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村

馬鹿村

馬鹿村屬華坪縣永興傈僳族鄉,地處永興鄉西北邊,距永興鄉政府所在地24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66公里。東鄰寧蒗,南鄰思木,西鄰寧蒗,北鄰寧蒗。轄花椒坪 、新村、出魚河、大石頭、岩峰箐、麻窩盪、牛窩子、馬鹿窩盪等8個自然村。全村國土面積15.29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5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黃豆、水稻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名稱:馬鹿村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所屬地區:永興傈僳族
面積:15.29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1196人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2℃

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總面積970.3畝(其中:田112畝,地858.3畝),人均耕地0.9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擁有林地10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36.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7畝,主要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665畝。

基礎設施

2007年,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80戶通自來水,有28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2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2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1.29%和39.6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6戶(分別占總數的24.52%和14.84%)。
生態林生態林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4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20輛。2007年,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建有小水窖1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5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5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2007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7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77.78%;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3.8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2頭,肉牛7頭,);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39%;工資性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6.94%。農民人均純收入60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占勞動力的1.76%),在省內務工15人。

特色產業

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本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5%。該村以花椒產業為主,計畫大力發展花椒產業。

人口衛生

2007年,該村有農戶310戶,人口1196人,其中男性642人,女性554人。其中農業人口1138人,
小水窖小水窖
勞動力851人。該村以傈僳族為主(是傈僳族、納西族混居地),其中僳僳族1067人,納西族129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79人,參合率89.9%;享受低保4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35戶,占農戶總數的75.81%。

文化教育

2007年,該村建有國小1所(馬鹿完小),校舍建築面積380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159人,距離永興鄉中學24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8人,其中小學生121人,中學生57人。

村務公開

2007年,該村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9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70.3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
種植業種植業
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000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村民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出黑板報、召開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4人,少數民族黨員24人,其中男黨員24人、無女黨員。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7人。

人文地理

馬鹿村地處高寒山區,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清水河流經之處適宜種植水稻。最高海拔三棵樁2880米,最低海拔馬鹿村委會1800米,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日照2237小時,年降雨量550毫米,
種植花椒種植花椒
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及立體農業特徵。解放初期,因當地緊鄰小涼山地區,土匪猖獗,人煙稀少,森林覆蓋率高,非常適合馬鹿生活,隨處可見馬鹿的蹤跡,因此,人們便把該地起名為馬鹿村,但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大量毀林開荒,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到處都是荒山,馬鹿也因此而消失了,但人們今天還是仍用著這個名字。

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馬鹿村以發展花椒產業為主,積極組織民眾開展新農村建設,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存在問題:地處高寒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農民素質低,科學意識淡薄,產業結構單一,民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花椒、核桃、魔芋等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