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語體識
拼音tǐshí 注音ㄊㄧˇㄕˊ
引證解釋稟性和器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會稽賀生,體識清遠,言行以禮。”唐元稹《贈工部尚書李公墓志銘》:“長於議論,用體識為文章,於朋友間好盡言。”
體識,稟性和器識。
詞語體識
拼音tǐshí 注音ㄊㄧˇㄕˊ
引證解釋稟性和器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會稽賀生,體識清遠,言行以禮。”唐元稹《贈工部尚書李公墓志銘》:“長於議論,用體識為文章,於朋友間好盡言。”
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無漏識等,破壞有故;於彼身命,不可為食。 亦不可執無漏識中,有有漏種,能為彼食。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後三識具有抽象的感念,並非直覺。第八識是社會階層的烙印...
簡介 分述 二次頌詮釋 三末頌詮釋 頌文解釋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