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南陽-襄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古代官方驛道雲南驛在明朝和清朝時都是我國驛道系統中的重要咽喉要道,古代的驛道就是今天的國道,在古代又稱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全國公路系統,雲南驛現在保存的1•7公里長的青石板路,就是當時的官道,按一丈左右的標準建成,可以保證兩匹馬相向而行,通行無阻。古代驛道主要用於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後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也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驛站是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驛道和驛站合稱為驛傳系統,作用相當於今天的郵政電訊、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驛是古代對行省區驛傳設定的稱呼。台、站則指在邊疆地區的驛傳設定。
作為清代驛傳系統主體的驛站,在功能上與以往各代的驛站有所不同。在以前,驛站並不同時具備文報傳遞、官員接待、物資運輸三項功能,清代的驛站則是集三項功能於一身。由於驛傳系統在對全國統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歷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進行管轄。
雲南驛在古代是我國驛道系統中的重要咽喉之地,所以雲南驛也是最早就有國道的地方。同時這條路又是著名的茶馬古道的一部分,而茶馬古道是一條民間運輸物資的重要商道,在古代,官道和商道在某些路段是重合在一起的,那時從昆明到大理就是驛道與茶馬古道重合為一條路線。因此古代這裡又是商業馬幫來往和貨物集散地。由於古代中央政府在此設立驛站,驛名為雲南驛,所以後來驛站名就成為了當地地名。這裡當時是昆明到大理驛道11站中的第8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驛站,它在清朝時是通往西藏、緬甸驛道的重要咽喉要地。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雲南時曾經在此住過。後來當地人把這個驛站稱為岑公祠,是因為清朝同治年間的雲貴總督岑毓英到此指揮鎮壓滇西杜文秀領導的回族起義,驛站中有一幢樓專供他居住,故得此名。
至清末古代的驛傳系統被現代的郵政體系所取代,驛站廢除。
福建長樂市古驛道
長樂建縣時便有驛道通行。清代,縣境設有6處驛鋪:縣前鋪、周橋鋪、沙逕鋪、巴頭鋪、沙嶺鋪、梅江鋪。多鋪有石板,翻山越嶺有石階,半山或嶺頂多建有“雨亭”。
進省驛道由鹽課館道頭(今吳航鎮西關橋東岸)過江,經泮野、長限、營前、洞頭、下洋、黃石而迄閩侯峽兜。全程20公里,驛道寬1~1.6米。如今下洋嶺西側地段尚有遺蹟可尋。
出縣驛道起於縣城南山,至石湖嶺14公里入福清,寬2米。經上湖、閘兜、後山、岱邊、珠湖、佑林、坑田、東渡、玉田、觀音亭、蕉嶺、三山、東林等村,先後翻越上湖嶺、蕉嶺、石湖嶺山隘。北連進省道路,南通福清和閩南諸縣,東與北山、江田、松下線驛道相接,人貨進出省城,甚為頻繁。
起於縣城東門,通過石岊嶺,經北山、青橋、青山下、湖南、古槐、感恩、三溪、樟板、江田、首祉、大祉、松下,折向西南入福清境,全程40公里,是古時長樂最長的道路,也是貫穿東南部的主要驛道。
境內要道出城區15公里至金峰,為石板路,寬1~1.6米。經嶺口、嶺西、鶴上、庵前、洞湖、蘭田、陽里、六林等村,先後越鶴上嶺和杜母嶺,是民國前長樂“北鄉”進省城的唯一道路。至今吳航鎮東關街至鶴上嶺一段原貌尚存,鶴上嶺留有石階300多級。
自蘭田過橫嶺7.5公里至廣石(今文石)道頭。經橫嶺、嶺南、沙堤、厚福(今厚東)等村。是古時長樂舉子上京應試必經之路,又是長樂土特產裝船外運的主要通道。
自嶺南向北5公里至潭頭港。
潭頭港過渡到澤里,經二劉、楓林、岱西、風門嶺到坑裡,距城東12.5公里。
由金峰到梅花7公里,經前董、後董、石井港,是梅花漁民進城、運貨的惟一通道。
自北山東街,經桃坑、沙京、嶼頭至壺井與東山,全程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