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香花石](/img/5/072/nBnauM3XxYDM1EzM3kTOy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5k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該礦晶產於花崗岩與石灰岩的接觸帶,分布在白色條紋岩的黑雲母脈中,接觸帶中發育有含鈹(Be)的綠、白色的條紋岩與鋰鈹石、鈹鎂晶石、金綠寶石及螢石、方解石、錫石、白鎢等共生。化學成份為:Beo15.78%Cao34.60%、Li2o5.85%Sio235.66%、F7.81%少量Al、Fe、Na等。
香花石外觀為黑白相間礦物,黑色為雲母,白色多為方解石,並有白色和紫色螢石共生。晶體多為乳白色或米黃色,也見少量淡綠色晶體和無色透明晶體。香花石晶體多呈球狀,肉眼觀察似魚子蛋,分布在白色方解石或螢石中,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在太陽光下能見折射七彩光,彩溢奪目;在放大鏡下,香花石晶體呈多面體,棱面最多可達128個棱面,排列有序。據資料介紹,香花石晶體系等軸晶形,分別以立方體、四面體、棱形十二面體、三角三四面體、四角三四面體、五角三四面體、五角十二面體等晶形。
香花石晶體硬度為摩氏6.5度,比重2.9—3,性脆,表面呈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不完全解理。花石有二種結晶習性,一是結晶顆粒大而晶面少,發育二個單形,二是顆粒小而晶面豐富但少見。
![香花石](/img/7/0ec/nBnauM3XzEzN2ETOyADMz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w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香花石產於香花嶺礦區癩子嶺半山腰一處約200平方米的地方,海拔高約900米,因香花石與錫砂,白鎢等礦共生,近20年來,一些採礦的民工已將香花石礦點炸得百孔千瘡,香花石礦也因此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實在讓人痛心!目前只能在礦點的廢石中找尋香花石,肉眼可見的晶體非常稀少,4mm大以上的極少,10mm大以上幾乎絕跡,可見香花石及晶體之珍稀!
晶體結構
![香花石](/img/d/061/nBnauM3XzAzMwQDN4kTOy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5k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晶體呈粒狀,晶體較小者(直徑0.2~2mm)為無色,透明度高,主要的單形有立方體a,四面體o,菱形十二面體d,三角三四面體n、-n,四角三四面體r、-r,五角十二面體f′、′f,五角三四面體s′、-s′、′s、-s′等;f′和′f面上有斜條紋。晶粒大者(直徑5~7mm)為乳白色,透明度較差,出現單形較少。
物理性質
香花石化學式為Ca3Li2(BeSiO4)F4,組成中Ca可為少量的Na、K所代替,Al、Mg和Fe離子在鹼性熱液環境下,呈四次配位代替Si和Be。無色,乳白色;透明;玻璃光澤,硬度6.5,相對密度2.90~3.00,具脆性。
形成原因
產於中國湖南泥盆系石灰岩與花崗岩接觸帶的含Be綠色和白色條紋岩中。香花石晶體產於白色條紋岩中的黑鱗雲母脈內,與鋰鈹石、塔菲石、奈及利亞石、α鋰霞石、金綠寶石和螢石等共生。
瀕臨絕跡
![香花石](/img/7/5a7/nBnauM3X1gTMxIjN5kTOy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5k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據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香花嶺不法礦點不足10家。目前成規模的不法礦點已增至數百家,其礦石採掘總量是當地國有礦企年產量的20倍以上。過去青山翠綠的香花嶺,現在已是滿目瘡痍。 肉眼可見的晶體很難得到,香花石已經瀕臨絕跡。
產地介紹
![香花石](/img/5/f27/nBnauM3XxITMxUzNwADMz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wA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郴州市地處湘南,南鄰粵北,市內特殊的地質構造孕育著地下豐富的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市內柿竹園多金屬礦被稱為“有色金屬博物館”。桂陽縣內的黃沙坪鉛鋅礦、寶山鉛鋅銀礦、雷坪有色礦,臨武縣內的香花嶺錫礦,宜章縣內的瑤崗仙鎢礦,汝城縣內的汝城鎢礦等,均為國內知名的有色金屬礦山。
據資料記載,現已探明的礦種達96種,主要礦床237處。除有色金屬礦外,郴州的非金屬礦資源也相當豐富,如香花嶺、黃沙坪的螢石,桂陽雷坪礦的方解石,宜章、臨武的水晶,東波礦的層解石,瑤崗仙鎢礦的水晶、車輪礦及與白鎢黑鎢的共生體等。由於郴州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使之盛產各類礦物晶體和極具觀賞價值的礦物石,部分礦種早已名揚四海。
發現故事
![香花石](/img/c/75c/nBnauM3XxIzN2kzNxADMz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wA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香花石](/img/4/bb8/nBnauM3XxATN0IDN2kTOyUDMyITM4UjN1cTMwADMwAzMxAzL5k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該書的出版,一方面為孟憲民後來對箇舊錫礦之研究提供了借鑑,同時也為該區礦床學、岩石學、礦物學之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1954年,孟憲民把香花嶺情況與美國新墨西哥州含鈹矽卡岩加以對比,指出,在香花嶺有可能發現條紋岩型鈹礦。在他啟發、指導下,地質部地礦司開展了香花嶺礦物學、岩石學的研究工作。1955—1956年,該司青年地質工作者黃蘊慧、杜紹華等去香花嶺從事長期野外考察。1957年,孟憲民又率黃、杜等再次考察香花嶺。最後,終於發現新礦物——香花石,於1958年正式發表。這是中國地質學家發現的第一個新礦物,在中國地質學與礦物學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
相關詞條
常見礦物(四)
矽酸鹽類礦物是一類由金屬陽離子與矽酸根化合而成的含氧酸鹽礦物。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構成地殼、上地幔的主要礦物,估計占整個地殼的90%以上;在石隕石和月岩中的含量也很豐富。已知的約有800個礦物種,約占礦物種總數的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