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省牡丹區都司鎮西馬垓位於菏澤城區東北部25公里處。
一、建置區劃
西馬垓位於菏澤城東北,歸屬於都司鎮,距都司鎮6公里,地處東經115℃,北緯35℃。大多數居民為回族。
二、自然條件
西馬垓交通便利,位置優越,220國道縱貫全境,日東高速、德商高速在境內均有下道口,京九鐵路都司貨運站距居委會所在地8公里.
三、經濟發展
工業:西馬垓為重點的畜產品加工示範村。皮毛加工業以西馬垓私營企業為主,產品遠銷俄羅斯,歐洲等海外市場,僅關稅返還額年均1200萬元以上。
四、人民生活
1988年以來,西馬垓整體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經濟快速增長,人均收入不斷增長,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純收入由1988年的不足300元發展2009年的3068元。隨處可見轎車,營運性客車;轄區內居民固定電話入戶率達到95%以上,行動電話擁有率也達到95%以上。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京九鐵路、220國道縱貫全村、區位優勢顯著。
宣傳普及工作
家電下鄉政策
2008年12月1日起家電下鄉工作轉入推廣階段,推廣工作暫定到2010年11月底結束。
根據商務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通知精神,對家電下鄉相關政策做如下調整:一是家電下鄉補貼產品由三大類調整為四大類,新增洗衣機為家電下鄉補貼產品;二是調整了彩電、冰櫃產品的補貼最高限價,彩電由1500元/台調整至2000元/台,冰櫃由2000元/台調整至2500元/台,洗衣機最高限價為2000元/台;三是對農民購買補貼產品數量作了調整,農民每戶每類產品最多可購買一台(件);四是農民在申請補貼時提供身份身份證、發票、標示卡等相關材料的同時,增加提供戶口簿。
牡丹區歷史文化村鎮——都司鄉西馬垓村
西馬垓行政村位於菏澤市牡丹區都司鎮東北部,距城23公里,濟(南)蘭(考)公路東側。村呈正方形,北緯35°22′,東經115°39′,耕地1800畝,全村現有人口3500人,是菏澤市較大的回族村。馬垓村人歷來有習練武術(花、洪拳)的傳統。 據《馬氏家譜》記述,馬氏先祖馬鑒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在武昌任指揮同知,升遷曹郡世襲,上居此地建村,村名馬家海,簡稱馬海。明永樂二年(1404年),該村居西,稱西馬海。建國後按習慣寫法,把“海”字寫在“垓”字。1984年設立集市。馬氏十九世祖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諡號“端敏”。回族,菏澤城東北馬海村人。他生於官宦之家,祖輩幾代為清朝官吏。自幼聰穎,十三歲能作詩,1846年舉人,1847年中進士,先後任安徽太和、宿松、亳州、建平、合肥等知縣及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1853年,馬新貽任合肥知縣時,曾隨欽差大臣袁甲三率兵鎮壓太平軍,攻破了太平軍占領的盛家橋、三河鎮等據點。 1854年至1855年間,廬州城被太平軍占領,他招募撓勇進行訓練,以圖克復。因太平軍剛到,馬新貽暫避其鋒芒。後乘其不備,夜間火燒太平軍營,大敗太平軍。攻占了廬州。由於鎮壓太平軍有“功”,升廬州知府,“賜花翎、永賜廬州”。 1858年,任按察使時,舒城、六安等州縣失守,陳玉成率軍進攻廬州,馬新貽隨同清軍官兵迎戰,被太平軍打得大敗。廬州重新被太平軍占據。因而被清政府革職留任。1860年,欽差大臣袁甲三調辦大營糧台,連連克複數地,保舉馬新貽復官。1862年,他回家隨安徽巡撫唐訓方巡視蒙城、亳州。1863年,他督駐蒙城清軍與太平軍作戰,屢戰不勝,糧盡援絕,堅守孤城,籌劃利於防守的策略,撫慰兵士的鬥志,忠親王率兵從外進攻,馬新貽作內應,打敗了太平軍。 1863年,他任安徽布政使。安徽久經戰禍,瘡痍滿目,馬新貽下令招募流亡的人,勸他們耕田種地,減少工商稅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眾負擔。1864年,江、浙、湖、廣等省的太平軍被清軍打敗,馬新貽任浙江巡撫。奏章陳述應辦的六條大事:一、吏治應當大力整頓;二、兵事應當專職負責;三、丁漕應當普遍刪減;四、水利應當急需興修;五、用人應當因地適當;六、開懇應當立即籌辦。又在浙江、福建兩省交界處增添營壘,防止福建的農民趙義軍興兵浙江東部地區。築海寧石塘,修紹興東塘,竣通三江口,使沿海一帶農業開始恢復,歷年來未完成的錢糧賦稅請求免除。 1868年二月,任浙江、福建總督,八月任兩江(浙江、江南)總督,兼通商大臣。奏摺朝廷陳述最重要事六條:一、籌善後在養民生;二、防河務在築堤;三、講吏治在查官方;四、整綠營在擇將才;五、聯絡江防在酌留水師;六、辦理洋務在恪守條約。他不圖虛名,不求速效,實實在在盡力去辦。時會江暴發洪水,臨江地區房舍田園被大江淹沒,他設局按開分發錢糧,救濟災民數萬排水涸田,收養耕牛數千頭。老百姓春耕無牛,可以向官府回贖,這些措施頗得民心。馬新貽長於軍事。由於他勤政親民、振壓惡勢力,深得民心,朝廷十分厚愛。因此他死後被朝廷加封為太子太保,在西馬垓村北為他修建墓地,占地二十餘畝,有石牌坊、石馬、石羊、石人等好不壯觀。後來,這些珍貴的歷史之物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只保留馬新貽的一座墓碑。 解放前,黑暗政府歧視回族再加上兵荒馬亂,討荒要飯妻離子散者大有人在,一直到現在,外省外地還有當年流落在外的西馬垓人。解放後,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回族民眾發揮屠宰、皮毛加工,會經商的優勢,私營經濟迅速膨漲。回族人堅持以裘革服裝、皮毛工藝品出口創匯為主,以白皮裘皮、蘭濕皮內銷為輔的原則,產品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初步形成了制裘、製革、皮毛工藝屠宰加工多品種庭院經濟體系,產品遠銷東南亞、俄羅斯、美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95年全村企業總產值近億元,人均收入20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全村大街小巷鋪上了柏油路,戶戶安上了程控電話、彩電、冰櫃等家用電器進入了百姓家。連私人轎車也出現在西馬垓街頭。96年,西馬垓行政村研究決定,在村北220國道南等建畜產品加工區一處,占地100畝,安置45家企業大戶。 經過一年多運作大部分企業開始生產,產品數量、質量都大於好於往年,先後在北京使館區、俄羅斯打開市場,大量裘皮產品銷往俄羅斯市場,97年僅裘皮服裝一樣產值就達1.2億元,初步發展了畜產品加工區的優勢。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裘皮服裝嚴重滯銷,價格一落千丈,企業虧損近億元。2001年至2005年全村一般納稅企業發展到20戶,2005年全村企業總產值達兩億多元,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向國家納稅近千萬,全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家庭轎車村里隨處可見,民眾生活水平日新月異。 出處:《山東省歷史文化村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