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43年9月23日,北京市人,祖籍河北肅寧縣。出身於武術世家,7歲開始隨家父修煉傳統拳術內、外功夫,基本攻防技法,18歲已練成骨響齊鳴的功夫。同年,跟隨父親學習易理,作為傳統拳術理論的指導,24歲回到家鄉,隨堂祖馬金鐸、表祖柳明三、師爺田京奎繼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技法、功夫(主要是宋太祖長拳、八閃翻拳、花拳的攻防技法),後達到了實戰攻防較技懂勁的攻防功夫藝境。同時,將骨響齊鳴的柔弱無骨功夫運用於技擊中,而能在攻防較技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時做到不攖人之力的藝境。而馬、柳、田三位老拳師在傳授功夫的同時,分別傳授給馬國興先生《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學說理論及其在拳術中的運用,使馬先生所學的易理上升到了更高一個層次。
馬先生一生刻苦修煉傳統拳術攻防技術、功夫,並潛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拳術理論研究,力求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識並闡發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之微旨,且已形成了一套以《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兵法學”學說為核心的完整的傳統拳術理法體系。
馬國興自序 我自幼年時期開始,就隨從我父親馬芳茂修煉內功和拳術基本功夫,少年時期內功系列功法已經相當精熟,同時期柔弱無骨的“骨響齊鳴”功夫亦相當精熟了,尤其是“吐氣開聲打展手”的功夫藝境更是自覺通透了,十三歲的時候開始修煉單手“撥楞鼓”攻防拳法(後來才知道是古傳的“九宮手”拳法)。十八歲的時候,我父親開始有序的傳授我“易經”象、理、數的天人合一之理法的精義。直到1969年初回到家鄉時,我的拳術攻防功夫的內外基本功夫已經相當紮實了。給後來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六九年元月回到家鄉後,就跟隨我堂祖父馬金鐸(當年67歲)開始了有序的拳法攻防之修煉。主要的修煉內容就是攻防手法、招式的“餵手、拆變、盤較”,直到1980年(1975年時,我的攻防功夫藝境就達到不攖人之力的神明境界)。開始三年的時間內,由堂祖馬金鐸精心繫統的指導,同時又專門補修了“撥楞鼓”基本拳法及“太祖長拳”的基本攻防技法。
與此同時,還有我師爺田京魁,傳我“花拳”拳法,直到1978年;表爺柳鳴山,傳我“八閃翻”拳法。直到1982年。
在這14年期間內,三位祖父又分別傳授給我《易經》學說、《道德經》學說、《孫子十三篇》兵法、《黃帝內徑》和中醫學的內容。及如何運用上述學說的理法,有效地指導自己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建體、至用、及如何把握攻防功夫藝境升華”。這是我後來能夠熟練的運用上述四部經書之理法,用以闡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內容,一而貫之,自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體系。就是在那14年期間,已經奠定了雄厚而又堅實的理論、攻防技術功夫基礎。
我在初與堂祖馬金鐸的實招“拆變、盤較”的三年過程中,雖然其已經是年已古稀的老人了,就驚奇的發覺:堂組馬金鐸運用的攻防技法皆是“太祖長拳”中的普通的一兩個手法、肘法、膝擊、胯打、肩靠、腳踢的招式,卻是堂堂正正周身一家的大家風範,拳招攻防變化無窮無盡,勢如長河;但是,其在拆變、盤較過程的始終,任憑我左右上中下六路隨意攻打進擊,其接手變招自有不攖人之力的功夫,故一點也不受我之力,又從不改變、干擾我的拳勢而讓我落空,或順勢迎送、或逆力揭獻;凡是我受擊打被跌翻時的狀況雖然狼狽點,可我被擊打的部位確是舒舒服服的,從來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只覺其勢不可阻擋卻又不能化解而已。這樣的拳法攻防功夫,不由的讓我聯想到“太極拳”的“柔能勝剛、靜以制動”的理法、功夫,不過如此而已,到底是否如此?
當我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請教堂組馬金鐸時,他老人家爽快的回答說:“我運用的是“宋太祖長拳”,我從習拳時就喜歡“宋太祖長拳”的堂堂正正的中正安舒之帝王風度。至於太極拳的功夫我沒有接觸過,聽人說:‘太極拳’的功夫煉好了,是相當精妙的,咱們縣裡沒有修練太極拳的人,也就沒有福分見到了。所以也就沒法比較了”。當我聽到堂組父這樣的回答,心中也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誰知道,這樣一個決心,就將我引到深入探索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真諦;及深入探索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共性問題。最終認識到、並同時得出:“傳統拳術本是一家,各門派、拳種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真諦本一不二” 的結論。
這一結論的得出之證明,就是這部拙著《中華拳術明鏡錄·易經·拳術解》。
在這部拙著中,以《陰符經·拳術闡釋》為引子,運用《易經》中的十個哲學命題,共分為:無極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精,等十個篇章。分別將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共性內容、真諦,展開了全面系統的有機的論證。
每篇每題都以“弟子問曰”,“師父答曰”的形式開始。弟子,乃是我的化身;師父,乃是父祖兩代人的化身。因為,各個篇章中的很多學術觀點,都是父祖兩代人的觀點,我只不過代而言之而已。為了表達我對父祖兩代人對我精心培養的恩德和緬懷之情,故而採取了這種行文的方式。可以充分的體現出:這部拙著《中華拳術明鏡錄·易經·拳術解》,乃是三代人數十年苦心經營的產物,是熱衷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精神之結晶。
2.馬興國 1962年1月生,湖北丹江口人。1981年畢業於湖北省鄖陽師專中文系,1987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鄖陽醫學院教務處副教授。中國華佗醫藥學會會員,湖北省社會心理學會會員,湖北省醫學教育會會員,十堰市《青年周末》專欄撰稿人。主要成果:1986年參加了全國首屆杏壇語文講習會,從1987年起,先後多次參加省市組織的保險消防知識、統戰知識、道路交通知識等電視大獎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中華醫學寫作雜誌》、《武漢大學學報》、《西北醫學教育》等刊物上發表了《醫學論文中引號誤用析》、《論在“雙向選擇”中學生擇業的主體功能》、《亟待完善的“雙向選擇”制》、《對大學生自發群體的認識與引導》多篇論文,其中《亟待完善的“雙向選擇”制》被選入《中國跨世紀戰略文獻》。文學代表作品有《皇帝的女兒亦愁嫁》、《自費讀書幾家歡喜幾家愁》、《男人難人》等。
相關詞條
-
馬興國
馬興國,人名,多義詞,一是指武術專家馬興國,二是指鄖陽醫學院教務處副教授馬興國。
-
魅力興國
江西省興國縣,位於贛州市東北部,總人口77萬(2008年統計數字)。這裡是客家人的家園,著名的“山歌之鄉”;更是聞名全國的“紅軍縣”、“烈士縣”、“模範...
第一章 歷史悠久 英才輩出 第二章 崢嶸歲月 光耀千秋 第三章 山川秀美 物華天寶 -
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是流行於以江西省興國縣為中心延及贛、粵、閩、桂數省的客家民歌,傳說起源於“木客”號子。興國山歌屬於口頭藝術,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作品 傳承意義 傳承方式 -
江西興國
興國縣位於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鄰近閩、粵、湘和港澳等地區。 中國第二大動脈京九鐵路貫穿全縣,並設有三級貨運站,並設有客運站“興國火車站”,“3...
簡介 行政區劃 資源特產 鄉鎮簡介 歷史沿革 -
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趙匡義的一個年號,總計近8年。吳越忠懿王錢俶亦用該年號紀年(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簡介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
太平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是宋僧睿見結廬(僧人招待所)之處。宋太平興國初年,相傳宋太宗朝山耳聞睿見倡導四誓(眼不見非法之色,耳不聞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想非法之...
簡介 宋太宗結緣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佛教文化 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 -
興國調查
一九三〇年十月初,紅軍第一方面軍攻克江西吉安,進到袁水流域,這時興國縣送來許多農民當紅軍。十月下旬,毛澤東在新余縣羅坊找興國縣第十區即永豐區的八個農民開...
調查過程 序 八家庭觀察 本區土地關係 土地分配狀況 -
馬興國[朝陽縣柳城街道黨工委書記]
馬興國,男,漢族,1963年8月生,1987年6月參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省委黨校大學學歷
職務 -
蔡興國
蔡興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先後任過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講師, 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統教研室訪問學者,哈爾濱工業...
人物經歷 主講課程 研究方向 主要貢獻 獲獎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