即下令有司撰文立褐。緣寶塔乏匠,年久未建,予心早夜靡寧。自隆慶三年(1569年)以來,屢施營膳之費,工程浩大,未易速竣,萬曆八年(1580年)三月上旬告完,僧復乞塔名,改日‘永壽’。記錄一十四級,風鋒玲找,倚雲突兀,可對小西天第一峰……”由此可知,原鳴沙塔明嘉靖四十年地震震毀,隆慶三年又開始重建,至萬曆八年建成,歷時12年之久,且改名“永壽塔”。
鳴沙塔的故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鳴沙地區又發生一次7.25級的強烈地震。這次地震損失慘重,災害情況《乾隆中衛縣誌》中有詳細記載。在這次地震中,永壽塔復崩其半,上七級半無存,剩下六級半,且被震裂,殘高27米。時河床南移,鳴沙古城一半被陷,兇猛的河水直逼永壽塔下。然而,永壽塔畢竟經受住了考驗,河水“久攻不克,”只好“北撤”。只剩半截的永壽塔巋然不動,屹立於原風水寶地。這次震災之後,再也沒有人對寶塔及寺廟進行過維修,半截殘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黃河老岸邊沿,向天張著大口,達Zto多年之久。於是,演繹出一段民間故事。
故事說,如今的鳴沙,原叫鳴沙州,是座繁華的古城。宋朝時候,從黃河源頭下來一條皎龍,興風作浪,黃水泛濫,一夜之間,吞沒了半個鳴沙城。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祈禱求救。於是,飛來一隻神雁,撲人水中啄瞎了較龍的雙眼。神雁去後,蚊龍並未訓服,而是變本加厲地逞凶作惡。為徹底制服較龍,神雁來到人間,傳說就是宋朝大將范仲淹。他把身穿的盔甲脫下來,壓在蚊龍頭上。盔甲化為一座寶塔,就是嗚沙塔。鎮住了龍頭,黃水退去,剩下的一角鳴沙城才算保住了。
鳴沙地區安然了,但舟塔地區又鬧起了水災。原來,蚊龍並未徹底被治服,它的尾部在舟塔,惡龍擺尾,舟塔倒霉。而且,蚊龍變得十分狡猾,范仲淹一來,它就裝得老老實實,范仲淹一走,它就興風作浪。為了搞清楚原由,范仲俺就裝扮成一個拾糞的老頭兒。他背著背斗,拿著糞叉,每天天不亮就來到黃河邊,邊拾糞邊暗查。這天凌晨,烏雲滾滾,較龍又卷尾作惡,拾糞老頭兒一糞叉甩去,上半截鳴沙塔就飛到舟塔鎮住了較龍的尾巴。就是人們後來看到的寧舟寶塔,簡稱舟塔。從此,鳴沙、舟塔一帶再沒有遭受水災。
文化見證
當然,寧舟寶塔自然不會是鳴沙塔的上半截,此傳說不過是因為中寧地區的老百姓對范仲淹崇敬有加,編個故事歌頌他罷了。
1963年2月2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1963〕059號檔案,正式確定鳴沙塔為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中寧縣人民政府曾上報維修計畫。並於1984年下達了寧政發[1984)ito號檔案,確定了鳴沙塔的保護範圍。
1985年,自治區文物部門撥出專款,聘請雲南省大理古塔維修隊,在國家文物局高級工程師姜懷英、楊玉柱兩位專家的指導下,對鳴沙塔的整體進行了全面維修。現塔體完整,計高11級,坐落在18米見方,高2米的基座上,塔身淨高36二米。塔尖設三層寶瓶,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覆蓋,內設層梯可供攀登遠眺。塔基用青磚包砌,條石封沿,基面用大青方磚鋪蓋。四周加設了粗鋼圍欄,美觀而又牢固。塔保護區內又砌了長ito米,寬60米,高2米的磚圍牆。依照安慶寺的結構,1988年以來,不斷增添寺廟建築,上、下院內分別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陪殿、禪堂、淨室、齋房等仿古建築。1996年,又在大殿兩側新建了涼亭兩座,大型花池一座。現大門外側牆壁上鑲嵌著由自治區文物局統一製作的保護標誌石碑,上刻:“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鳴沙塔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九六三年公布,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M000年立。”
千百年來,清妝淡雅的鳴沙塔,歷盡了滄桑,飽嘗了疾苦,經受了考驗—…·它是華夏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
嗚沙塔獲得了新生。還必將獲得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