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概述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資本主義現實經濟危機的產物,它將隨著經濟危機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當代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便開始考察資本主義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現象。《資本論》的寫作並問世,標誌著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完成。由於馬克思沒有在《資本論》中以專門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論述,而是將這個問題的闡述分散於 《資本論》 和 《剩餘價值理論》 的有關章節中,西方一些經濟學者便認為馬克思沒有創立一種完整連貫的經濟危機理論。
自1825年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以來,經濟便在繁榮與蕭條中交替運行,由此而產生了各種解釋經濟危機成因的理論。其中,凱恩斯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對西方各國的巨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影響更為深遠。其突出貢獻是運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解釋了自由市場調節下的均衡為什麼在通常情況下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對經濟危機的成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下面就二者的理論進行比較、分析。
凱恩思和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的異同
一.凱恩斯關於經濟危機成因的理論分析
凱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為邏輯起點,側重從經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角度分析經濟危機的原因。
他認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收入與總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為,在他兩部門理論假設下,社會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和所組成,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在這三個產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凱恩斯特彆強調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他認為在經濟繁榮後期一般人對資本品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同時成本和利率也隨著上升,這時投資必然導致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從而投資吸引力減弱和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加強,結果使得投資大幅度下降,經濟危機爆發。
二.馬克思對經濟危機成因的全面系統剖析
馬克思立足於唯物史觀,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從生產(供給)、交換(市場)、消費(需求)到社會經濟制度對經濟危機的成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
在交換上,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力低下條件下的直接產品交換,是不具有供給和需求嚴重脫節的可能性,但隨著產品交換髮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此時,
(1)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外化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2)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使商品的買賣在時空上發生了分離與對立;
(3)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形成了蘊含貨幣危機的債務鏈條。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內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態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式”,另一方面又使“這些形式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係”。這裡的關係,筆者認為,既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制度關係,又有在此經濟制度度下得以充分發展的大工業和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供求關係或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在供給(生產)上,馬克思認為,大工業生產方式具有一種跳躍式地擴張能力,他說:“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張的能力”,從而激化了市場供需矛盾,致使危機從可能轉化為現實,所以,馬克思指出:在現代工業周期中,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業的這種巨大的迅速擴張的能力,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物質前提。
從消費(需求)上說,根據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會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造成相對人口過剩,失業人數增加,另一方面對抗性的分配關係“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對縮小,形成
狹隘的消費和市場,進而產生商品生產與實現的矛盾,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危機的出現,所以馬克思說:“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民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總之,如果撇開制度分析,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是商品流通領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現,而市場上的供求矛盾又不過是生產和實現(消費)矛盾的表現形式。
然而,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所以,他對生產過剩危機的分析,並沒有停留於經濟現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中探尋根源。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市場交換領域所蘊含的危機,在簡單商品經濟下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則是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
除此之外,服務於市場交換的資本主義的貨幣制度、銀行制度、匯兌制度、信用制度等,為市場交換領域矛盾的激化、潛在危機的現實化提供了制度結構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制度結構之間的不協調與相互碰撞,給經濟危機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生產領域的制度看,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制度為基礎的剩餘價值規律、資本占有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能力的跳躍擴展,提供了強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壓力;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工廠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為生產能力的擴展、資本突然擴展能力的增長提供了有激勵效應的微觀制度結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社會生產的盲目擴展提供了“寬鬆”的外部環境或巨觀制度結構。
從影響消費或需求的制度來看,既有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技術關係共同決定的資本有機構成制度,也有社會產品的分配製度。其中,社會產品的分配製度對勞動者的收入來源進而對其消費、需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僱傭勞動制度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分配以及由之決定的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一種對抗性的分配,由於這種對抗性分配製度的存在,決定了勞動者的消費、需求只能局限於狹小的界限之同。概言之,交換、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矛盾運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是由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運動所決定,而這些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其矛盾運動又是源於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社會根本經濟制度以及由之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由此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審視凱恩斯經濟危機成因理論
對比馬克思關於經濟危機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凱恩斯對經濟過剩成因的分析有如下不足:
(1)其分析的經濟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他們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一種自然永恆的制度,以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可侵犯為前提。他們儘管承認市場缺陷,自由市場機制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均衡與資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經濟緊縮、危機與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內在聯繫,忽視對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研究,只從主觀心理因素出發,構建主觀色彩濃厚的有效需求這一理論分析的邏輯基點,以此為基礎去分析經濟緊縮、危機與周期運行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政策。
(2)其分析視野具有明顯的封閉性。他們只是從“內生”的“純經濟子系統”中去分析引起經濟周期的成因與治理,忽視“外生”的政治、技術創新、人口、制度變革等因素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與制約,在一些嚴格假設基礎上,把經濟周期的複雜成因簡化為消費、投資和國民收入等幾個內生變數之間的關係。
(3)其分析的聚集點是作為流通領域與經濟調節機制的一般意義上的市場。他們側重從流通角度,從商品、資本和勞動市場供求關係的失衡上去探討經濟緊縮、危機與波動的根源,不僅忽視了生產的決定作用與生產過程的研究,而且忽視了制約市場運行的市場制度關係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經濟關係的系統研究。
西斯蒙第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異同
西斯蒙第作為經濟學說史上系統論述經濟危機問題的第一人,他的分析方法及所闡述的內容對馬克思產生了重要影響。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西斯蒙第的有關論述並將經濟危機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對此我們應有充分認識並加強巨觀調控能力。
西斯蒙第既是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又是小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早在1819年就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並成為經濟學說史上系統論述經濟危機問題的第一人。馬克思繼承了西斯蒙第有關論述的合理成分並將經濟危機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文試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經濟危機理論作一探討。
二者在5個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即論證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產物;指出了經濟危機不斷爆發的最終結果是資本主義末日的來臨,資本主義制度將被別的社會制度所代替;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消費不足的矛盾是造成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二者的經濟危機理論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徵、後果及解決途徑;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強調制度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因素對經濟危機的影響。
但因為所處的時代和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其經濟危機理論又有很大差別,表現在:
一)理論基礎不同
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有兩個:
一是“斯密教條”,認為年生產物全部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人,丟掉了不變資本價值,這樣一來,西斯蒙第所謂的社會產品實現問題就僅指消費品的實現而沒包括生產資料的實現問題;
二是西斯蒙第的“消費先於生產”的理論,他認為,人們進行生產只是為了滿足其需要,消費引起生產並決定生產,生產創造收人。收人又決定再生產。產品是用收人購買的,商品與商品的交換,歸根到底是商品與收人的交換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是他關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
馬克思按照社會產品的最終用途,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生產部類,把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對西斯蒙第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探討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三個組成部分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包括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兩個方面,前者是指社會總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銷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以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並獲得剩餘價值;後者指社會總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後,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產品,其中相當於不變資本的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相當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資料。
(二)對經濟危機有關問題的認識有區別
1、關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
西斯蒙第把經濟危機的總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即資本主義大生產和它不合理的分配製度造成的生產無限擴大和消費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因為資本主義把積累財富作為生產目的,而這一目的是無限的。資本主義分配造成利潤不斷增長使生產有不斷擴大的可能,資本主義下生產者之間自由競爭。要想壓倒對方就要不斷擴大生產。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不足,因為資本主義大生產使許多小生產者破產,縮減了他們的收人從而縮減了他們的消費,資本主義分配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增加利潤而壓低工資,導致工人階級收人和消費減少,而富人用於個人消費的財富同用於擴大生產的財富相比也在不斷減少。可見,西斯蒙第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為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
馬克思則認為“危機的根源在於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兩點,一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當這兩種矛盾發展到尖銳的程度使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2、關於經濟危機的特徵
西斯蒙第斷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永續不斷的、永久性的經濟危機而不是周期性的,因為今年的產品是用去年的收人購買的,只有今年的生產與去年的收人相適應才不會發生生產過剩。但資本主義下生產年年擴大,今年的產品總是超過去年的收人,這就發生了一種永恆的收人不足因而經常存在著過剩的產品,所以資本主義經濟會永遠處於生產過剩的危機中。馬克思卻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經濟危機之所以周期性地爆發,其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過程本身的階段性,只有當資木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尖銳化程度,使社會再生產的比例嚴重失調時,才會發生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以後一段時期內,資本主義各種矛盾暫時緩和,生產重新恢復和發展。但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而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並沒有消除,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恢復和高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導致再一次經濟危機的來臨。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也具有周期性。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一次危機爆發所經歷的時期即一個再生產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
3、關於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
作為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西斯蒙第認為這一途徑是回到小生產去,發展小生產。因為小生產有無比的優越性,不會發生經濟危機。具體來說,小生產是為消費而生產,生產不是無限的;其產品就近銷售或為人定做,最能了解市場需求狀況,不會發生生產無限擴大和消費不足的矛盾;小生產者同生產條件不分離,全部勞動產品歸自己,他不剝削別人也不受別人剝削,小生產能保證每個人的幸福。因此,要克服經濟危機就得取消大生產,保存小生產,至少要削弱大生產,發展小生產。而作為革命家和舊制度的批判者,馬克思認為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只能是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讓全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在此基礎上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生產也能在社會的統一計畫指導下避免盲目性,從而避免經濟危機。
由上可知,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的重大功績在於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和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特別是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存在,並斷言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他強調製度因素和社會再生產四環節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成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重要淵源。
也不難看出,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理論是有明顯缺陷的:
第一,其理論基礎是錯誤的。
雖然生產最終是為了消費,消費也對生產有反作用,但生產對消費起決定作用。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規定消費的方式,為消費創造動力。西斯蒙第關於消費先於生產並決定生產的觀點卻從根本上否定了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是錯誤的。而他的另一理論基礎—“斯密教條”,由於丟掉了不變資本部分,僅僅強調個人消費和生活資料實現問題,而不懂得除此之外還有生產消費和生產資料實現問題,因此不能正確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產。
第二,他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僅僅歸因於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並未找到危機的根源。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
一方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和相互競爭的壓力迫使資本家自發地、盲目地擴大生產規模;
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不合理分配又造成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就使廣大民眾的需求不足,從而出現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所以,資本主義荃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和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才是危機的總根源。
第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歷史證明了西斯蒙第對經濟危機特徵的論斷是不符合實際的。經濟危機不是永續不斷而是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
第四,以削弱大生產發展小生產作為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那更是歷史的倒退,是小資產階級的浪漫幻想。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西斯蒙第的理論並從以下方面加以發展:
其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只不過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
其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爆發的,其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其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
其三,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會中心統一安排社會生產。
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並非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發生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之所以把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看作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是因為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經濟看作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和最後階段,市場經濟的特性如盲目性、自發性、趨利性、競爭性也最充分地暴露出來,而代替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當然就不會發生。眾所周知,後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與馬克思的構想不完全致,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各種規律仍然發生作用。
如上所述,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對此我們就要有充分的認識並積極發揮國家的巨觀調控作用,一方面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法律、行政乎段引導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防止兩極分化,爭取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而持續增長。
相關詞條
凱恩斯的經濟危機理論 哈貝馬斯的經濟危機理論
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理論
參考資料
http:///%E9%A6%AC%E5%85%8B%E6%80%B5%8E%E5%8D%B1%E6%A9%9F%E7%90%86%E8%AB%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