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代的經學,出現了今古文之爭。今文經用漢時通行的隸書抄錄,古文經用古代篆文抄錄。除此而外,兩派所據經書的字句、篇章以及所記事物和人物也都有不同之處。雙方各持己見,形成學派之爭。至東漢,著名學者許慎以“五經傳說,減否不同”,故撰《五經異義》,論述古文經與今文經的不同。
著作歷史
許著問世之後,鄭玄不同意許慎的看法,即著《駁五經異義》,對許慎之說進行反駁。兩書均已失傳。《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收入此書,而至《宋史·藝文志》則未見,故兩書可能在唐宋之間散佚。新、舊唐書著錄此書,稱《五經異義》十卷,許慎撰,鄭玄駁。《四庫全書總目》據此認為“蓋鄭氏所駁之文,即附見於許氏原本之內,非別為一書”。
著作內容
《駁五經異義》的一些內容散見於各種經書的註疏及《太平御覽》等類書之中。明代有題為王應麟編的輯本。清修《四庫全書》時,認為該本“錯雜相參,頗失條理”,故重新釐正,以義、駁兩全者匯列於前,僅存義或駁者,則附錄於後,成《駁五經異義》一卷。另將清代學者朱彝尊和惠棟所輯佚文,刪重去復,選定五十七條,別為補遺一卷附於其後。
此外,《駁五經異義》還有清王復、孔廣森、黃奭、袁鈞等多人的輯本,分見於《榕園叢書》、《藝海珠塵叢書》、《通德堂遺書所見錄》、《漢學堂叢書》、《鄭氏佚書》等叢書之中。清末有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