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中藥]

香菇[中藥]
香菇[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菇,中藥名。為白蘑科真菌香菇 (Berk.) Sing.的子實體。分布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扶正補虛,健脾開胃,祛風透疹,化痰理氣,解毒,抗癌之功效。用於正氣衰弱,神倦乏力,納呆,消化不良,貧血,佝僂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盜汗,小便不禁,水腫,麻疹透發不暢,蕁麻疹,毒菇中毒,腫瘤。

基本信息

別名

香蕈、合蕈、台蕈、台菌、雷驚蕈、戴沙、石蕈、椎蕈、香信、冬菇、菊花菇、香紋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霉,防蛀

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扶正補虛,健脾開胃,祛風透疹,化痰理氣,解毒,抗癌。

主治

用於正氣衰弱,神倦乏力,納呆,消化不良,貧血,佝僂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盜汗,小便不禁,水腫,麻疹透發不暢,蕁麻疹,毒菇中毒,腫瘤。

相關配伍

1、治頭痛,頭暈,香菇煮酒,食之。

2、治胃腸不適的腹痛:鮮香菇90g,切片。水煎服。

3、治水腫:香菇(乾品)16g,鹿銜草,金櫻子根各30g。水煎服,每日2次。(1-3方出自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

使用注意

脾胃寒濕氣滯者禁服。

炮製

一、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泥土。

二、採集時間

子實體長到六七分成熟、邊緣仍向內捲曲、菌蓋尚未全展開,就應該及時採收,然後用火烤、電烤或日曬乾燥。野生者都於秋、冬及春季採收,曬乾備用。

形態特性

菌蓋半肉質,寬5-12cm,扁半球形,後漸平展,菱色至深肉桂色,上有淡色鱗片。菌肉厚,白色,味美。菌褶白色,稠密,彎生。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內實,常彎曲,長3-5(-9)cm,粗5-9mm,菌環以下部分往往覆有鱗片,菌環窄而易消失。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4.5-5)μm×(2-2.5)μm。

生長環境

生於闊葉樹倒木上。春季、冬季多人工栽培。分布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菌蓋半肉質,扁半球形,或平展,直徑4-12cm。表面褐色或紫褐色,有淡褐色或褐色鱗片,具不規則裂紋。菌肉類白色或淡棕色。菌褶類白色或淺棕色。菌柄中生或偏生,近圓柱形或稍扁,彎生或直生,常有鱗片,上部白色,下部白至褐色,內實。柄基部較膨大。氣微香,味淡。

藥理作用

1、調節機體免疫。

2、抗腫瘤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抗肝炎作用。

5、對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6、抗氧化作用。

7、毒性,無毒。

製劑

香雲乾泰片。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於佝僂病、貧血、小便失禁、痘瘡、麻疹不透、高血壓、扁桃體炎等。”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食用菌

 食用菌 以其白色或淺色的菌絲體在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場所生長。條件適宜時形成子實體,成為人類喜食的佳品。
擔子菌亞門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牛肝菌
子囊菌亞門羊肚菌馬鞍菌塊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