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鄉鎮蘇木名稱由來:原名哈日道布,系蒙古語,黑土包,為勒王所領遊牧地,清宣統年間(1910),漢族大量流入,形成村落。開魯縣興建歷史早於魯北,1924年熱河督統唐瑜鱗建魯北鎮。因魯北位於開魯縣北側,故命名魯北。據說,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扎魯特地區才開始設縣,因為該地在開魯縣以北,故稱魯北縣,也叫魯北設定局,在魯北鎮地區已開始修建的縣政府是一棟磚木結構、二十餘間、六百平方米的房子。建國前,這裡曾是個古樸荒涼的小村。隨著放荒墾殖,人口的增多,在一九四七年魯北鎮才真正成為具有三百多戶居民的小鎮。至2006年,魯北鎮總人口達到8.77萬,居民2.41萬戶,老鎮區人口4.39萬。國民生產總值11.3億元,年增長率11.5%。是一個以漢族為主,有蒙古、漢、滿族、回、朝鮮等13個民族聚居的城關鎮,蒙古族占人口總數的39.5%。
歷史沿革
1922年,高義山建立“裕豐公司”,賣荒開墾建起村落。民國13年(1924年),扎魯特地 區才開始設縣,正式設立魯北設治局,建魯北街。因為該地在開魯縣以北,故稱魯北縣,也叫魯北設定局,在魯北鎮地區已開始修建的縣政府是一棟轉木結構、二十餘間、六百平方米的房子。民國22年(1933年),偽滿洲國撤銷魯北縣治,恢復東西扎魯特旗,魯北為東扎魯特旗所屬。民國24年(康德二年即1935年),東西扎魯特旗合併,旗公署設在魯北街。隨著放荒墾殖,人口的增多,在一九四七年魯北鎮才真正成為具有三百多戶居民的小鎮。
1956年建鎮。1958年稱紅旗人民公社,1965年恢復魯北鎮建制。2001年9月蘇木鄉鎮機構改革,工農鄉和伊和背鄉併入魯北鎮,2006年6月蘇木鄉鎮再次機構改革,毛都蘇木併入魯北鎮,目前魯北鎮是由原魯北鎮、工農鄉、伊和背鄉、毛都蘇木4個蘇木鄉鎮合併構成。
據扎魯特旗的出土的石鏃、石葉、石核、石碓、石鑿、石刀、石鋤、石鐮、石斧……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證明,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根據記載,商周至秦漢時期,這片土地屬於東胡人的牧場。漢至晉朝時期,系烏桓、鮮卑人住地。南北朝及隋唐時期,是契丹住地。遼代,為北大王擦喇之牧地,契丹人居住。金朝時期,金界壕以南 為北京路,女真人居住。元代屬上都路,到北元及明朝時期,歸於烏梁海三衛占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內喀爾喀五部,征服三衛之一的泰寧衛,附屬於察哈爾部。烏巴什繼承其父和爾朔齊哈薩爾諾顏之位,自稱偉徵諾顏,駐牧於泰寧東部。對所管轄的部號稱扎魯特。從此“扎魯特部”這一名稱開始載於史冊。
天聰二年(1628年)歸屬後金。皇太極為了更好地利用科爾沁部和扎魯特部的勢力,於天聰五年(1631年)對蒙古地區開始實行軍政令統一的旗(和碩)佐領(蘇木)制度。從此以後,扎魯特部在行政和軍事上,失去了傳統的自主權力。天聰十年(1636年),後金改名為大清國,整個內蒙古49旗完全置於清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追封內齊為多羅貝勒,並由內齊之子桑嘉布繼承其父多羅貝勒爵位,占有扎魯特部原有牧地和部眾,賦予扎魯特旗札薩克之職,世襲罔替。同年,清廷又追封色本為多羅達爾汗貝勒,由色本次子桑噶爾繼承其父多羅達爾汗貝勒爵位,從扎魯特部劃出一部分牧地和部眾據其所有,賦予扎魯特旗札薩克之職,世襲罔替。所領的牧地為扎魯特右翼旗。自此,原為一體的扎魯特部,分為並立的扎魯特左翼和右翼兩個行政旗。旗以上設盟,扎魯特左右二旗屬昭烏達盟。
中華民國建立後,其本上沿襲清廷的行政體制,原理藩院改為蒙藏院,其下屬機構如故 。直奉軍閥之間混戰之際,為在蒙古地區擴展勢力,把熱河作為前沿陣地,袁世凱委託熱河都統(後改稱省長)直接掌握和監督昭烏達盟管轄下的各旗縣事務。設縣和沒治局,著手開發墾殖蒙地,大抓財政稅收,以補充戰亂所需的大筆開支。民國12年(1923年)12月27日,熱河都統委任高義山為魯北沒治委員兼備隊統領官。民國13年(1924年),高義山正式建魯北沒治局(魯北縣)。在扎魯特左右二旗的領地上,出現了旗縣分治的局面。縣管開墾區,旗管未開墾區。旗縣同時存在,縣居旗之上。
民國22年5月(1933年5月),偽滿洲國在熱河省昭烏達盟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設定興安西分省(省會開魯),扎魯特左右二旗歸興安西分省管轄,廢除魯北縣置。
民國24年4月(1935年5月),偽滿洲國政府下令,原扎魯特左右二旗合併為一個扎魯特旗,旗公署指定在魯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垮台。
1945年11月,扎魯特旗成立臨時政府。
1946年1月,東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3月,扎魯特旗建立自治政府,隸屬於昭烏達省政府。
1946年承德“四·三”會議以後,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領導。撤銷東蒙古自治政府,中共昭烏達省改稱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隸屬熱河省。扎魯特旗自治政府改為扎魯特旗民主政府。1946年8月,中共昭烏達盟委員會組成扎魯特旗工作委員會,到扎魯特旗開展工作。
1947年5月,扎魯特旗劃歸遼吉省哲里木盟,1947年 7月,成立扎魯特旗政府。
1948年8月,遼吉省撤銷後,隸屬於遼北省哲里木盟。
1949年4月,隨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49年10月1日,改為扎魯特旗人民政府。
1969年7月5日至1979年5月30日,隸屬於吉林省。
1979年5月,隨哲里木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99年,國務院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扎魯特旗歸通遼市管轄。
行政區劃
設21個行政村、兩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工農村、庫龍山村、富裕屯村、漁泡子村、平安地村、中存堡、鴿子山、道德村、中興、永興、振興、東興、寶冷、農場、小黑山、榆樹屯、伊和碑、趙家鋪、小井子、新勝屯、致富屯、魯北鎮一辦(譽洲、新華、東興、金城、城南)、魯北鎮二辦(杏花、振興、威林、東城、學苑)。
科教文衛
全鎮共有高中三所:扎魯特一中,扎魯特職業中學,扎魯特蒙一中;中學五所:扎魯特二中,扎魯特五中,扎魯特四中等;國小26所:魯北實驗國小,魯北四校,魯北六校等。
有蒙古說書、蒙古板畫、蒙古族舞蹈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每年的8月28日定為該旗的民族藝術節。扎魯特旗是全國民族曲藝之鄉和全國民族版畫之鄉。
扎魯特旗蒙古族的主要傳統節慶活動主要有:守火與祭火(臘月二十三日晚舉行)、那達慕、祭敖包、祭穀場、達拉勒嘎等。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有蒙語說書、蒙古族民歌等。
蒙古說書是用四胡或馬頭琴伴奏進行說唱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蒙古族人民稱為“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演唱故事的藝人被稱為“胡爾齊”;用馬頭琴伴奏演唱故事的藝人被稱為“朝爾齊”;用四胡和馬頭琴伴奏的蒙語說書分別被稱為“胡仁烏力格爾”和“朝仁烏力格爾”。
扎魯特民歌淵源流長,它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人民民眾積極向上的感情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歌詞易唱易記,曲調悅耳動聽,引人入勝;朗誦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在修辭上運用比喻、誇張、雙關等手法,內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歌頌人民反抗鬥爭的,有讚美草原歌唱愛情的,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有褒揚人生真善美、諷刺社會假醜惡的。
民歌的韻腳以押頭韻為主,尾韻次之,有長調短調之分,風格各異。民歌在語言內容,曲調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內蒙古東部地區有代表性。
歷史名人
琶傑(1902—1962)派主要以演唱新時期創作的當代小說為主。演唱中善於吸取人民民眾中的口語、諺語和格言,運用比喻、誇張、對比等修辭手法,具有語言談諧、吐字清楚等藝術特點。演唱的“烏力格爾”故事情節緊張、跌宕起伏,多方麵塑造人物形象,處理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合情合理,在曲調韻律及節奏變化上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毛依罕(1906—1979)派是在演唱“綽爾故事”的基礎上,以即興“好來寶”的形式演唱,也有一些敘事詩。其作品特點是文化修養較高,藝術造詣較深,多用以心理描寫為主的演唱方法來表達人物個性。語言豐富多彩,富有創造性。故事的主題音樂高亢有力,演唱過程中強調彈弦和打弓,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旋律和節奏很強,演唱技術高超,演奏四胡的功夫也較高。他們主要活動在扎旗南部。
扎納(1902—1986)派主要採用傳統的胡仁“烏力格爾”風格,選擇題材多以古代演義為主,敘述複雜的政治鬥爭,描寫細微的故事情節,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感情變化。其書面語道白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絕;詩句吟誦鏗鏘有力,如金石作聲;故事展開乾淨利落,富於哲理。故事嚴謹,語言優美凝鍊,嗓音宏亮生動,有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一派主要活動在扎旗東部和科右中旗北部。
金門山的傳說
美麗的扎魯特旗草原深處,嘎亥吐河畔有幾十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其在中有一座山峰兀立,遠眺,雲霧繚繞;登臨,層林疊翠,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金門山。
古老而神奇的金門山,向世人講述著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的金門山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八仙赴瑤池盛宴之後,曾在此山歇腳,在返仙境蓬萊時,鐵拐李不慎將寶葫蘆蓋墜入海中,海水遂被寶葫蘆所吸,演化成美麗的扎魯特山川。在山前草原上有一對蒙古族青年青梅竹馬,小伙子能騎善射,粗獷豪放;姑娘能歌善舞,美若天仙。有一位王爺想搶占這位姑娘,碰巧被何仙姑所見,她指點勇士到“金橛山”(扎旗境內)找金馬駒和神弓。這時,姑娘已被搶出百里之外。見此情景,勇士急中生智 ,腳登金橛山,開弓射箭一聲巨響,箭穿兩座大山,一座是現在的豁崖山(扎旗境內),另一座就是金門山(民間傳說的金窟窿山)。勇士救出了心愛的姑娘,從此他們在這裡生息繁衍,過上了寧靜、幸福的生活。
今天,當你來到金門山下,在山腰上的望觀音石旁,依山望去,活靈活現的觀音菩薩會展現在你的面前。八仙駐足處,山巒中突然出現一塊平坦石面,令人心曠神怡。當你登上最高峰,在那莽莽蒼蒼的崇山峻岭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林濤雲海,象一幅水墨畫,煞是好看。
山頂摩崖石刻上有這樣一段詩文:
長風浩蕩攀山來,
凌絕一望天雲開。
映日最紅薩日朗,
敖包為爾築情台……
金門山神奇的傳說,吸引著草原上的人們。每到盛夏,都會有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到此搭起帳棚,安營紮寨,而後再爬上頂峰,飽覽牧區風光,盡興而歸。端午節,熙熙攘攘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山頂人頭攢動,成千上萬的人爭相穿過金門山上的“金門祈福”,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據說,凡是來此登山穿“金門”三次的人,都會體魄健壯,吉祥如意。這給金門山更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風俗民情
扎魯特旗蒙古族傳統服裝,不論季節,下擺肥大而不開衩,袖細長,襟斜下。服裝多用藍綠紫青色,間而紅黃色調,不分男女都扎腰帶。衣料多用綢緞或斜紋大棱布,男性一般帽頂上縫上用紅緞或絲線結好的疙瘩,做帽尖上的飾物。女性一般以“額箍”做為頭上飾物。
娛樂
具有地方特色的娛樂項目主要是蒙古相棋。
居住
主要以蒙古包、齊齊爾(簡易輕便的遊動包)、麥汗(即帳篷)、塔嘎特(象亭子一樣的帳篷)、布木根格日(外觀象蒙古包似的房屋)。
飲食
扎魯特旗蒙古族的傳統食品主要有:奶茶、炒米、奶食也稱奶製品(包括奶豆腐,烏日莫等),蒙古語稱“查乾伊德根”(即白色食品的意思)、白宴(用牛奶、奶油一類做的飯食品)、肉食、蒙古火鍋、奶酒(分為馬奶酒和牛奶酒兩種)。
城市建設
六十年的時光,魯北鎮的交通條件有很大的改觀,國道304線北進南下,306省際大通道穿行而過,通霍鐵路聯繫南北,還有數條柏油或沙石公路聯繫1.7萬平方公里的鄉村各地。魯北鎮的交通已今非昔比,勒勒車這一運載工具,已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
城鎮建設更是日新月異,沿泰山大街走進鎮中,各條街道整潔寬敞,路兩旁高樓林立,大型牌匾鮮艷醒目,蒙漢文學校、醫院、商場,社區服務和職能部門一應俱全。柏油路兩旁,紅花似火,綠樹成蔭。和現代化的街燈相互映襯。每到夜晚,路燈通明,霓虹閃爍,鮮花怒放,好一派人間仙境!
泰山大街兩側的建築,富有民族特色而雄偉壯觀,中華廣場雄踞街北。每當夜色降臨,鎮內居民來到廣場載歌載舞,盡情地揮灑一天的勞累,享受生活的美好。
中華廣場,曾是十幾年前魯北鎮大百貨的舊址。中華廣場東側,是扎魯特文化宣傳中心,她時刻都在宣傳著黨的方針政策和書寫著草原的精神文明。“烏力格爾藝術”“扎魯特版畫”成為展示扎魯特精神文明的視窗。
中華廣場西側,是全旗最高建築之一的杏花大廈。這裡外賓紛至沓來,刻錄著扎魯特招商引資的軌跡。每當夜幕降臨,這裡燈光閃爍,鼓樂喧天,一片幸福祥和。
泰山大街的最西端就是由遲浩田將軍題名的炮台山公園了。炮台山公園,比鄰旗委大院。公園門坊,風格迵異,依山而建,象徵著扎魯特改革開放的新思路,顯示著扎魯特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站在炮台山頂,鳥瞰全鎮,樓房林立,柏路縱橫,這已經不是三百戶人家的小鎮,而是一座具有幾萬人口的草原新城。2003年,魯北鎮被評為“全區十佳文明城鎮”“六星級文明城鎮”和“造林先進集體2006年魯北鎮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春天,魯北鎮杏花盛開,柳絲輕搖;夏季,魯北鎮百花爭艷,鶯歌燕語;秋日,魯北鎮楓葉似火,光彩照人,沉浸在金色的收穫里;隆冬的魯北鎮,銀裝素裹,奶茶飄香,祝酒歌聲不絕於耳。
魯北鎮,一年四季都是歌。唱不完的讚美,唱不完的依戀,唱不完的草原美景,唱不完的激情浩蕩。
2007年魯北鎮獲環境保護部批准,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自然概況
魯北鎮位於扎魯特旗東南部,海拔263.5米,土地總面積166萬畝,轄33個行政嘎查村。地勢平緩,多丘陵、川地。地下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即魯北河(登嶺河)和小黑山河。
資源特點
全鎮有耕地30.3萬畝,其中水澆地13萬畝,天然優質草牧場35萬畝。有農田機電井1715眼,井澆面積12.6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有螢石礦、鐵礦、金礦等。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山杏、郁李果(歐李)。野生中藥材有防風、蒼朮、黃芩、甘草、龍旦草、遠志、柴胡、知母、麻黃等。野生動物有鹿、野豬、猞猁、黃羊、狍子、獾子、沙半雞、野雞、狼、狐狸、山兔等。
經濟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前,魯北鎮的商店也不過十幾家,商品單一,供銷職能極差。廣場建成後,商業中心南移,大小商場已有上千家。目前的魯北鎮不僅是扎魯特旗30萬人口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還是扎魯特旗的商業中心。扎魯特綠豆、扎魯特絨羊、塞外狼酒馳名中外,每年有百萬隻(頭)牛羊肉從魯北鎮流入國際、國內市場;每年從這裡出口的扎魯特綠豆創匯六百萬美元......魯北鎮物價穩定,價格便宜,商品種類繁多,是扎魯特旗理想的購物殿堂。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全鎮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65億元,是1978年的135倍;三次產業比達到13:38:49 ;財政收入464萬元,是1978年的43倍;固定資產投資20.79億元,是1978年的260.1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928元,是1978年的54.3倍。主導產業有畜產品加工、奶源、種植業、養殖業。
農牧業
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年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年產量8000萬斤,2008年糧食總產量達1.2億斤。牧業年度牲畜存欄總數11.1萬頭(只),其中牛存欄3萬頭,年出欄1.4萬頭,生豬年存欄4萬口以上,年出欄2.4萬口,禽類存欄18萬羽,年出欄14.4萬羽。建有牲畜改良站(點)10處,建有全旗最大的優質絨山羊種羊繁育基地,每年可搞黃牛冷配和絨山羊人工授精5萬頭(只)以上。全鎮基本園田2萬畝。溫室和蔬菜大棚面積5000畝,每年地膜覆蓋面積都在1萬畝以上,年產各類蔬菜5000萬公斤以上。土特產品有扎魯特綠豆、小米等。
二三產業
工業有絨毛加工、肉乳加工、儀器、機械製造修理、建材等。重點企業有威林酒業,年產優質白酒3000噸。全鎮肉類加工廠20多家,年宰殺能力達20000噸,冷藏能力達50000噸,年出口活牛5000頭,牛肉50000噸,處理保鮮肉10000噸。魯北鎮是全旗商品物流的中心。駐鎮個體商業網點2000多家,從業人員1.5萬餘人。有農貿市場7處,日成交額百萬元以上,年創產值5億元。
生態建設
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成活、保存率均在85%以上。現有林地面積54萬畝,其中天然次生林(杏樹)24萬畝,主要分布在鎮東、東南、北和西北部山地。
基礎設施
魯北鎮是扎魯特旗的交通樞紐。304國道貫穿南北,306省道橫跨東西。鎮區內四橫五縱九條主街路,全部硬化,總長128公里。安裝路燈1000盞,照明線路50公里,道路照明率達90%。鎮區內居民全部用上自來水。建有祥雲植物園、中華廣場、三角公園,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2006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鎮”,2008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鎮”。
社會事業
全鎮有中國小校12所,其中中學2所,國小10所。中國小在校學生920人,教師105人。國小、國中入學率均達100%,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7.8%。有衛生院4所,病床95張,醫務人員55人,全鎮參合農牧民達4.3萬人,參合率在90%以上。全鎮村村通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100%,80%的村完成了農網改造,75%的村實現了有線電視入戶。全鎮住房磚瓦化率86%。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10280人,醫療保險11300人,失業保險5600人,農村低保1250戶。
旅遊
山地草原,位於通遼市扎魯特旗魯北鎮北60公里處,304國道西側,據通遼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166公里,交通便利。該地區又名軍馬場,曾經是遼代譽洲古城將士馴養戰馬的地方。這裡水草豐美、風景獨特,是世界四大原始草原之一。特色為山地草原、民族風情。旅遊區包括生活區、管理區、水上娛樂活動區、山地草原觀賞區、牧民生活區、狩獵區。主要活動項目有草原觀光、牧戶訪談、水上娛樂、簧火晚會、賽馬、摔交、狩獵、射箭、體驗牧民生活、自做民族餐、扎魯特蒙古族婚禮表演等。
美麗的扎魯特山地草原,敞開綠色的懷抱歡迎海內外客人觀光旅遊。
內蒙古自治區鄉鎮(三)
內蒙古自治區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