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古驛道

黔桂古驛道

麻江明清黔桂驛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北起碧波鄉大堡村大堡組的麻哈江河岸,沿途經過碧波鄉、杏山鎮和賢昌鄉的8個村,南至賢昌長坡古關口,全長30公里。經黔南州和黔東南州文化局建議,黔桂古驛道已被貴州省文物局向國家推薦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道簡介

黔桂古驛道黔桂古驛道

黔桂古道始建於漢代,拓寬於唐代,完善於南宋時期,元帝國已經新修、改造完畢曲靖經普安(今貴州盤縣)、貴州(今貴陽)到麻峽(今麻江)、都勻的驛道,明清兩代成為黔通滇、川、桂、湘的重要驛道,其線路從貴陽出發,經圖雲關、谷腳、龍里、貴定、黃絲、馬場坪、乾巴哨入麻江縣境大堡、乾溪、麻江、高梘、賢昌至都勻、獨山入廣西南丹。民國23年(1934年)開通的黔桂公路和2001年6月開通的貴新高等級公路,其線路仍與黔桂驛道平行或交錯。有研究表明,這條出海通道可能與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三大通道——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後兩大通道存在關係,對研究明清時期西南地區交通史、主流漢文化傳播史、民族交流史具有重要作用。

歷史發展

麻江縣是貴州開發較早的地區。秦漢時屬且蘭縣轄地。隋屬賓化縣。南宋置樂平平夷宣撫司和麻哈平蠻安撫司。元代設麻峽縣。明、清設麻哈州。《明史·地理志》載:“麻哈州本麻哈長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屬平越衛。弘治七年五月升為州,來屬。南有麻哈江,即邦水河之上源。南距府六十里。領長官司二。”1913年改為麻哈縣。1930年改名麻江縣至今。

麻江縣地處黔中腹地,自古以來就是貴州的重要交通要道。至遲於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帝國已經新修、改造完畢曲靖經普安(今貴州盤縣)、貴州(今貴陽)到麻峽(今麻江)的驛道,以打通雲南經貴州、湖廣達大都的通道。元代,麻江已經是貴州南下廣西的重要津梁。明代,隨著中央王朝加強對西南控制,貴州戰略通道的地位突顯。明清兩代,成為貴州驛道交通的大發展時期,貴州通雲南、四川、廣西、湖南的驛道均打通無阻。黔桂驛道打通後,麻江(時為麻哈州)成為貴州南下廣系的交通要道。其線路從貴陽出發,經圖雲關、谷腳、龍里、貴定、黃絲、馬場坪、乾巴哨入麻江縣境大堡、乾溪、麻江、高梘、賢昌至都勻、獨山入廣西南丹。清代,黔桂驛道又屢有培補、擴建。直到現代化公路開通前,黔桂驛道仍是貴州與廣西驛傳、商貿往來的主要通道。明萬曆九年(1581)黔桂驛道麻江段得到新修擴展。明清時期,麻江境內縱橫共有驛道13條,其中黔桂古驛道是貴州南下桂粵的主要通道,直到民國年間現代公路開通前。麻江明清黔桂古驛道對研究明清時期西南地區交通史、主流漢文化傳播史、民族交流史具有重要作用。

麻江黔桂明清驛道開通後,一直到民國年間現代公路開通前,仍是溝通貴州、廣西的重要道路。民國十六年(1927),由於修建黔桂公路,高梘老窪沖至賢昌長坡的部分路段被拆毀。民國十八年(1929),“309省道”老窪沖至麻江段修建,此段古驛道80%被公路侵占。近年來,由於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古驛道經過的村寨相繼興修通村公路或便道,又挖去了許多古驛道。現在驛道保留較好的基本上是遠離公路的路段。主要有:

1、白家莊至大堡段:近2公里;
2、長坡段:1.5公里;
3、虎場鋪:1公里;
4、平田哨:1公里。

其它路段零星有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有的路段石料已無存或殘缺不全。驛道一般寬在1~1.5米之間,全部用塊石或鵝卵石鋪就。據《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記載:明崇禎戊寅年(1638)“初三日下午自都勻起身,二十里,文德(今楊柳街)宿。初四日三十里,麻哈州(今麻江縣)。又十里,乾溪宿。初五日十里,麻哈大堡。又十里,乾壩哨。”當年徐霞客由廣西進入貴州,走的就是這條古驛道。

史料記載

《麻江縣誌》等史料記載,黔桂驛道從貴陽出發,經龍里、貴定、馬場坪、乾巴哨入麻江縣境大堡、乾溪、麻江、高梘、賢昌至都勻、獨山入廣西南丹。麻江段黔桂驛道沿線現存主要有明清驛道遺蹟四段、平田哨岩題、又詩百子橋、長坡關、夏同龢狀元第、姜氏宗祠、麻哈州古城牆等10餘處文物。其中夏同龢狀元第、姜氏宗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田哨岩題、又詩百子橋、長坡關、麻哈州古城垣、國民黨陸軍通信兵學校舊址、冷水營通告碑、又詩甘氏宗祠及又詩古建築群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麻江縣誌》記載,經過此地的驛道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開通,是貴陽至廣西的驛道。古時由於該處地處麻哈州和都勻的交界,匪患猖獗,朝廷為保護過往客商的安全,建立此關,並在關內駐有一支10餘人的兵勇,負責護送客商至安全地帶。關口占地面積146平方米,高3.1米。石牆門洞保存完好,北牆門洞上刻有“承恩北極”四個大字,南牆門洞上刻“茂對南薰”四個大字和“威靈顯應”四個小字。同年6月,有“中國當代徐霞客”之稱的攝影家黃成德來麻江,說要組織一批攝影家來重走徐霞客古道,筆者帶他到了徐霞客曾住宿過的地方---乾溪。後經查閱《麻江縣誌》、《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等資料。

最新考察

兩道保存較好、高大的古石門橫跨兩縣(市)地界,門下的崎嶇山路延伸南北崇山峻岭間。據帶路的文德村樂義寨52歲的村民鄒師華介紹,他們從小就在這些地方放牛砍柴、做農活,看到這兩道石門牆保存較好,至今沒有人為破壞,經常聽當地寨老擺談,這並不是一道普通的石門牆,而是一個古驛道關口,這是古代的“官道”,從這道石門出發,從麻江方向出門後有兩條路:一條路通貴定方向,另一條路通都勻、廣西方向。
在關口內雜草叢裡有一塊字跡模糊、殘存的功德碑:據依稀辨認:關口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月”。還可以看到:北牆門洞上刻有“承恩北極”四個大字,南牆門洞上刻“茂對南董”四個大字和“威靈顯應”四個小字。關口占地面積146平方米,石牆高4.7米,厚0.7米,石門高3.1米,寬1.68米,石牆門洞保存完好。據《麻江縣誌》記載:經過此地的驛道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開通,是貴陽古時由於該處地處麻哈州(現麻江)和都勻的交界,匪患猖獗,朝廷為保護過往客商的安全,建立此關,並在關內駐有一支10餘人的兵勇,負責護送客商至安全地帶。

重要意義

黔桂驛道自古以來是溝通貴州、廣西的重要通道,也是川陝、雲貴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對研究中國古代交通史、西南地區民族交流史具有重要意義。明代,貴州南下廣西的驛道終於打通,黔桂驛道遂成為溝通貴州、廣西,乃至川陝、雲貴南直廣西出海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的路線方向、路網設定的影響一直到現代。民國二十三年(1934)開通的黔桂公路和2001年6月開通的貴新高等級公路,其線路仍與黔桂驛道平行或交錯。甚至有研究表明,這條出海通道可能與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三大通道——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後兩大通道存在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