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馮特民(1883-1913),原名馮超,字惕庵,後改名馮一,字特民。 湖北省 江夏縣(今 武昌)人。早年畢業於 湖北自強學堂,曾遊學國外,工書能文。1906年2月14日加入 中國同盟會。先在 漢口土(今統一街)吉祥里辦一高等國小堂,同事有黃幼軒、姚冠春等人。1904年投入第八鎮工程營當兵,參與組織革命團體武昌加入科學補習所,為主要成員。10月科學補習所被查封后,劉靜庵利用教會日知會閱報室進行革命活動,成為日知會的積極組織者之一,草擬了會中的一切章制文告,被推為會中評議員。1905年夏和陸費逵、張漢傑接辦《楚報》,用筆名鮮民,撰文抨擊時政。1905年9月,因撰文抨擊湖廣總督張之洞與英國密訂 粵漢鐵路借款契約事受追查,一度避居上海,後轉赴日本。1906年2月日知會正式成立,宣讀會章,痛哭陳詞,與會者深受感動,同時又加入群治學社。中國同盟會本部派余誠回鄂成立湖北分會,借日知會作根據地,與劉靜庵首先加盟,任主盟人。同年底湖北當局借萍瀏醴事興大獄,劉靜庵等9人被捕,日知會被封。兩案並發,在武漢難以存身。適伊犁將軍長庚請張之洞選派湖北新軍官弁前往訓練新軍,張調升後,由繼任總督趙爾巽派楊纘緒去新疆伊犁,楊亦江夏人,思有文士為助,為避難於1908年1月8日聯絡李輔黃、郝可權、 馮大樹、方孝慈等人,隨軍西上伊犁加入楊軍。4月任混成協書記官,並辦 《伊犁白話報》鼓吹革命。同行人中不乏同盟會、日知會同志,設立伊犁同盟會機關,為領導人。發展了伊犁將軍署文案黃心齋、綏定知府賀家棟、管庫 黃立中及 李夢彪、鄧寶珊、張維直、金伯韜、 郭英夫等人加入同盟會。 1910年3月25日創辦《 伊犁白話報》,任主筆,以漢、滿、蒙、維四種文字發行。報紙內容豐富,文字清新活潑,為近代新疆首家新型報刊,深受民眾歡迎。1911年9月25日新授伊犁將軍志銳抵任,勒令於10月27日停辦《伊犁白話報》。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和革命同志分電楊纘緒和伊犁革命黨人就地回響。電由俄國轉到伊犁已是11月中旬,革命黨人立即召開會議組織起義的指揮機構,公推和李輔黃主持其事,並議定19日晚9時發動。任務是率隊占領南庫取彈藥,由南庫同志黃立中接應。時清政府將杭州將軍志銳與伊犁將軍廣福對調,廣福系蒙古人,較得人心,而志銳新到不久,為防革命,裁撤新軍,遣散費又遲遲不發,人心思動,為黨人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19日晚各負責黨人按計畫行動。志銳聞變,急由將軍府越牆逃入協領衙門,被起義軍搜出並槍決。各路迅速取得勝利,惟北庫新軍滿營在協領蒙古人蒙庫泰率領下負隅頑抗。遂率隊增援,至20日晨戰鬥尚在進行中。前任將軍廣福因志銳挽留未行,黨人立即採取政治攻勢,請廣福出為勸諭,北庫乃停止抵抗。11月20日伊犁正式獨立,為了團結和尊重少數民族,特擁廣福為新伊犁都督,楊纘緒為總司令兼司令部部長,組成五族共和會。1912年1月8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新伊大都督府,任外交司總長。希望沙俄對中國革命持中立,但沙俄要保留不平等條約,竟收買政治流氓破壞革命。5月雙方奉袁政府命令停戰議和,成立都督府。8日沙俄公然出兵闖入伊犁。當時雖不是伊方代表,卻是伊方的決策者,派副司長王緯彤交涉無效,便親自與俄國駐伊犁領事交涉。被沙俄領事的橫行霸道激怒,拔出佩劍要與俄領事決一雄雌,俄軍的暴行才稍有收斂。為掃除舊官場的積習,推行民主政治,在 《新疆報》上連續10多天登載徵求對本人改進工作的啟事。議和後楊增新任新疆都督,楊較袁更為凶狡,任為統一後的外交司司長,規定必須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就職,以便受彼控制。但被 洞察其奸,拒絕袁世凱、楊增新的調動,留伊犁不去,繼續留任伊犁外交司司長、伊塔觀察使兼都督府政治顧問。1913年二次革命,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進行殘酷迫害。3月16日北京政府授他為陸軍少將。3月29日同意為代理伊犁鎮邊使職務,伊犁 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伊犁支部,當選為正支部長。
1913年10月26日,楊增新收買匡時赴伊犁,運動廣福等,勾結陝甘軍人與回族軍官,發動兵變,遂與 李輔黃等20多名革命志士同時遇害,犧牲時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