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媾疫

馬媾疫

馬媾疫是馬媾疫錐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的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以外生殖器炎症、水腫、皮膚輪狀丘疹和後軀麻痹為特徵。0IE將其列為B類動物疫病。

基本信息

病原學

馬媾疫錐蟲為一種鞭毛蟲,在形態上與伊氏錐蟲無明顯區別,以無性分裂法進行繁殖。

流行病學

馬媾疫 馬媾疫

僅馬屬動物對媾疫錐蟲易感,主要在生殖器官黏膜寄生,通過病畜與健康畜交配感染,幼畜可經乳汁感染,也可通過未經嚴格消毒的人工授精器械、用具等傳染。馬媾疫錐蟲侵入馬體後,如機體抵抗力強,則不出現臨床症狀,而成為帶蟲者。帶蟲馬是馬媾疫的主要傳染源。

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馬媾疫潛伏期為6個月。

媾疫錐蟲侵入公馬尿道或母馬陰道黏膜後,在黏膜上進行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公馬的包皮前端發生水腫,逐步蔓延到陰囊、包皮、腹下及股內側。尿道黏膜潮紅腫脹,尿道口外翻,排出少量混濁的黃色液體。陰莖、陰囊、會陰等部位的皮膚,相繼出現結節、水泡、潰瘍和缺乏色素的白斑。有的公馬性慾亢進,精液質量降低。母馬陰唇腫脹,逐漸波及乳房、下腹部和腹內側,陰道黏膜潮紅、腫脹、外翻,常排出少量黏液一膿性分泌物,頻頻排尿,呈發情狀態。在陰門、陰道黏膜上不斷出現小結節和水泡,破潰後成為糜爛面,但能很快癒合,其後在患部留下缺乏色素的白斑。病馬屢配不孕,或妊娠後易流產。

在生殖器官出現症狀後的一個多月,頸、胸、腹、臀部,尤其是肩部兩側皮膚出現突出皮膚表面的無熱無痛扁平丘疹,稱輪狀丘疹,直徑約5~15毫米,呈圓形、橢圓或馬蹄形,中央凹陷,周邊隆起,界限明顯。其特點是突然出現,迅速消失,然後再度反覆,在病的後期,出現腰神經與後肢神經麻痹,步態強拘、後肢搖晃和跛行等。少數病馬出現面神經麻痹。

(1)生殖器症狀 公畜一般出現生殖器水腫。觸診無熱、無痛,如麵團狀硬度。生殖器處皮膚相繼出現結節、水皰、潰瘍及缺乏色素的白斑。性慾亢進,精液品質降低。母畜生殖器腫脹,可蔓延到乳房、下腹部和股內側。腫脹部也可發生結節和潰瘍,消失後在外陰部形成五色素的白色斑點,永不消失。病畜屢配不孕,或妊娠後容易流產。

(2)皮膚輪狀丘疹 病畜在頸、胸、背部及臀部和腹下的皮膚反覆出現無熱、無痛的輪狀丘疹,其特點是中央稍凹陷,周邊隆起,界限明顯,突然出現,迅速消失(數小時到一晝夜)。

(3)神經症狀 主要特徵是某些運動神經呈現不同程度的不完全麻痹和完全麻痹。比較常見的是顏面神經麻痹,患畜表現鼻唇歪斜,耳、眼瞼或下唇下垂。當腰部和後肢的神經發生麻痹時,可見到後軀無力,臀部及後肢肌肉萎縮,行走不穩,出現跛行。

(4)全身症狀 病初,體溫稍升高,精神、食慾無明顯變化。隨病勢增重,反覆出現短期發熱,逐漸貧血、消瘦、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最後,後軀麻痹不能起立,可因極度衰竭而死亡。

診斷

1

根據特徵性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2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CF),替代診斷方法有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病原檢查:採取尿道或陰道黏膜刮取物做壓滴標本和塗片標本進行蟲體檢查,或將上述病料注射於兔睪丸實質內進行動物接種試驗。家兔接種後出現陰囊和陰莖浮腫、發炎及睪丸實質炎和眼結膜炎。從睪丸穿刺液、浮腫液和眼淚中可以發現錐蟲。

血清學檢查:瓊脂擴散、間接血凝試驗和補體結合反應。

防治

在疫區,配種季節前,應對公馬和繁殖母馬進行檢疫。對健康公馬和采精用的種馬,在配種前用安錐賽進行預防注射。在未發生過本病的馬場,對新調入的種公馬和母馬,要嚴格進行隔離檢疫。大力發展人工授精,減少或杜絕感染的機會。

拜耳205,用法同“伊氏錐蟲病”。貝尼爾,每千克體重4毫克,用無菌蒸餾水配成5%溶液,臀部深層肌肉注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