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香花和尚舞省級Ⅲ-1![香花和尚舞](/img/b/bcb/nBnauM3XzUjM3MDOzUjM0cz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1I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文化遺產名稱:香花和尚舞
遺產編號:Ⅲ-1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靖安縣
遺產級別:省
概述
香花和尚舞是一種佛教法事中超度亡靈的舞蹈,主要由《錫杖花》、《穿九燭》、《鐃鈸花》三段小舞蹈組成。現流布於我縣璪都、羅灣山區一帶。該舞在靖安約有300年以上的歷史。香花和尚即生活在民間,不受寺廟清規約束,既有法名又有俗名的鄉野僧人。《錫杖花》,也叫《破地獄》,是根據“目連救母”傳說,用錫杖編出的一套打破“地獄門”的舞蹈動作。![.](/img/a/9f2/nBnauM3XyQzMzYTOwcjM0cz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3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穿九燭》意為香花和尚引領亡靈闖過“鬼門關”,在陰間極樂世界遨遊。表演時,每人持一樂器或供具,只舞不唱。《鐃鈸花》由《穿九燭》中持廣鐃的人到主人家門外表演,由“楓樹落葉”等48個動作組成。技藝高、難度大。香花和尚舞一般由4-10人表演,在清亮、悠揚的伴奏音樂(嗩吶、笛子為主吹奏)中,藝人們時兒變換手中的樂器或供具,如廣鐃、刮子、碗鑼、鑼鼓、錫杖、香籠等以加強舞蹈表演氣氛。香花和尚舞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融宗教、民俗、雜技、音樂、舞蹈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根據《鐃鈸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參加江西省廬山藝術博覽會演出。《靖安香花和尚舞》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據靖安縣1986年的一份資料介紹,當時羅灣鄉長坪村82歲高齡的香花和尚鍾作華(法號本性)![.](/img/1/9cd/nBnauM3X4MDN3YzN3cjM0cz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3I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場合與程式
香花和尚舞的表演場合,除《鐃鈸花》在屋外表演外,其餘兩段都在主人家的堂屋內圍繞著“三寶台”進行表演。堂屋正牆的上方懸掛三張長一丈三尺三寸的釋迦牟尼、達摩、僧伽的畫像,下設“三寶台”。“三寶台”共用四張桌子疊起,下面兩張桌子,前面的供擺香火、燈盞及和尚用的戒尺、木魚、碗、刮子、賴陀圓等各種樂器、香案,並且供奉著儒、釋、道三教祖師的畫像,後面的桌子則起壘高桌子的作用。中層一張桌子掛桌圍(有印花和繡花兩種),桌上放三尊菩薩,左為文殊,右為普賢,中間為觀音。菩薩前擺設香火、燭台。放在最上層的桌掛“洞門”,“洞門”上橫書“釋雄寶殿”,內放一把圓形的斗,斗的四周用一張畫紙圍著,畫上畫的是獅子,斗上插萬歲牌。香花和尚舞的表演程式是,“三寶台”兩邊坐司鼓和吹奏樂師,面對“三寶台”分左右各站一位表演的和尚,一人持廣鐃,一人持鐃鈸。首先由他們用廣鐃、鐃鈸催動起樂,然後兩和尚面對“三寶台”鞠躬,轉身對天地三鞠躬,再回身。持廣鐃者用右手改持戒尺,擊一次桌面就開口唱,大意是請神降臨,唱的過程中,他時而用右手到空碗中做彈水狀,時而擊打桌面,敲打鐃鈸拜台、拜三尊佛祖、拜天地等,之後便按時辰該念經就念經,該跳舞就跳舞。
表演曲目
這些看似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的法事活動,有著很多經典的故事,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其中《錫杖花》就是一個有著濃濃民間傳奇色彩的舞蹈。《錫杖花》又叫《破地獄》,是和尚做法事時舞弄錫杖時的一組舞蹈動作,它的形成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劉氏寡婦,一生慈悲為懷,樂善好施,但家境清貧,又膝下無子。一日,有一個道人化齋到此,適逢劉氏家中粒米無存,只有一些還帶著泥土的蘿蔔,劉氏正準備去洗淨給道人時,道人忙說:“不要洗,沒時間了。”說完奪過蘿蔔連泥吃下,道人吃完就死了。劉氏當日懷孕,後來生下一子,取名目連。後來劉氏去世,目連繼承母志,修身養道。他得法後,就去陰間尋找母親,找到十八層地獄門口,見母親坐在血盆內啼哭,悲痛異常。目連忙問其故,劉氏說:“只因母生兒時,血水污了河流,故罰我鐵枷、鐵鎖,鎖在這血盆里受盡無邊的苦頭。”目連聽完,痛苦無比,決定救出母親,然而目連所修煉的法術不能夠打開獄門,兩次救母都失敗。第三次救母時,遇上如來佛祖,佛祖念劉氏生前一向慈善、潔淨,又感目連對母親的一往情深,於是賜給他一根錫杖。目連持杖,打破十八層地獄的門,救母解脫苦難,同時,放出了無數冤魂。《錫杖花》就是根據這個傳說編出的一套錫杖打破地獄的舞蹈動作。如果是為女性死者做法事,“三寶台”上還要敬放目連的畫像。在表演時,和尚們先念經,爾後邊唱邊舞。唱詞內容主要是祈求各尊菩薩救亡靈出地獄,動作有“持杖點地”、“拋錫杖”、“背錫杖”、“合掌端錫杖”等。雙腳隨節拍輪換,含有掃除左右障礙之意。《錫杖花》由二人表演,表演時神態虔誠、動作緩慢。《穿九燭》和《鐃鈸花》分別在做法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進行表演,《鐃鈸花》是整個舞蹈中表演技巧性較高的舞蹈,屬於十八般武藝里的東西,共有四十八個動作,由於難度大,目前已經沒有人能全套表演了。舞蹈動作有:“楓樹落葉”、“蓮花並蒂”、“黃龍纏身”、“野鹿銜花”、“禾背跳瓦(禾背是客家人對一種鳥的稱呼)”、“豎楊柳”、“軲轆毛”、“鷂子翻身”、“打盤車(客家語即虎跳)”等,伴奏的主演樂器是嗩吶和笛子,和尚們通過變換手中的樂器如廣鐃、刮子、碗鑼、鐃鈸等來加強表演氣氛,進一步突出濃厚的民間音樂的特色。《鐃鈸花》只是在《靖安客家歷史歌舞》這本書上有記載,靖安已經沒有人會跳了。