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驛道

秦漢驛道

秦漢驛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2005年4月當地百姓在平樂鎮騎龍山城隍崗拓荒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條古道,這就是秦漢驛道遺址。形成於2000多年前,比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200多年。

驛道簡介

秦漢驛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在四川成都邛崍市平樂鎮騎龍山城隍崗,有一段長約兩公里的秦漢驛道

秦漢驛道遺址秦漢驛道遺址
遺址。

發現經過

2005年4月,當地百姓在平樂鎮騎龍山城隍崗拓荒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距離地面40公分的泥土下面,呈平面線狀鋪列著許多鵝卵石,後經考古人員挖掘,順著鵝卵石的蹤跡發現了一條古道,並根據出土的漢代“五銖錢”推斷該古道的年代應在漢代,這就是秦漢驛道遺址。

驛道概況

秦漢驛道長約兩公里,路面寬約4米,呈魚脊形。中央用平頂大鵝卵石砌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兩旁鱗次

秦漢驛道秦漢驛道
櫛比地用鵝卵石鋪砌路面,十分牢固,顯示出當時設計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後經專家研究,說這條路是當時由成都、經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項、南詔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當地老人稱驛道遺址為“劍南道”或“馬道子”,而現在一般稱之為中國的“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也作西南絲綢之路),形成於2000多年前,比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200多年。在西漢時稱為“蜀——身毒道”,它起於成都市,止於現在的印度。身毒(Juān Dǔ) 是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是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
古驛道兩旁壘有高牆,猶如秦漢以來的“甬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作甘泉殿,築甬道。”注說:“謂於馳道(大路)外築牆,天子行中間,外
秦漢驛道甬道秦漢驛道甬道
人不見。”邛雅驛道兩旁的牆垣,將大路夾在中間,和秦漢時代“甬道”的規模構制完全一致。邛雅驛道兩邊的牆垣用河卵石壘砌,道高1.4米,牆垣原為防止敵人抄掠運輸物資而設。從築路史的發展來看,牆垣又起著養路如排水抵擋塌方的功用。正如現在的山區公路,也往往于山岩陡坡之下的路側,築一段堅固的石坎。
驛道中間通車馬的大道鋪著巨大的卵石,順著山勢蜿蜒前行。《漢書地理志》說,“靈關道屬越嶲郡,司馬相如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唐韋皋攻吐蕃,分兵出西山靈關,即此。”即是說,公元前2世紀,史稱“漢賦之聖”的成都才子司馬相如就是經由此驛道出使西南夷的,也是韋皋出兵與吐蕃作戰的路線之一。
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的輸出,而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不斷輸入。

城隍廟

古道旁,有一座城隍廟,供奉著城隍爺和城隍娘娘。“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

城隍廟城隍廟
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最早的城隍廟只有城隍爺,到元代,朝廷才讓城隍爺配享夫人的。
平樂城隍廟始建於宋代,北宋元年(970年),邛州火井縣縣治遷到這裡,於是修建了城隍廟。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解放後在原址上重建的,保存有部分宋代遺址和石階。據說,每年的三月十一,這裡的廟會熱鬧非凡,香客如雲。城隍廟雖然不夠堂皇,但占地還不小,城隍殿後面還有兩座大殿,這裡還供有關二爺呢。
因為城隍是城市的保護神,所以自古以來,城隍廟都建在城裡,但不知這座城隍廟為何建在平樂古鎮外的山上,或許,原來這裡的驛道旁原本就有集鎮,只是後來和古驛道一樣,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