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淳山歌屬"吳歌"範疇,包括插秧歌、耘田歌、牧牛歌、上樑歌、送房歌、祝酒歌、情歌、車水號子、打夯號子、拔船號子、龍船號子等等,送春(歷稱頌春、唱春)也屬山歌之類。哭嫁也是山歌的一種,哭起來比唱還要好聽。至於高淳的民謠更是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如《十二月古人》、《皇帝傳》、《八仙飄海》、《鬼谷子》、《孟姜女過關》、《十字喜》、《十二根犁鞭》、《詠高淳》等等,不僅讀起來郎郎上口,而且韻味十足。
在戲曲方面,除了源於高淳的徽劇《高拔子》調之外,高淳還獨創了陽腔目連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始於元末明初,它是我國300多個劇種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此劇的形成,有可能先於崑劇。目連戲劇目在明初就達到9本〈即連演九個晚上〉,清末可演7本,民國初年能演5本。抗戰勝利後,春福班還在固城總灘廟會上演出過一次。後因主要花旦去世,後繼無人而失傳。
此外,高淳的音樂歌曲如《五月秧歌》、《山歌好唱口難開》、《看牛哥哥苦哀哀》、《石臼漁歌》、《組織起來生產忙》、《打日本捉漢奸》、《哥妹南泥站船舶》、《育珠姑娘忙得歡》、《東征初抵高淳》、《夯得圩堤象生鐵澆》、《多虧共產黨來領導》、《今年莊稼長得好》,以及《十番鑼鼓》、《十樣錦鑼鼓》等等。
高淳民間的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形色多樣,諸如玩龍燈、跳獅子、劃龍船、跳馬燈、打水滸、跳五猖、踩高翹、盪旱船、打蓮湘、挑花籃、跳財神、打鑼鼓、跳楊泗、打八怪、疊羅漢、打腰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