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馬墅村,清代屬靈泉鄉十七都。民國後期屬古城鄉。50年代初為馬墅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馬墅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大許鄉。1961年為大許人民公社馬墅大隊。1983年為大許鄉馬墅村。1992年,屬浦陽鎮大許辦事處。
村境地處浦陽江北側丘陵崗地區。村之四圍,崗丘縱橫,地形複雜;村落所在則為平地,從北部高處下瞰,猶如處於盆底。地表多為黃紅色粘土覆蓋,土層較厚,呈酸性,現多闢為旱地,種植棉花,果木之屬。源自北部豬頭岩東之曲折源、田塢源,俗稱前溪、後溪,流經村境,匯合後稱岳塘溪,東南向注入浦陽江。
經濟發展

村民素業農。舊時以地形複雜,距浦陽江較遠,農田灌溉全賴臘八塘、井塘、大頭堰、黃西壟、東北堰等一些水塘堰壩,抗旱能力極低,生產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糧食畝產不足200公斤,村民生活艱困。1949年後,水利條件逐步改善,特別是通濟橋水庫北乾渠建成以後,受益更大。北乾渠雖不經過村境範圍,然距北部村境甚近,現已成為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並形成了一個自流灌溉網路。村人不僅承擔了乾支渠道的開挖任務,而且於1990年,投資34000元如期完成縣下達的整修加固任務。
隨著生產關係和生產條件的不斷改變,農業生產日益發展。1978年,糧食平均畝產400公斤。1984年和1985年則達800公斤以上。1992年馬墅村糧食總產量574噸,平均畝產868公斤,人均糧食457公斤,五穀豐登,生活安定。經濟作物種植不多,較有規模的為桃形李的栽植,面積達100餘畝,然因墾植未久,至今尚無收入。家庭飼養業以豬為主。1992年共飼養母豬、生豬905頭,年產值約50萬元。
工業生產,現在馬墅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個體私營為主,其中駝毛加工和服裝加工業尤盛。此外尚有絲綢廠和紡織廠等;在浦陽鎮還開辦有電腦繡花廠。馬墅村持有正式營業執照的廠家40餘家。村人還走出家門辦企業。在石家莊、西安、蘭州、鄭州、洛陽、常熟以及東北與山東等地創辦服裝廠,共有60餘戶在外地從事服裝生產。家庭副業主要是花邊縫製刺繡和絞駝毛,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商業方面,在清代時即已有集市貿易,農曆三、六、九為集市日,以交易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為主,至今未變。商店大都分布在市場周圍,除供銷社外均屬私營,現有副食、雜貨、糧食店7家,飲食店2家,理髮店3家,中藥店1家;此外尚有不少飲食攤。
村民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者頗不乏人。馬墅村經濟總收入年達2000萬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超過1200元,人民生活較為富裕。
村莊狀況

文娛活動
村人素愛文娛活動,尤其愛好戲劇。1949年前即已有高腔、亂彈、灘黃、徽戲等戲班組織,服裝道具齊全,名盛一時。另有大頭戲,戴用7個面具表演,別有情趣,為他處所無。1955年曾進城演出,受到城鄉民眾的讚賞。1950年至1983年間,曾組建馬墅劇團(灘黃),頗有名。著名的戲劇演員,1949年前有徐紹配、徐長根兄弟(小花)及徐長根(大花)等,1949年後有徐家立,技藝精湛,負譽浦江縣。春節時的主要文娛活動是燈會。除長燈外,所縛制的馬燈有龍、虎等8種動物,造型別致,獨具風格。農曆年三十夜,村人有在舊廳世德堂燒火取暖,直到天明之俗。燒火必用木關樹,不能用其他薪木代替。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經略浙東時,戎馬曾過馬墅,於是夜在廳堂內燒火禦寒,是故相沿成習。
較著名的人物除前述之戲劇演員外,清代有徐時雨,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工書法,有文名,今潘宅橋頭尚存其手書通彳復堂匾額一方。在台灣的村人中以高美璧聲望較著。美璧為高美理之兄,系陸軍中將。村中現有大專院校學生40餘人,留學日本1人。高甘棠為高級工程師,在南京工作。
村中古建築有保和殿,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現已整修一新。1990~1992年,馬墅村黨支部連續三年被評為浦江縣紅旗黨支部,支部書記徐紹旺被評為縣優秀黨支部書記,被選為縣九屆人代會代表和八屆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村民高美璉(台屬)被選為金華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和縣第八屆人民代表,系高美璧、高美理之胞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