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馬泰拉英文名稱:ISassidi Matera
國家:義大利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93年
批准標準: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7屆會議報告
馬泰拉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有人居住,位於義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區的馬泰拉市,地貌豐富多樣,有一條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帶,有高原區,山谷地帶和兩處天然地陷,還有初稱做“sassi”的窯洞。歷史上馬泰拉地區人們主要從事農牧業,現為馬泰拉省的省會城市。
歷史發展
在完全新生代,由於氣候條件的進化,馬泰拉出現了永久性的村莊。在馬泰拉地區,毀林使人們隨季節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間遷移。有裂罅的地帶給人們提供了居所,受到喜愛。青銅時代,新的工具更易於開鑿石灰岩層,窯洞開始在各處建立。鄉村的祭所在水庫周圍建立。
4-5世紀,希臘的殖民統治散布了知識與政治觀點,自發的政治和軍事組織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組織的網路系統。社區逐步發展成為城鎮。公元前3世紀馬泰拉經歷了羅馬征服和其後的一系列征服,先後被拜占庭人、倫巴底人、諾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貢人所征服,馬泰拉地區保持並發展了自己的傳統。建立在對水利用建設上的城鎮系統,直到18世紀還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開始對居住在窯洞居民進行遷移,確認有1600戶穴居人口。後來,人們又開始重新開鑿窯洞,因為很多人喜歡居住在裡面。
城市結構
數層的小樓構成了馬泰拉建築的主體。樓房筆直,設計往往考慮到採光、風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動。蓄水池在城鎮的中央。區劃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階。城市處於自然的組織狀態。簡單的洞室是最原始的開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頂是洞室最基礎的建築。利用石間的水和土,懸垂的花園與菜園交融在礦物地形里。人們的聚居體,因著自己獨特而又持續的法則,聚衍生息,始終如一。馬泰拉的岩居已發展的十分完善,並且已一直延續了200萬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窯洞居住的例子。馬泰拉的“sassi”及其公園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重要發展階段的建築及地理環境綜合風貌。一個富於傳統的村落與映證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圖欣賞:
文化景觀
義大利巴西里卡塔地區的馬泰拉,因好萊塢影星梅爾吉布森2002年製作的轟動影壇,又備受爭議的影片《耶酥受難記》,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外景地揚名四海。站在馬泰拉最高的地方來眺望整個城市,從這兒可以看到有一片城區,都是白色圍牆的房屋,這裡就是馬泰拉的歷史開始的地方。最先開始到這邊居住的是藝術家、雕刻家,後來才有農民挖洞住在這邊。僅僅差五十米的距離,兩邊說的方言都不同,他們互不來往的。藝術家、雕刻家這邊覺得比農民高一等,農民這邊人也都不會跟他們來往。1968年政府把他們搬到同一個地方去,交融在一起,促進他們開始交往。馬泰拉的所有都寫在臉上,是古老的是陳舊的,但是充滿生機的。
馬泰拉的岩居已經發展的十分完善,並且已經一直延續了200萬年,現在這些古老的房子很少有人住了。大家都搬到政府新建的地方去生活,但是如果誰想搬回來住,政府將會提供資金,作為給房子整修的費用。而如果作為旅遊項目整修後給遊客提供方便,那么政府則會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修建資金。
藝術,飲食,葡萄酒是義大利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一所建立在洞穴內的教堂中可以看到了,最原始的一個作坊,它是後來被改建成的。
在馬泰拉會覺得腳步應該停下來。因為一路走來馬泰拉的街頭,年頭久遠的建築非常的有特點。每一個建築後面都有故事。在馬泰拉會隨處發現這樣的驚喜,當然這也印證了之所以它吸引人的地方。
評價
馬泰拉是一處在地中海地區史前穴居人居住過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範例,並且與當地的環境和生態系統極其協調。第一處居住區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而後所建的住宅區則證明了人類史上一系列的光輝歷程。
電影業的推動
電影業為馬泰拉旅遊業立下汗馬之功。海拔405公尺、人口約5萬的馬泰拉位於義大利最貧窮的Basilicata區。這裡山勢險峻,過去交通不便,因而經濟發展緩慢。當年的農民家庭,每戶生養好幾個孩子,跟家禽和馬兒一塊兒擠進不到60坪的石屋裡住。1952年,當局把所有2萬餘戶石屋居民遷到新鎮區。半個世紀後,為了發展旅遊業,當局把五百戶人家遷回已經完成基礎建設的石屋區,並在那兒設立旅館、餐館、精品店和手工藝品工作室。當局管理得當,石屋區再無昔日的髒亂,也沒有嚴重的治安問題;遊客可以舒適和安心地暢遊這個引人入勝的舊鎮區。當局將位於石屋區腹地的Casa-GrottadiVicoSolitario布置成典型的Sassi家居,讓遊客一窺當年Sassi居民的生活風貌。
馬泰拉如今每年迎來10萬名遊客,小鎮依舊恬靜怡然。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電影當它的免費旅遊大使,這兒遲早會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