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Gāotángdǎo]象山縣轄鄉。位於縣境最南端,三門口灣洋面東北側。東接鶴浦鎮(南田島),南臨貓頭洋,西瀕三門灣,北連石浦港,分高塘與花岙島,共有大小島礁52個,是寧波市第二大島。
沿革
1952年從三門縣劃歸象山縣,1956年設高塘鄉,1961年設公社,1983年改鄉,翌年因重名改為高塘島鄉。1996年,面積52.8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江北、江南、紗帽綠、魚潭、珠門、羅源、中港、上港、梅頭港、碶門頭、漁字、百家徐、樹七、杏八、杏十三、孝賢灣、三五、港口農村、興港漁村、合利、仰天塘、文獻、金高椅漁村、龍珠、嵊頭、大塘里、花岙28個行政村及高塘街居委會。
2005年末,面積52.8平方千米,人口2.01萬人,轄高塘街1個居民區、江北、江南、紗帽綠、漁潭、珠門、羅源、中港、上港、孝賢灣、三五、金高椅、龍珠、杏八、烏岩頭、林港、珠益、餘江、花岙島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蓬萊路55號。
【郵編】315733【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30225204:~001 123高塘街居委會 ~200 210江南村 ~201 210江北村 ~202 220龍珠村 ~205 220金高椅村 ~208 220孝賢灣村 ~209 220杏八村 ~212 220三五村 ~222 220上江村 ~223 220中江村 ~224 220羅元村 ~225 220珠門村 ~226 220漁潭村 ~227 220紗帽綠村 ~228 220珠益村 ~229 220餘江村 ~230 220花岙島村 ~231 220烏岩頭村 ~232 220林港村
行政
全鄉轄區高塘街1個居民區,江北、江南、漁潭、珠門、羅源、中港、三五、龍珠、林港等18個行政村, 2000年底有5875 戶人家,17705 人。擁有耕地1.63萬畝,柑桔10000畝,圍墾養殖8200畝,淺海灘涂30924畝,其中已開發養殖1萬餘畝。
經濟
2005年,全鄉社會總產值7.15億元,農業總產值4.66億元(其中漁業總產值4.12億元),工業總產值1.02億元。農漁民人均收入4719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17705 |
男 | 9290 |
女 | 8415 |
家庭戶戶數 | 587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7528 |
家庭戶男 | 9165 |
家庭戶女 | 8363 |
0-14歲(總) | 3381 |
0-14歲男 | 1818 |
0-14歲女 | 1563 |
15-64歲(總) | 12829 |
15-64歲男 | 6740 |
15-64歲女 | 6089 |
65歲及以上(總) | 1495 |
65歲及以上男 | 732 |
65歲及以上女 | 76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7114 |
山海資源
2005年,全鄉20000餘畝耕地,其中,柑桔種植面積10000餘畝,水稻面積8000餘畝,瓜菜類等種植面積2000餘畝。灘涂14231畝,養殖紫菜3600畝,泥蚶2500畝,蟶子2200畝,泥螺養殖等2500畝,合計10800畝。淺海12893畝,基本未開發利用,只有小部分網箱養殖梭子蟹。淡水養殖面積已養殖蝦類1200畝,魚類1000畝,甲魚等200畝,合計利用2400畝。8200畝海水圍塘面積,全部養殖蝦蟹類,以梭子蟹養殖為主,其中池塘沙池梭子蟹配套養殖面積250畝。山林面積32773畝,種植楊梅、柏栗等水果20000餘畝。
經濟發展
高塘島鄉政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著力培育發展蔬菜、水果、水產養殖業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全鄉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2005年,水稻種植面積8000餘畝,總產量3500噸。
梭子蟹養殖業迅速發展,2001年2月,該鄉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命名為“梭子蟹之鄉”。2005年,全鄉梭子蟹養殖面積8000餘畝,其中沙池養殖與套養占到250畝,總產量2000餘噸,創產值1億多元。
紫菜養殖為該鄉農業中的第二大主導產業。2005年,全鄉養殖紫菜4400餘畝,總產量1024餘噸,創產值1746餘萬元。該鄉擁有1500餘畝插桿式紫菜養殖面積,大面積的紫菜養殖給本地養殖戶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柑桔種植是該鄉農業的第三大主導產業。全鄉擁有一萬餘畝柑桔種植面積,其中象山紅2200畝,2005年總產量1.8萬餘噸,其中象山紅1500噸,創產值2600餘萬元。並形成綠色農產品柑桔基地。1、4000畝大象山牌溫州蜜桔得到國家無公害產地和產品認證。2、紗帽綠村長大塗1200餘畝紫菜養殖基地已被確立為縣七大主導產業基地,並獲國家級無公害產地認證。
旅遊資源
該鄉擁有排名世界第三位的火山岩原生地貌——花岙島石林景區,花岙島風光迷人,遊人如織。
花岙島景區位於象山縣南部的高塘島鄉,別名大佛島、大佛頭山,面積12.62平方公里,平地占1/3,最高點雉雞山海拔308.5米,居民近千人,屬高塘鄉管轄。被譽為世界三大火山岩景觀地貌。
島上山巒疊翠、景色迷人,36岙、108洞,岙岙有景,洞洞有“仙”。尤為出名的一道自然景觀便是石林。石林懸壁陡峭,岩石柱狀節理髮育,號稱“石林”,岩層或巍然挺拔,或斜倚橫仆,尤其是海蝕地貌景觀堪稱東南一絕:宏偉壯麗的萬柱崖、琳仙嶼,神奇的洞穴,雄偉的大佛頭山,神秘的偉人座像,奇特的大小岬山,五彩鮮艷鵝卵石鋪就的清水岙石灘,環境幽雅秀麗。
花岙島上有一片“海底樟樹林”,若非事先知道這些是“千年古樟”,不少人會以為這是當地漁民設定的木樁。當潮水退去後,更多的樟樹露出身影。古樟樹在沙灘上不規則地集中排列,有的橫臥在沙灘上,有的倔強地樹立著,直指天際。
古樟樹根盤根錯節,大一點的樹樁長五六米,直徑一米多。缺了水草的遮蔽,陽光曝曬下的樹樁表皮已出現龜裂,沙土交匯處殘留少許樹皮,樹樁的橫截面上還能清楚地看見樹木的年輪。
據專家推斷,這片古樹林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地球上曾發生過多次“海進”、“海退”的現象。最早一次“海進”發生在1.5萬年前,當時海平面逐漸上升,致使大陸被海水淹沒,到6000年前“海進”達到最高潮,一直到4000年前才結束,由此造就了現有的海陸輪廓。
花岙島另一大亮點為是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則又為花岙島增添了一層歷史滄桑感。明清鼎革之際,花岙島是東南沿海抗清據點之一,著名民族英雄張煌言聚兵處。張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張煌言堅持抗清達19年之久,後就義在杭州。在這位傳奇人物曾經駐足的花岙島,尚有二處遺址:一距雉雞山頂200米處的長方形營房遺址,面積7000餘平方米;不遠處山樑有一塊1300平方米的廣場,似為練兵場地。另一營房遺址在雉雞山和北面山之間的高度岙,房址約30間。島上無碑無碣,但旅遊者不難發現一塊塊被風雨剝蝕而斑駁百孔的岩石上,又有若象形文字,鏤刻著那場巨變的永久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