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細長,幼枝灰褐色,明顯有棱,被丁字毛。羽狀複葉長3.5-6厘米;葉柄長1-1.5厘米,被平貼丁字毛,葉軸上面扁平;托葉小,狹三角形,長約1毫米,早落;小葉(2-)3-5對,對生,橢圓形、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2.5厘米,寬0.5-1.1(-1.5)厘米,先端圓或微凹,有小尖頭,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兩面有白色丁字毛,有時上面毛脫落;小葉柄長約1毫米;小托葉微小,鑽形或不明顯。總狀花序,花開後較複葉為長,長3-11厘米,花密集;總花梗短於葉柄;花梗長約1毫米;花萼鍾狀,外面有白色和棕色平貼丁字毛,萼筒長1-2毫米,萼齒不等長,與萼筒近等長或略長;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旗瓣倒闊卵形,長4.5-6.5毫米,先端螺殼狀,基部有瓣柄,外面有丁字毛,翼瓣基部有耳狀附屬物,龍骨瓣近等長,距長約1毫米,基部具耳;花葯圓球形,子房有毛。莢果線狀圓柱形,長2.5-4(-5.5)厘米,徑約3毫米,頂端漸尖,幼時密生短丁字毛,種子間有橫膈,僅在橫隔上有紫紅色斑點;果梗下彎;種子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產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國外分布:日本也有分布。
簡要介紹
【別名】一味藥、野綠豆、馬料梢、山皂角、野籃枝子
【來源】為豆科木籃屬植物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以根或全株入藥。
馬棘 |
秋季挖根或采全株,洗淨,切片曬乾或去外皮切片曬乾。也可鮮用。
【源形態】小灌木或半灌木,高60~90厘米。莖直立,分枝多,被白色丁字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夏季開花,葉腋抽出遂式總狀花序,蝶形花冠紅紫色。莢果圓柱形,幼時密生丁字毛,熟後暗紫色,內有腎狀種子數粒。
【性味歸經】苦、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感冒咳嗽,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結核,小兒疳積,痔瘡;外用治疔瘡。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生存環境
分 布:產關門山、陽日灣、扁擔山、白沙灘、樟樹坪、宋洛、陽日灣、馬灣、獨木橋、板橋。
生 境:生長在海拔500—1700米的山坡灌木絲中和路旁。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一般春季氣溫穩定在15℃時即可播種,單播每平方米2.5克,混播每平方米1.5克。馬棘 |
(2)育苗移栽:3月初播種育苗,苗高15cm移栽,移栽行距40×40cm。開廂,廂寬3米,定植地以中等肥力即可,施少量複合肥和單施鉀肥作底肥,複合肥667平方米100公斤,鉀肥50公斤。
(3)苗齊後及時中耕除草,苗期雜草可用低濃度農達或草甘磷防除。
(4)抗旱性較強,可適量灌溉,耐漬性差,春夏雨季需清溝排漬。
(5)馬棘-0301屬多年生植物,一經播種可利用多年,特別適合作先鋒植物種植,具有固氮、水土保持及生物植被和圍欄等多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