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之肆

鮑魚之肆

鮑魚之肆(拼音:bào yú zhī sì),出自出自漢劉向《說苑·雜言》,賣漬魚的店鋪叫鮑魚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漢劉向《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漸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芝蘭之室: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肆,店鋪; 鮑魚:即漬魚,有腥臭。賣漬魚的店鋪叫鮑魚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英文解釋

a market for salted fishes -- objectionable environment;a bad environment;a shop which sells salted fish;

成語典故

出 處

漢劉向《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解釋

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薰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

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後,商(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賜(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漸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鹹魚的作坊,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裡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也是環境影響的!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重點

商:孔子弟子,即卜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

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日漸,日益。

賜:孔子弟子,即端木賜,字子貢。儒商之祖。“孔門十哲”之一

損:減損。

曾子:孔子弟子,即曾參,字子輿。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據傳是《大學》《孝經》的作者。

何謂:為什麼這么說。何,語氣副詞,為什麼。謂,說。

好:喜好;喜歡。

賢己者:省略介詞“於”,表示比較,即“賢於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

處:相處;結交。

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比不上自己的人。若,動詞,不得上;趕得上。

所使:所派遣的使者。

居:交往;在一起。

芝蘭之室: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環境。

與之化:與之交融(融合),即與芝蘭本身的香氣融合在一起。化,同化,與……趨向一致。

丹之所藏者:收藏儲存硃砂的地方。漆之所藏者:收藏儲存漆的地方。

赤:形容詞作動詞,變紅。黑:形容詞作動詞,變黑。

是以:介詞“以”的賓語“是”前置,以,因為。是,此;這。因此;所以。

君子:有德行有修養的人。

慎:慎重;謹慎。

其所與處者:自己所結交的人和所處的環境。其,自己。與,動詞,結交;親附。處,居,置身。者,助 詞,……的(人、事、物)。

焉:句末語氣詞

詞語辨析

近義詞

鮑魚之次

反義詞

芝蘭之室

示例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入~,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謂乎? ★清·憂患餘生《〈官場現形記〉序》

重點詞

1.吾:我

2.何謂:為什麼

3.好:喜好

4.友:派遣的使者

5.如:就像

6.是以:所以

7.益:長進

8.損:減損

9.賢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

10.說.:談論

11.視.看,比照

12.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