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 矛盾雙方的衝突,一方力求戰勝另一方
2. 民眾當面批判、控訴
3. 努力奮鬥
詳細解釋
亦作“鬭爭”。
1.爭鬥;搏鬥。
《韓非子·顯學》:“ 宋榮子 之議,設不鬭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淮南子·主術訓》:“為智者務於巧偽,為勇者務於鬭爭。” 唐 杜甫 《羌村》詩之三:“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鬭爭。” 明 馬愈 《馬氏日抄·石斗》:“鳥獸孽蟲也,有血氣知覺,故有鬭爭。”
2. 指戰爭。後亦指矛盾雙方的衝突、爭鬥。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四方無鬭爭金革之聲,京師之人既庶且豐。” 明 宋濂 《歙縣孔子廟學記》:“壬辰兵起,而 歙 為鬭爭之塲,官廬民舍,焚爇無遺。” 巴金 《關於》:“ 楊 就是小說里那個在抗 日 鬥爭中犧牲的英雄。”
3. 爭訟;爭辯。
《後漢書·獨行傳·繆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又數有鬭爭之言。”《新唐書·李勘傳》:“ 陽羨民有鬭爭不決,不之官而詣勘以辨。”《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女年及笄,程氏音問不通,不得已再許韓生 ,以致程氏鬭爭成訟。”
4. 競爭;競賽。
元 馬致遠 《賞花時·弄花香滿衣》套曲:“就手內游蜂鬭爭采,不離人左側,風流可愛。” 元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御花園中百卉鬭爭開,另巍巍將根腳兒培栽。”
5. 揭露;批判;打擊。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五○:“ 程仁不受錢文貴收買,堅決領導大家鬧鬥爭,他們擁護這個農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國 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