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遲

馬來遲

中國清代伊斯蘭經學家,蘇菲神秘主義學派虎非耶教團創始人。經名阿卜杜勒·哈里姆,回族,祖籍陝西長安(今陝西西安),1681年生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728年赴麥加朝覲遊學,回國後在青海循化、甘肅河州等地傳播蘇菲教義,終形成虎非耶教團,俗稱華寺門宦。1766年病逝於甘肅河州,享年85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基本簡歷

馬來遲,男,回族,經名阿卜杜勒·哈里姆 ,祖籍陝西長安(今西安),1681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生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728年赴麥加朝覲遊學,回國後在青海循化、甘肅河州等地傳播蘇菲神秘主義教義,為中國 伊斯蘭教蘇菲神秘主義學派虎非耶教團創始人,俗稱 華寺門宦

馬來遲8歲到青海學習伊斯蘭經典,經文大學畢業後,自1698年起在青海、甘肅一代傳授伊斯蘭教義。1728年赴聖地麥加朝覲遊學。朝覲期間訪問了阿拉伯半島很多地區,認識了諸多當地伊斯蘭宗教領袖,並向他們請教伊斯蘭教義、教法,回國後開始虎非耶教義,創建 華寺門宦。馬來遲病逝於1766年農曆九月初八,享年85歲。

家族身世

馬來遲祖上是臨夏最富有的官宦世家,但他出生時家業已面臨著破產,因此為他取名叫來遲(意思是其沒有享受家族富有生活)。馬來遲的祖父馬從善,明誥授建武將軍。其父馬家梭,武拔貢,因其家富冠河州,人稱馬十萬。馬來遲於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後不久,其父商店即被火燒毀,喜憂之間,對子嘆曰:“汝命運不佳,將僅有之產業,悉遭火化,汝何來其遲也”,故後起名來遲。

成長過程

馬來遲8歲時被父親被送到青海民和縣米拉溝親戚馬漢臣處生活,並在該地的清真寺學習阿拉伯文和宗教常識,後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長太巴巴指導下,讀完經堂大學課程,18歲時由太巴巴主持為他穿衣掛幛,成為阿訇。後經太巴巴推薦,先後在青海民和馬營烏拉下會、甘肅河州八坊、廣河三甲集等地清真寺任開學阿訇達30年之久。

清雍正六年(1728年),馬來遲隨來河州一阿拉伯人謝赫·艾祖占伯勒去麥加朝覲。行至廣州,在懷聖寺跟伊瑪目·艾勒夫學習宗教經典和阿拉伯地理、風俗、方言等3個月,然後和伊斯哈格、古安巴及葉門克倆米等人乘船,歷兩月行程,到達亞丁。先後在葉門、麥加、巴格達、大馬士革和開羅等地訪師求學,其間在麥加謝赫·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阿格勒主持的蘇菲道堂學習3年,研究納格什班迪耶、沙茲林耶、戛迪林耶等蘇菲主義學理。回國時,著名學者毛拉·麥赫杜姆給他取了艾布·夫圖哈的道號,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阿格勒送他《冥沙》《卯路德》兩本經典,以及拜氈、長衫和傳教印章等。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海路經香港、廣州回國,往返歷時6年。

傳播蘇菲

馬來遲回國後,在青海循化等地傳播蘇菲教義,信眾在樹爾灣修建清真寺,請他設帳講學。後應邀到雲南、河南、陝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長,並傳授虎非耶學理,受到各地穆斯林擁護,成為當時西北著名阿訇之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他傳教勸誡,青海卡力崗地區部分藏族民眾歸信伊斯蘭,並成為華寺門宦的虔誠教眾。

重要文獻

《毛錄德》是一部內涵深邃、辭文優美、寓意深刻代代相傳的尊貴贊聖名經。《曼達伊海》、《穆罕默斯》、《奧拉迪》、《明沙勒》等贊聖經(詩文)同被譽為中國贊聖經文之粹,是一切美好誦辭的源泉。

《毛錄德》流傳已經180餘年,在中國各地(尤其在河湟兩地普及面積甚廣,在新疆陝西等地)的伊斯蘭教正統派格迪穆和各蘇菲門宦、道堂的一切艾麥理功修場合、亡人忌日、爾德節特別是聖記節等等吉慶特殊的日子,誦念《毛錄德》的詩文章節已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全國各地的各門宦的誦念方式不太一樣,但是誦念者和聆聽者都會為其內含的哲理和優美的詩文所折服,都會因震撼心靈、感人肺腑的的辭賦而動容。

《毛錄德》共分為兩部分---以提文為表,贊文為里的方式而緬懷聖德、頌揚聖品。內容包括貴聖的先天機密、中天使命、後天特恩,以及有關貴聖的出世特徵、聖跡的顯現、聖品的偉大和貴聖性格的賢美、有關貴聖的奇文逸事、歷史事件等等。

《毛錄德》提文共有六十三節,贊文共有七十二節。其誦念方式(音調)共有八種。用不同的聲調讚頌我們偉大的聖人,以表達穩麥提對於聖人的無限熱愛和極力讚揚之情。

《毛錄德》是乃格氏班迪耶道統中國虎夫耶蘇菲學派花寺門宦創始人先賢艾卜·夫圖哈·馬來遲(1681-1766)千里迢迢從天方麥加帶來的數百部經典中的一部。先賢所帶來的其他經典已全部遺失無從考證,但惟有《毛錄德》世代相傳、保存至盡。這也算是先賢對於穆斯林大眾的一件傳承萬代、恩澤不竭的“海丁耶”。誦念《毛錄德》既是服從真主的命令而乾的一件優美的善功,更是取得聖賢喜悅的媒介之一,是每一個正統派穆斯林特別是花寺門宦所有追隨者們應重視提倡和學習推廣的宗教必修課之一。不光要會誦念,而且要了解《毛錄德》的價值所在和其精神意義,更重要的是在誦念《毛錄德》的同時要緬懷我們的偉大導師、使萬逆皈依的時代真人、“憑經立教”的倡導者---阿卜杜·和理木·艾卜·夫圖哈·馬來遲。是他所帶來的伊斯蘭真理的火炬照耀了自清代至今的河湟之地,真主特賜予他的巨大威力(克拉麥)祛除了無數崇拜偶像之人內心的陰霾,使他們成為獨一真主的虔誠仆民,他的卓越功勳是每個穆斯林世代所頌揚並銘記於心的。正如先賢的老師、麥加著名蘇菲導師---艾哈麥德·阿格萊·滿克評價他的那樣---“安達艾以蘭討黑德,外里木而塞論特里米則呼,艾比里夫圖哈”(將眾人引導於認主獨一之上的人---是中國的艾卜·夫圖哈(馬來遲)。

宗教主張

在宗教教義上,馬來遲主張以《古蘭經》和《聖訓》為伊斯蘭信仰基礎,嚴格遵守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功課。在道乘方面,他主張“鬧中取靜”,既要靜修參悟,又不逃避現實生活。但他這一道乘功修方式僅限於教統接替人和一些虔誠信徒遵守,一般信眾並不要求。

馬來遲把靜修分為三等:

第一等是始傳道祖,或老人家,具有吾里品級;

第二等是始傳道祖的高足,稱海里凡,實際上是各代繼承人,具有謝赫品級;

第三等是求道的一般門人,大多是海里凡的追隨者,具有尋道人的品級。

馬來遲的功修極為i嚴格,每月以3天或9天或21天為靜修時間。每天禮副功拜84拜,默念“迪克爾”4.8萬次。他主張默念讚詞時,呼氣念“倆一倆海,引蘭拉乎”,吸氣念“穆罕默德,拉蘇盧拉”。馬來遲規定在晨禮後念自己編選的讚詞和《古蘭經·雅辛》章,在晡禮後念《卯路德》和《古蘭經·大事》章,在晌禮後念《古蘭經·開端》章,在昏禮後念《 古蘭經·至仁主》章,在宵禮後念《古蘭經·國權》章,在舉行宗教活動時,念“大讚”或“小贊”,“大讚”一般長達4小時。主麻日開始念《卯路德》,每日約念2小時,7天一輪。《古蘭》7天念完,念《冥沙》。

相關記載

幼年求學

馬來遲 (1681-1766),回族,經名阿布杜·哈里木,道號艾比里·夫圖黑,祖籍陝西長安,出生於河州八坊。其祖父馬從善,明朝時誥授建武將軍。馬從善有兩個兒子,長子馬榜俊,為武拔貢;次子馬家駿,從事商業,活躍於西北幾省,經營興盛,家資富冠八坊,人稱“馬十萬”。馬家駿(馬十萬)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年過四十,尚無子女,甚感傷懷。

馬來遲 馬來遲

他聽到穆罕默德聖人的第二十五代後裔華哲·阿法根·赫達葉通拉希導師到青海西寧傳教,受到當地穆斯林的尊敬和擁護。馬家駿為了祈求生子,就在鄉里施捨錢財,並攜帶銀湯瓶一對和其他貴重禮品,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正月間,會同河州王寺開學阿訇太巴巴,前往青海西寧晉見了赫達通拉希,並向他當面提出兩件要求:一是傳授伊斯倆目教門的功修規則;二是求他向真主做“杜哇”(祈禱),求真主賜給兒女。赫達通拉希一一答應,當即給馬家駿傳了伊斯倆目教門的功修規則,並向真主做了“都哇”,祈求真主給家駿賜憫子女。赫達葉通拉希為馬家駿做完“杜哇”以後便說,請你回家鄉去,有等待“伊瑪尼”的姑娘守閣等你,是主命你的聘妻。馬家駿回到河州後,用心打問。他訪得河州西門橫街子有一漢民女子,名菊花,年已二十六歲,品德莊重,曾與數人訂婚,但男方都在婚前去世,因此再無人敢與她訂婚。馬家駿視為奇事,心想:赫達通拉希所說的“等待伊瑪尼的姑娘”,是不是這個漢民姑。他就請人向姑娘家求親。女方家為了僅早把姑娘嫁出去,因此也不嫌民族信仰的不同,願意將姑娘嫁給馬家駿。在結婚時,馬家駿專門從青海請來赫達通拉希來為他念“尼卡哈”,作證婚人,並引導姑娘進教(皈依伊斯蘭教),教導了伊瑪尼及教門規則,給姑娘取名“海底徹”。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公元1681年12月14日,伊斯蘭教曆索帥勒月份的初四日),馬家駿(馬十萬)喜得一子,取名阿布都里·哈里木。但是,就在生子之時,馬十萬的商店意外失火,貨物焚燒一空。喜憂之間,馬十萬對子嘆曰:“汝命運不佳,將僅有之產業,悉遭火化,汝何來其遲也。”後來,就把該子取名“馬來遲”。馬來遲出生後,其父因商店遭火災,由“馬十萬”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在鄉親們的資助下往來於青海西寧、碾伯、馬營、平番等地以販賣松州茶為生。

馬來遲在四歲零四個月時,經家駿親友馬漢臣幫助,去青海民和馬營米拉溝清真寺念經,並在馬漢臣家生活,三年後返回河州。以後又送到河州老王寺開學阿訇太巴巴處念經。是夜太巴巴阿訇作了一個夢,醒來後覺得奇怪,預示將有不凡之客來臨。次日清晨,太巴巴囑咐寺內滿拉和穆扎娃說:“將寺的院子裡里外外打掃乾淨,今天來個貴客哩,我上埋雜(墳園)去,你們好好留待。”太巴巴阿訇走後不多時,馬家駿領著馬來遲來到老王寺,滿拉領他到客室沏茶招待,來遲在院中玩耍。太巴巴阿訇回來後,看見一個小孩扶著大殿柱子盤鏇,太巴巴阿訇停步而視,然而孩子卻若無其事,又爬上院內榆樹,到雙叉處吊腳而坐,面向南遠眺。太巴巴阿訇即覺得此景如同夢中所見,十分詫異。隨忙入客室,才知是馬家駿送子求學,皆大歡喜,立即表示同意留馬來遲在老王寺念經。太巴巴因同馬家俊一同去青海求見過赫達通拉希,關係較好,又受馬家俊之託,所以對馬來遲非常關心。而馬來遲也是天資聰慧,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對伊斯蘭教經典有了較深的理解和造詣。太巴巴愛其才華,遂將自己女兒許配給了馬來遲。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在馬來遲十八歲時,已經掌握了阿拉伯、波斯兩國文字,熟悉伊斯蘭教各種經典,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名有較高學問的年輕阿訇。同年由太巴巴主持“穿衣”(畢業),隨後經太巴巴推薦,在青海民和米拉溝清真寺擔任開學阿訇,從此他走上了培養伊斯蘭教人才、弘揚伊斯蘭教的道路。以後,他先後在馬營烏拉中會、西寧、河州八坊、太子寺、三甲集、東鄉等地清真寺任開學阿訇達三十多年。

朝覲遊學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馬來遲在三甲集清真寺開學時,從阿拉伯來了兩個傳教士,名叫沙海俄占拜爾和尕嘬穆占拜爾,他倆多方走訪,最後選定馬來遲,邀請他去麥加朝覲。馬來遲徵得父母同意後,與兩個阿拉伯人一同欣然起程,前去朝覲。這一年馬來遲42歲。據《華寺門宦道祖》記載:這次朝覲“取陸路經西藏到印度巴拉麥斯至地,做了晌禮後請求留在寺內住宿,管寺人不讓住,再三請求後,管寺人提出:‘你們當中有阿訇嗎?’來遲說‘有阿訇’,隨後他們拿出一本古經,來遲一一作了講解,管寺人知道來遲爾領高深,便留在寺內住宿,不讓走了。來遲說:‘我們是朝覲過路人,必須按期朝覲。’這樣只在寺內住了五天。臨行時該寺伊瑪目送給來遲一隻金鐲子到滿克施捨。來遲等三人告別後繼續前行。

馬來遲 馬來遲

過中亞,途中不避風雨,不畏嚴寒,風餐露宿,歷經艱險。經三年零三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麥加近郊。尕嘬穆占拜爾交給來遲一隻玉鐲,囑咐在滿克憑玉鐲對號相見,便告辭。來遲到達麥加後,住進了朝覲者接待館,立即洗禮去禁寺朝拜了夢寐以求的天房克爾白,吻了黑石。”[1]。朝覲完畢後,在傳教士的引薦下,他會見了一些名人學者,訪問了各大清真寺的伊瑪目和宗教領袖。並拜虎夫耶道堂的篩海穆罕默德·吉布尼·艾海麥提阿格來為師。“阿格來老人家對來遲親自教授,言傳身教。來遲聚精會神,刻苦攻讀,爾領如潮水般的涌到他的心頭。來遲在學習期間,每年都參加神聖的朝覲。在色黑阿格來老人家的帶領下,遊學到了阿拉伯諸國。阿格來和來遲一同參加了穆聖(願真主喜他)遷都朝覲大典。此時各國的皇王、艾米爾、酋長、蘇丹親臨滿克,舉世散以吉、外力、毛拉、阿領同聚一堂,各國穆斯林有百萬之眾參加了這一盛典。時過三個月,即熱比艾力昂外力月份,是至聖誕辰歸真的聖紀節。阿格來老人家率領滿克四百多名知名人士到穆聖誕生地參加聖紀大典。屆時各穆斯林國家的皇王、艾米爾、蘇丹、阿領等二十餘萬人,齊聚穆聖誕生地周圍,高聲贊主贊聖(願主喜他)。阿格來老人家講了外爾子,來遲領了告瓦力,萬眾舉意至誠,歡慶穆聖(願主喜他)誕辰,緬懷穆聖(願主喜他)德行。宣揚穆聖(願主喜他)功績,懷念穆聖(願主喜他)歸真。

馬來遲在虎夫耶道堂中,在阿格來老人家的指導下,先學習了四年基礎課,首旨是阿也提(《古蘭經》),海地斯(聖訓),輔以菲格海及其他開它布(經典)。他把重點放在遵守和幹辦上。隨後,阿格來老人家領來遲到阿拉伯各國遊學深造,他們所到之處,深受各方敬仰。遊學到了埃及,來遲到開羅艾茲哈爾伊斯蘭大學,深鑽細研了哈乃菲(大伊瑪目)、沙菲依、馬力克、罕伯力四大法學家教義。來遲又到當代爾領昌盛的伊斯坦堡、大馬士革、巴格達等地遊學,親眼見到了伊斯蘭教的興盛,結交了著名的阿領,學到了深厚的知識,瞻仰了伊斯蘭教偉大建築,開闊了眼界。當遊學到葉門時,薩那漢耶大寺學董請阿格來老人家留來遲在該寺開學。薩那是當時伊斯蘭教昌盛之幫,歷史悠久,水陸交通方便。各國阿領常聚會在那裡講求教義,探討胡空,翻印經典。這對來遲來說是一個交流學問的極好機會。他在那裡領會了穆聖(願主喜他)創立伊斯蘭教的經過和穆聖(願主喜他)全面、高貴、完美的德行及偉大功績。還對艾布白克爾、歐麥爾、吾斯麻乃和阿里四大索哈白敬仰獨一無二的安拉乎幹辦的真誠爾麥力,他們是深刻了解了對穆聖(願主喜他)的疼愛和忠誠,跟隨穆聖(願主喜他)屢建奇蹟般的戰功,以及穆聖歸真後,繼穆聖的業績,顯示了他們的卓越才華。他對四大索哈白的全部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

來遲在該大寺親自教授了從各國來的滿拉四百二十人,使他們獲得了較深的知識後回到自己的國土,引領高目,發展伊斯蘭教。來遲在薩那開學一年後回到了虎夫耶道堂。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馬來遲在虎夫耶道堂深造學習已經八年,這時阿格來老人家命來遲領授妥勒蓋提。命他到七十里外的希拉山洞深造。” 他坐靜深造後,阿格來老人勸他返回故土,宣揚伊斯蘭教。“隨後來遲又來到麥地那聖寺禮拜,在聖墓前哭泣不止,讚頌聖人,向聖人辭行。……馬來遲在整裝回國時,麥加各道堂的色黑一致同意授予馬來遲為‘中國教長’的崇高榮譽,並贈給他八件禮物:一是金印一枚,上刻有‘按達爾依蘭討黑地,外力木爾賽隴特力密則乎艾比里福土黑(意為將一些熱鬧引領在信主獨一上的人是中國的艾比力福土黑)’;二是寶劍一把,上刻有阿拉伯文 ‘印那甩特海拉(即往必勝)’;三是贊主贊聖經《冥沙勒》;四是贊聖經《卯路提》;五是八百本克塔布;六是用椰棗皮做的拜氈;七是蘇夫(潔白質樸的毛長衫);八是克爾白(天房)幕幛。以上俗稱八件寶物。”

回國傳教

馬來遲這次出國朝覲和遊學訪師,歷時十一年,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海路到達香港。這一年馬來遲已經53歲。他到香港時,所運經典已經到港。馬來遲從香港行至廣州。下榻於廣州懷聖寺(也稱光塔寺)。懷聖寺教長阿來夫老人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阿訇,他也曾在虎夫耶道堂求學四年,與馬來遲是同一個吾斯達吉(師傅)所教,屬同學關係,他兩個人的觀點完全相同,兩人講經論道,志同道合。阿來夫老人家邀請廣州各清真寺教眾在懷聖寺贊主贊聖,並聘請馬來遲擔任了懷聖寺教長。馬來遲在廣州懷聖寺開學講經一年。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馬來遲離開廣州,跋山涉水,晝行夜宿,歷盡艱辛,回到了家鄉河州。這時馬來遲已經54歲了。

馬來遲朝覲回來後,聲望很高,遠近民眾都來探望他這位有名的“哈智”,他乘此機會宣傳伊斯蘭教和朝覲收穫。他在家住了些日子以後,便去青海循化一帶講經宣教。青海沙溝樹兒灣有七戶人家,他們心地純真,氣質豪放,經馬來遲的辛勤勸諫,使他們歸順了伊斯蘭教。馬來遲對他們說:“我們的教門要聚眾做禮拜,要修清真寺”。他們說:“我們七戶人家經濟困難,沒有錢修寺,有一個小房子可以用來當禮拜堂。”馬來遲說:“房小不成寺,你們舉乜提,不要考慮修寺的錢。”於是馬來遲向真主祈求。在真主的襄助下,樹兒灣的穆斯林修成了一座氣勢磅礴,結構宏偉,磚刻木雕,玲瓏絕巧的清真寺,眾穆斯林稱這座清真寺為“華寺”(或花寺),並稱馬來遲為“華寺太爺”,請他在這裡設帳講經傳教。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馬來遲在青海化隆卡爾崗傳教期間,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對化隆卡爾崗地區信仰喇嘛教的藏族人皈依伊斯蘭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卡爾崗”系藏語音譯,意為“山堡”或“山丘”。位於青海省化隆縣西南部山區,這裡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山脈組成的一個山系。目前,這裡分布有阿什努、沙連堡和德恒隆三個藏族行政鄉。這裡自古以來就居住著藏族人民,藏文史料中有“卡爾崗十八部”之記載。當年馬來遲到這裡傳教時已經75歲。當時,卡爾崗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春旱,禾苗大量枯死,藏族活佛、喇嘛、頭領以及藏族民眾在黃河邊做佛事祈雨。時過半月,徒然無雨,旱象繼續發展,活佛、喇嘛無可奈何。他們聽到馬來遲在這一帶傳教,活佛和眾頭領商議後便到馬來遲跟前說:“你教若真,定能祈來祥雨,我等領頭歸信。”,馬來遲毫不推辭,便向著克爾白方向念了《古蘭經》,禮了兩拜乃麻子(禮拜),並向真主做都哇祈禱。時間不大,晴天來雲,下起綿綿喜雨,禾苗逢生,藏民歡喜萬分。但是,活佛不僅反約,而且將降雨之功居為己有,鳴鑼擊鼓,大事歡慶,對馬來遲不理不睬。可是出他們的預料之外,大雨連下三天,而且越下越大,傾盆而瀉,毫無停止跡象,大有釀成澇災和山洪爆發之勢。眾頭領無奈,只得央求馬來遲停雨。馬來遲又向克爾白方向念了《古蘭經》,向真主做都哇(祈禱),祈求真主停雨。不一會兒,雨過天晴,陽光燦爛。華寺太爺在真主的意欲下顯示的奇蹟極大的傷害了活佛和喇嘛們的自尊心,他們不但不踐約,反而密謀殺害馬來遲。馬來遲聞訊後,立即轉移,離開了此地。頭人們聽到馬來遲已經離開此地,即派藏兵追趕。當馬來遲來到甘都時,發現後面有藏兵揮刀追趕,他以渾身所有的力量盡力奔跑,當跑到黃河邊時,前面黃河擋住去路,後面追兵將至,已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馬來遲從容不迫,將隨身帶的拜氈鋪開,身跪其上,向克爾白方向做起都哇(祈禱),只見拜氈平地而起,沿水面將馬來遲載過了黃河。當時在場的活佛和藏族民眾非常驚奇,一下子驚呆了,認為這個人決非平常之人,他宣傳的教門肯定是真的。這樣,卡爾崗地區的藏族民眾對馬來遲非常信服,也非常尊敬。於是他們又想辦法約見了馬來遲,從活佛到一般藏族民眾一次性皈依了伊斯蘭教。當年馬來遲過黃河的地點,民眾們稱之為“伊瑪目河沿”,流傳至今。

為了徹底改變藏族長期信仰佛教的生活習慣,使伊斯蘭教在卡爾崗地區長期紮下根,馬來遲還選送藏族兒童十多人到河州的清真寺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和穆斯林的生活習慣,學成後返回卡爾崗擔任阿訇。這樣,經過幾年的宣傳和勸說,卡爾崗地區的大部分藏族民眾改信了伊斯蘭教,改掉了一些藏族傳統的、落後的生活方式,過上了新的、伊斯蘭教式的生活方式。後來,馬來遲離開了這裡,但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藏族群一直信奉著伊斯蘭教至到現在。他們自那時候起,就自稱“回回”,而人們卻稱之為“藏回”,書面上稱之為“昔藏今回”。在卡爾崗德恆清真寺至今保存著馬來遲在當時傳教時用的一支拐杖。據說該杖呈黑紅色,杖頂以銅包裹,兩側有環,下有鐵尖狀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據一些阿訇說是馬來遲的經名。據1986年統計,卡爾崗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藏族人約有九千餘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藏語,也夾雜一些阿拉伯語詞和波斯語詞;文字書寫仍然用藏文,現在大多數人會講漢語。他們的居室建築格局仍保留藏族村落特點。

關於卡爾崗地區的藏族皈依伊斯蘭教的事,李耕硯和徐立奎二同志曾作過實地調查,他們在《伊斯蘭教在卡力崗——關於卡力崗地區部分民眾昔藏今回的調查》一文中說:“卡力崗地區這部分回族人民,原來並非回族,而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他們所信奉的宗教原非伊斯蘭教,而是傳統的喇嘛教。截止目前為止,在卡力崗地區的德恒隆公社和阿石隆公社,有是九個生產大隊,八千四百零八人,屬於這種類型的回族民眾。其人數占這兩個公社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九點二。那么為什麼說這部分回族人民在歷史上屬於藏族?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喇嘛教呢?什麼理由能夠證明這個問題呢?”

他們調查後說:

(一)本民族公認。在我們所接觸到的這部分回族人民中的幹部、社員、老人和宗教職業者等,都聲稱他們的祖先是藏族。……在卡力崗地區這一部分藏族人民的民族和宗教中途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先後從外地遷入了一部分回族人民。這部分遷入戶雖然已被昔藏今回的‘土著’回民同化,但他們至今仍被稱為‘中原回民’。此外,當地還有‘加回’(漢回之意)和‘喔回’(藏回之意)的稱呼。稱遷入的回民為‘加回’,稱土著戶為‘喔回’。這些稱呼也是這種歷史變遷在現實中的一種反映。

(二)千、百戶部落制度的印證。在封建時代的藏族地區,實行著千戶、百戶、百長的封建部落制度。當年作為藏族人民生活的德隆地區,也實行著這種制度。今天的德隆公社的所在地,正是當年封建百戶官邸的所在地。在德隆公社的黃吾吉大隊,也就是這部分回民聚居的另一個村莊,正是當年一位百長寓所的所在地。這位百長的寓所今天遺留的只是些斷垣殘壁,但其輪廓不亞於一個小型城堡的規模。大門附近還保留著當年農奴栽植的白楊樹。

(三)喇嘛教的信仰。人們知道,青海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信仰,從十一世紀以來就是喇嘛教。卡力崗地區的藏族人民也不例外。一九五八年興修水利時,在黃吾吉村的周圍,曾挖出若干‘木康’(十萬佛象之室),……此外,在今日清真寺臨近之處還發現了喇嘛寺廢墟,這也是卡力崗地區民族宗教變遷的有力旁證。

(四)地道的藏族語言。卡力崗地區這部分祖先是藏族的回族人民,世世代代操著一口流利的安多地方藏語。在他們之中,有不少老人至今連一句漢語也不會說。……

(五)類似藏族的生活習慣。直到今天,這部分民眾仍然保持著接近於藏族人民的婚嫁儀式。……

(六)藏族的建築特點。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早年修建的一座古老建築,單扇門,左右推合式窗扇,鍋頭連炕的大廚房等,無一不是藏族建築特點。”他們在卡力崗藏族“變異的原因”中說:“根據這一部分民眾的傳說和我們所見到的零星史料,他們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逐步改信伊斯蘭教的。”“根據這一部分民眾自己說,他們的先人之所以改變宗教信仰,是出於甘肅河州的一個叫‘華寺太爺’馬來遲的人的勸化的結果。

據說馬來遲約於公元一七五零年即乾隆十五年(一說乾隆十五年以後)來循化地區傳教,後又從循化到卡力崗地區。我們在德恆清真寺見到了一支拐杖,杖呈黑紅色,杖頂以銅包裹,兩側有環,下有鐵尖狀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據一些阿訇說是馬來遲的經名。當地民眾說,這一拐杖是馬來遲來此傳教所用,他在這裡宣傳了伊斯蘭教教義,顯示了許多神功奇蹟,並使當地居民折服。傳說馬來遲來到卡力崗地區後,宿於一藏民家,房東想試其是否真是先知,給他煮雞蛋時,將一個好雞蛋雜於壞雞蛋中。馬來遲吃時,剔除壞雞蛋,吃了好雞蛋。從傳說中可以看出,馬來遲在卡力崗傳教時,曾遇到過來自民眾的試探和才考察,這些試探和考察都被他以自己的機變應付過去了,從而博得了民眾的信任。從民眾為我們提供的傳說中,還可以看出馬來遲在傳教中非常講究策略,注意方式方法。他傳教的策略和方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馬來遲善於迎合民眾的需要。據說馬來遲到卡力崗時,正值卡力崗地區和囊拉地區之見因為爭論各自地區寺院的活佛的佛位高下而械鬥不息。……這些械鬥引起的傷亡和物質上的損失,給廣大民眾帶來了很大痛苦。馬來遲來這裡傳教以後,抓住民眾厭惡連年械鬥的心理,竭力宣揚伊斯蘭教中關於穆斯林之間是兄弟,以及‘順從與和平’的思想。這在飽受械鬥、仇殺之苦的當地藏族民眾聽來,是頗有誘惑力的。”“二是馬來遲注意拉攏當地民族宗教上層人士。馬來遲來到卡力崗以後,在村中建立起禮拜寺,從原穆斯林中確定伊瑪目(教長)、海提布(領拜人)和木扎畏(寺院勤雜人員),開展宗教活動,然後逐步和藏族中的頭面人物拉上關係。

據傳,卡力崗地區某寺院的活佛與馬來遲關係甚密,並進而改信了伊斯蘭教。又傳,卡力崗地區某頭人被馬來遲勸化,皈依了伊斯蘭教……。活佛、頭人的改變宗教信仰,在信仰喇嘛教的勤雜中間震動頗大,於是大家紛紛隨之皈依。”“三是馬來遲在傳教中,懂得如何作必要的讓步以爭取民眾。人民民眾中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是一種巨大的社會習慣勢力。任何一種宗教,要想在一個地區紮下根來並傳播開來,必須使自己的教義同當地民眾的習俗相適應。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在發展中無一不帶有中國的特點,其道理就在於此。據說馬來遲在卡力崗地區傳教時來到黃吾吉這個地方,當地民眾不穿褲子、不禁豬。馬來遲在開始傳教時要求他們不吃豬肉,不養豬,穿上褲子。當地民眾說:‘我們不吃豬肉可以,但養豬行不行?’馬來遲說:‘只要不吃豬肉,豬暫時養著也可以。’民眾又問:‘我們穿褲子不習慣,怎么辦?’馬來遲說:‘平時不穿可以,但主麻日一定要穿褲子(即每星期五穿一次)。’於是民眾皆大歡喜。都樂意改信伊斯蘭教。這種只是在主麻日穿褲子的習慣直到解放初期,還在一部分人中殘留著,以至當時每星期四晚上喊‘拜克’時,就要提醒大家:‘明天是主麻日,褲子穿上了來。’為了擴大伊斯蘭教在這一部分藏族民眾中的影響,並使其深深紮下根來,馬來遲還選拔了一批兒童,帶到河州去學習伊斯蘭教的經典、教規等。據說直到這一部分兒童學成歸來後,卡力崗地區改教民眾才禁絕養豬。”。

就在卡爾崗藏族皈依伊斯蘭教的第二年三月,廣州的阿來夫老人家病危,馬來遲親自到廣州探望了阿來夫老人家。阿來夫老人家囑咐馬來遲說:“我給你送點禮物時你不要,我有個小兒子名叫伊斯哈格送給你,替我侍奉你,他有武功,保你傳教。”馬來遲當即答應,並將伊斯哈格收為義子。阿來夫老人家病逝後,馬來遲為他抓了水(洗屍),站了支那則(殯禮),然後回到了河州。以後伊斯哈格從廣州來到河州,成為馬來遲家族的五房頭。

馬來遲從廣州回來後,又到青海同仁地區保全碌木寺一帶傳教。據傳說,一日,有一個梧桐人請馬來遲吃飯,他帶著惡意將一隻死貓煮熟,放在盤子裡端上來,欺騙馬來遲說:“我們這裡雞少,這是兔子,請你品嘗。”他們的謊言被馬來遲識破。這些人都很驚訝,認為馬來遲確實是穆斯林的真正道長。這樣,在馬來遲的勸說下,保全五莊的一大部分土族皈依了伊斯蘭教,而且歸信者日漸眾多。馬來遲的這一行動惹怒了當地喇嘛教僧侶和藏族頭人,他們預謀陷害馬來遲。他們誣陷馬來遲說:“保全來了個傳教人,名叫馬來遲,通曉天文地理,騎板凳過河,夾簸箕上天,拿的《卯納經》、《冥沙經》,明拿哩,暗殺哩。” 清政府地方官聽信謠言,將馬來遲扣押,並解到蘭州,關押了一年多時間。在關押期間,陝甘總督將馬來遲和《冥沙經》、《卯納經》一起帶到北京,讓朝廷審問。據說,當時朝廷官吏問馬來遲:“你的這個《卯納經》、《冥沙經》是乾什麼的?”馬來遲回答說:“這是贊主贊聖的經。”朝廷官吏又問:“念它有什麼用?”馬來遲回答說:“念它時為了向真主祈禱國泰民安。”朝廷官吏說:“你們那個地方是非多,你在朝廷幹個事,躲避一下是非。”馬來遲說:“我是傳教門的,不能幹事。”這樣,朝廷安排馬來遲在北京牛街清真寺開學,並在《卯納經》上批示:“經是《卯納經》,護國憂民經,經是《冥沙經》,保國安民經”。因此事,馬來遲將他的老三兒子命名為“國寶”,老四兒子命名為“國護”。從此,《卯納經》、《冥沙經》流傳至各地,至到現在[7]。

後來馬來遲又從北京牛街清真寺應邀到雲南大理、河南清華等地清真寺任教長,後來又回到河州各地開學。成為河湟地區著名的阿訇之一。傳說,有一次河州西鄉馬蓮灘民眾請馬來遲念經,念畢後端上了手抓羊肉,招待華寺太爺。馬來遲說:“這肉我不能吃。”東家問:“為啥不能吃?”馬來遲問:“你的羊肉是從何人手上買來的?” 東家連忙去找賣羊的人,原來賣羊的人是一位漢民老奶奶,她說,“賣給你們的羊是我家裡的母羊生下的,但母羊生下羊羔後就死了,我用豬奶養大了這隻羊。” 馬蓮灘人聽完後大吃一驚,他即刻來到馬來遲跟前說明了此事,並說:“華寺太爺,請你不要忘記我們。”馬來遲說:“我不會忘記你們。”馬蓮灘人說:“你不忘記我們的話,你把你的一個兒子留在馬蓮灘,作為我們聯繫的當頭。”馬來遲便把他的大兒子(即大房頭)安置在了馬蓮灘。他們到如今還居住在那裡。後來,馬來遲又被聘請到青海民和縣馬營開學[8]。

在這期間,馬來遲再次去麥加朝覲,並又到葉門虎夫耶道堂進修學習,在這裡他遇到了馬明心(即後來哲赫忍耶門宦的創始人)。據《華寺門宦道祖》記載:阿格來道長對馬來遲和馬明心說:“‘你們兩個親如兄弟,一個是大漢志,一個是小漢志。’他們兩人一同返回本土,來遲居住在華寺索瑪,明心居住在大西關索瑪。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探討教門的事情,並經常一同到教徒家裡念經。” [9]據說,現在大西關鎖麻清真寺的地點,就是當年馬明心居住的地方。

馬來遲朝覲回來後又被聘請到河州西鄉多木寺開學,他在多木寺幫助這裡的人修建了清真寺。以後又聘請到現在的和政縣姚溝嶺村清真寺開學。

復命歸真

馬來遲在廣州、河州、循化、化隆、貴德、同仁、西寧、北京、雲南、河南等地先後傳教達三十多年,勸化了藏族、土族、漢族等許多非穆斯林皈依了伊斯蘭教,創立了華寺門宦,教徒多達二十多萬,使華寺門宦成為河湟地區人數最多的門宦之一。

據《華寺門宦道祖》記載:“華寺太爺把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到伊斯蘭教的傳播事業上,他以阿耶提(《古蘭經》、哈吉斯(聖訓)為依據,憑以志麻爾給牙斯(‘以志麻爾’是法學家伊瑪目們的會同,‘給牙斯’是他們的推舉)為根本,以自己賢良的品德,無私的傳授了伊斯倆目的教門。他在阿拉伯領受了五門(嘎迪林耶、沙孜林耶、納個什板頂耶、色里勒外爾頂耶、車氏青耶)妥勒蓋提的幹辦。在副功爾麥力中有高念的幹辦(《卯路提》、《冥沙經》、《滿達意海》、《奧拉提》、《委熱地》等)。亦有低念的幹辦(如齊開爾、求祈),總合五門,走虎夫耶的道路。強調既要靜修養悟,也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在傳教中,他的一舉一動,以阿耶提(《古蘭經》)哈地斯(聖訓)為依據,要求門徒及子孫學習前輩奧利亞們的好性格,要求舍熱阿提(教乘)以四大伊瑪目的著作為準則,他的傳授引經據典,憑經立教,要求穆斯林內部各教派間不爭教,不爭高低,團結為重,因此,他在一些外教徒中發展了伊斯蘭教。華寺太爺在傳教過程中受到了不少阻礙,他把傳授伊斯倆目教門看成是自己一生奮鬥的目標,各種困難沒有擋住他。在他歸真前夕,他請了四十坊者麻提,念了討白,在眾多‘多斯達尼’(教徒)面前他吩咐了聖人(願主喜他)的哈吉斯(聖訓):‘脫離的道路是跟隨聖行’。並提出,我之後,你們抓緊我的路線,從我上你們不要轉臉,我的遺囑是‘憑經立教’,我的後輩及教徒中爾領(知識)不斷。並做了都哇(祈禱)。我亡後把我埋在河州西郊,因為有兩個阿拉伯傳教士埋在那裡,他們是離鄉人,讓探望我的人也探望他們。”

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初四日,馬來遲患重病,初八日(公元1766年10月11日,伊斯蘭教曆熱麥咱乃月份的初八日)逝世,享年85歲。初九日安葬於河州西郊。

花寺由來

中國蘇菲神秘主義虎非耶教團又稱花寺門宦,因其早期所建清真寺和拱北(圓頂墳墓)十分華麗,形如宮殿,故名。馬來遲約於1748年開始在撒拉地區傳播虎非耶,傳入後即盛行一時。其特點是主張前開、低念,誦馬

馬來遲 馬來遲

來遲所倡導的《冥沙經》,內容是讚美真主,較《古蘭經》為簡。育經畢作兩個“呼圖拜”(阿訇講經中關於讚頌安拉、先知的經文)。念一次經收取若干財物為布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